主题三:教师如何在不良的文化语境中养成良好的人格
2017-02-18
主题三:教师如何在不良的文化语境中养成良好的人格
参与讨论人员:褚树荣、高培圣、宋怡慧、黄琇苓、程载国、陈涛、时剑波、顾乐波、浦晖、陈爱娟、姚芳、王静、郑义广、韦琳、杜韦滨
讨论主持:高培圣
【话题聚焦】
褚树荣教师的专业进步、人格修为是核心。我们生来就是普通人,而健全的人格是需要不断历练养成的。在我看来,抱朴,就是不追求形式花样!尚真,就是不习惯弄虚作假!认真,就是分内的事情让自己满意!谦卑,能认清自己不足,承认别人的长处!感恩,对职业的敬重!向善,能与人为善和适度的完美主义!敏感,对新生事物保持兴趣和好奇!守恒,不见异思迁和浅尝辄止!这些人格特点都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比专业技能更加重要。这些人格因素,在台湾的两位老师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跟她们的专业成就直接关联。
【各抒己见】
高培圣(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根据讨论情况整理)这一话题正如褚老师所言,涉及“道”的层面。老师们首先对当下不良文化语境的表征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杜韦滨老师认为:“金钱的傲慢应该算是不良文化语境的表征……媚俗和傲慢是一体两面。”浦晖老师认为:“手机游戏大行其道,快餐文学充斥案头。浮躁不安是一大表征。”顾乐波老师补充道:“‘碎片化’是‘不良文化语境’的一个重要表征。‘碎片化’让我们丧失了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也让专注能力与反思能力普遍下降。”时剑波老师指出:“今天的文化语境中,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也是一个重要表征,一切沦为娱乐的附庸,一切都浅俗化,一切都喧哗化。”
那么,不良文化语境对于我们的跨媒介学习可能会造成哪些冲击呢?杜韦滨老师指出:“这个冲击不容小视。各个媒介中的内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师生双方在跨媒介学习中都难免会世风浸染,良莠不分,见猎心喜,求新求异,哗众取宠。”
杜老师的思考将老师们探讨的话题引向深入:在谈跨媒介学习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文化语境下教师的品格?两位台湾的老师在当下不良语境中所持有的人格修为,对我们有怎样的启迪?对此,褚树荣老师指出:“真诚是针对人际虚假,单纯是针对动机不纯,谦卑是针对主观偏执。这三者正是台湾的两位老师在这几天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也是我们身上需要加强的东西。”顾乐波老师对此深表认同:“不管是人际虚假,还是动机不纯,或是主观偏执,为人都缺乏最起码的诚意与善意,更别提宽容与合作,有的是尔虞我诈,翻云覆雨,汲汲营营。而在两位台湾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由真诚、单纯、谦卑而来的明媚与可爱。”韦琳老师对黄琇苓老师一再戏称的口头禅“不知道”深有感触,韦老师觉得:“‘不知道’这三个字是真实的表达,也藏着放手去自行解决的动机。没有放低身段,是不会如此率真的。很多时候我们强行植入自己的观点,故弄玄虚来努力掩盖‘不知’,实为不可。”郑义广老师回忆起怡慧老师上《小城连作》时跟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如此地单纯、亲切。由此郑老师想到:“单纯地享受上课的过程,享受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把课上得有温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王静老师听课后,更有一种紧迫感:“两位老师娴熟运用媒介技术,让课堂焕发出勃勃活力。反观当下趋于机械化的问答式、探究式课堂,正需要以谦卑的姿态学习她们的长处。”
有了以上的探讨基础,老师们对“教师如何在不良的文化语境中养成良好的人格”这一话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韦琳老师指出:“就谦卑而言,首先要有平等意识。只有持平等意识,才能打破学科中心论、媒介高低论、为师权威论,才能真正打破壁垒,实现创维(创意思维)时代的交互。”郑义广老师认为:“教师保持自身的单纯、真诚和谦卑的前提是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并且心存敬畏,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的俗世中不断学习和自省。”王静老师提出:“当前的文化语境,虽然容易让人浮躁、功利,但如果心有所愿,真心想做好一件事,就会静心、专注,就会摒弃外界的干扰。两位台湾老师致力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阅读问题,欣于推广自己阅读教学经验,十年如一日,她们的行动对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叩问自己‘我最想做一件什么事’。不需要高远的目标,或许就差一个具体的抓手。”时剑波老师觉得:“在这样的语境中,守正持真非常重要。守正是守住学科之正,传统的语文本色当行的东西不能丢弃;持真是持内心之真,真纯、真粹、真正地喜爱语文教学,愿意付出时光去提升自我,去成就专业的尊严。”
【对岸视角】
宋怡慧李开复说:“AI来了,有思想的人生,并不会因此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最好的学习时代,也是最坏的学习时代,教师若能善用教学专业与人格特质的优势,就能看见学习的曙光,摆脱在不良文化语境随之浮沉的暗黑。
因此,不管环境如何改变,让课室中的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爱、被珍惜、被尊重,是一个教师的教育责任,奠基于教师真诚、素朴、谦卑的教学态度。
学生离开校园后,当文凭、理论都变得不再重要的时候,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抉择,他会想起我们在课室的哪一句话、哪一个动作、哪一个画面,让他重新燃起勇气、热情,相信未来是无限可能的?教师就是那个孩子面临困难抉择时的重要指引,也是他会记得“我是谁”的人。数理班的学生曾挑战过我:“科技时代,语文已死,文学无用……”这样的言语是教学的危机,却也是个转机。如果,我愿意谦卑地和他站在一起思考,甚至能上一堂让他“牢牢记得”的语文课,我为他带来的就是文学的温情和美丽、幸福课室的氛围,而不是对立或是价值的拉扯,这样是不是就能颠覆他对文学无用的看法?
面对“滑世代”影像声光刺激的环境,思考常流于浅层,专注力也较无法集中,课室的挑战更显严峻。因此,善用媒材,用其优势,创造课室的学习动机,展现与时俱进的企图心,愿意与他们共学的热情,需要师者朴实真诚的心意。
我认为,教师应该是灿烂的葵花,具备正直单纯、热情善良的向阳特质。当学生一接近,就能感受到教师阳光拂身的温暖。教师透过纯美的身教、良善的言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得正道、习得知能、积累正向能量,进而培养出美好的人格。
我认为,教师是湛蓝的海洋,具备学养渊博、兼容并蓄的广阔特质,守护着不变的真善美价值,愿意接纳学生的所作所为,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走向自爱自觉的人生旅程,让他们无须走过曲折颠踬的人生路,也能领受专业智者迤逦的学习风景。
当“滑世代”凭借一指就能点阅世界之际,我们看见科技带来改变,教育也面临严峻的试炼。如果,教师坚守“真诚、善良、朴实”的教育初心,或许也能用一指把世界各角落的“真善美”传递到课室,用自己语文人的温度,让学生相信科技始终来自人性,教育的高度永远能超越现实环境的限制。
卷起我们的袖子,替孩子们真情地服务,以持久的热情与坚持的毅力,营造优良的文化语境。我们要以真诚善良、朴实无华、谦卑学习的心意,善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走在天赋自由的路上。教师成就每个孩子的信念,将会是师者终生追求又亘古不变的教育价值。
黄琇苓文化语境,我的定位是“不良好的时代环境”,面对外在的变革,不断滚动的教育政策,不断改变的社会风气,众声喧哗下,一个教师应该要有怎样的信仰,一个教师应该要有怎样的作为?
但什么是良好?良好的标准是什么?会有良好的时代吗?撇开这个问题,纽约大学卓越教学中心主任ken Bain在《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中说:“怎样的学校才是卓越的?怎样的老师才是杰出的?为什么有些老师让学生毕业多年之后仍铭记于心?答案不只在老师做了什么,更在他们是怎样的老师……教学不是单向传递知识,而是促进学习——秉持这种信念的老师,只要花心思了解学生及学习的过程与本质,便能够创造更成功的学习环境。”教书久了难免会有种种桎梏,因此教师若能恳切地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去思考面对“学生”的本质,谦卑地回眸自己的教育历程,切问而近思,博学而笃志,教育会开始不一样,此刻再回到教书,就多了教学经验的涵养、人生的历练,所投入的课程设计将会大大不一样。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教师师除了要找到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再来就是要慢慢地形塑自己的价值与风格。最后不要问外在环境可以善待我们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善良,我们可以选择坚持,回到最初,点一盏灯,灯在,人在。
我早已不再问外在环境苛刻了我什么,只问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对学生有价值的。路,开始走了,就会成路,梦有多广,路就有多广,德不孤,必有邻,走在路上,必定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因此我开始,我相信,我执着!回到教育最初的本心……李国修说得好:“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
【主持观点】
高培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必然带来不良的文化语境。媚俗、浮躁、不尚真朴、浅表化、娱乐化,诸如此类。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每一天我们都在进行着筛选、鉴别、抵制、汰旧。不良文化语境也在对个体的文化身份进行着消解、毁坏。面对此,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文化的使命感,尤其是在不良的文化语境中,我们更需要思考:一个语文人应该秉持怎样的人格修为,需要有怎样的品格持守?
在本次讨论中,老师们纷纷谈及两位台湾老师所持有的人格修为对其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她们单纯、真诚、明媚,因而在课堂上也绽放出一种自如、亲切、和谐的气息。她们的谦卑、精益求精,让我们读到了治学的严谨、跨媒介学习的丰满。她们对语文教育的执着,铸就了“不纯的阅读”理念,让我们对其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大为赞叹,对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深感震撼。
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在当下不良的文化语境中养成良好的人格呢?
第一,守正我们护持的“小世界”。文化语境,有大有小。外在的世界,也许我们无法阻挠,但课堂这一个“小世界”,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守正语文本色,为学生成长需要培育良好的文化语境土壤,营造一个更明朗、更纯粹的跨媒介学习视野,必要而有意义。装上这样一层“纱窗”,看似只是为了“隔离”不良文化语境的“入侵”,实际上是在“装纱窗”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了老师的引导与示范,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就是教师人格修为的外在驱动力。
第二,树立人格修为的自觉意识。跨媒介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更为激烈,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为繁芜,家庭教育也变得复杂,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如果逆时代潮流而为,显然不合适。唯有教育者修炼本身的纯粹与质朴,铸就自身的情怀与境界、胸怀与信仰,养成个体修为与反省的自觉,不断对照,不断完善,方能酝酿出更丰富的养分。了然于胸、知之透彻,存之于心、付之于行,这是内在控制力的彰显。
第三,融合人格修为与专业成长。两位台湾老师把自我的修为融入专业成长之中,她们敏感、尚真,把审视的视角停留在了学生中存在的阅读问题。她们真诚、谦卑,致力于做一名阅读的传教士。人格修为可以成长为专业品格。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人格修为触发问题的发现,专业品格进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第四,以不变应万变。信息瞬息万变,技术不断创新,我们的选择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超越,这是我们需要“变”的。不良文化语境并不会销声匿迹,甚至会出现更多我们此刻无法预料的情境,应对这种“变”的最有效因素,就是人格的力量。永不停止教师自身的人格修为,这就是以“不变”应对“万变”。
【室主点评】
褚树荣语境,本是语言学概念。文化语境,一般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教育深受文化语境的影响,文化语境不理想,教育难免乱象丛生。教育环境不好,教师个体很难独善其身。当然,人是环境的动物,但是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改造环境,营造小气候。在我们无法改变文化语境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加强人格修为,从改变自身开始,进而改善我们的周围。两位台湾老师所表现出来的朴实、真诚、谦卑,深深地感动我们,这充分说明“我本善良”,我们敬仰并感佩那些具有良善人格的人们。如果,我们对待学生、同事都能有谦卑诚朴之心,对待职业、事业都有认真扎实之心,那么我相信,久待之下,必有回响。
我们在台湾教师的课堂展示中真切感受到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在她们的主题演讲中,感觉到她们为跨界课程开发而付出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结果。宋怡慧老师孜孜不倦地推广阅读,黄琇苓老师如数家珍地发掘苗栗文化,“不纯的阅读”“苗栗山海经”等课程的实施,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心力?她们难道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与学生互动也好,课程创意也好,她们之所以如此,不是出于功利,而是出于爱心和责任。她们是真正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有了这份情怀,爱心、责任和创造的激情就会成为事业持久不竭的动力,专业上的进阶和升华,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