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将“应用”变成“高级黑”
2017-02-18王来法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王来法 张 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要防止将“应用”变成“高级黑”
王来法 张 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2017年第4期发表了某著名大学博士生程××等8人署名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市臭氧监测及分析中的应用》。作者虽然标榜要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用”到臭氧污染监测、分析(预测)和治理的研究中去,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弄成了低水平的“拉郎配”。这种所谓的“应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看上去就像一个笑话,从而实际上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高级黑”。这种现象必须防止。
马克思主义;臭氧监测及分析;应用;“高级黑”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2017年第4期发表了由某著名大学博士生程××等8人署名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市臭氧监测及分析中的应用》(以下简称《应用》)。随后,《环球时报》作了摘要报道,由于《环球时报》的影响,关于这篇论文的介绍随后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并在自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了读者热议。有人认为作者在臭氧监测及分析的论文上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是为了更容易发表;也有人认为这种在科研论文上贴“马克思主义”标签的行为是“政治投机”;还有人联想到了“文革”时期《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杀猪》,嘀咕着是否又要回到“文革”时期了。
刚开始听到大家议论的时候,我们心里还是为作者辩护的。也许作者确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臭氧监测和分析的,而这篇文章是作者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出来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在事后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分析。如果是这样,那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我们可别没有根据地讽刺和挖苦人家,自己反而成了一个笑话。毕竟是那么多学者共同撰写的学术论文,毕竟是在中国最高级别的环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总不至于挂羊头卖狗肉吧!
可是随着各种议论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坐不住了。一切的结论都应该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后,想当然是不行的。于是,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找到了这篇文章,认真阅读起来。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让人大跌眼镜。
二、《应用》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臭氧污染问题探讨的?
在论文的引言和结论部分,作者都强调本文的主旨是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北京大气环境臭氧浓度监测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和解决臭氧监测、预测和治理中的问题。论文的“摘要”写道:“本文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北京市大气环境臭氧浓度监测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O3监测数据,结合数值模型,筛选案例综合探讨了2015年8月11至14日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中O3浓度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成因。利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监测中遇到的矛盾及评价经验,并指导臭氧治理实践,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最终为保障公众健康服务。”
那么,该文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到臭氧问题的研究中去的呢?
这篇文章的正文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论述,主要论述为什么要监测臭氧浓度和预测臭氧污染的走势、如何监测臭氧浓度和预测臭氧污染的走势。第二和第三部分其实是案例分析。其中,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特征及造成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北京地区空气污染(臭氧污染)治理实践。在这些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作者经常会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论述,将它们“应用”到这些问题的具体论述和分析中去。
1.关于为什么要对臭氧浓度进行监测和分析(预测)。文章给出的理由是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和污染排放的增加,人们对臭氧危害的认识提高了,因此国家先后制定了臭氧1小时浓度标准和臭气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而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是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哪有这样的说法?),二是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理论,还说上述的理由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如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去讨论问题,这里应该应用的是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的原理。
2.关于为什么要监测和分析近地面臭氧浓度及走势。文章给出的理由,一是高空的臭氧是“佛”,近地面的臭氧是“魔”,即前者是对人类有益的,后者是对人类有害的。二是近地面臭氧污染有“天然源”,但主力军是人为源,也就是说对于近地面臭氧污染的治理,人类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是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且不说文章给出的理由是否成立,单从文章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上述两点理由之间的关系看,二者之间是满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运动之第一次飞跃的理论和第一点理由之间没有任何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和第二点理由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为从近地面臭氧污染主要由人为造成并不能得出近地面臭氧污染是当前主要矛盾的结论。
3.关于如何进行臭氧浓度监测和分析(预测)。文章的答案一是建立足够的臭氧监测站,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二是运用国外空气污染尤其是臭氧模拟技术,根据天气形势和污染源排放情况,预测某个地域未来臭氧污染浓度及空间分布,其关键在于将模式和参数本地化。引用的“原理”是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就是旗帜云云。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知道,其实在这里是可以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论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现这个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认识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加工。而作者所引用的两个原理,第一个虽然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但是针对性不强;第二个其实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原理”,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具体结论,并且在这里,无论是原理还是结论,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将一般理论运用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去,而非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关于北京市臭氧污染的原因分析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文章认为,造成北京市臭氧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前体物、气象条件、周边区域影响、生物圈的情况等,也就是说,北京市的臭氧污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文章说明原因多样性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文章从原因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文章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来说明这一结论。必须指出,联系的普遍性的确是和臭氧污染原因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的,离开了联系的普遍性就无法说明原因的多样性。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文章列举的原因就可以发现,所谓前体物是事物自身内部的原因,而周边区域影响、生物圈情况和气象条件是事物的外部原因,其中的生物圈情况和气象条件其实是北京市所属的不同层次系统的状况,它们对北京市臭氧污染的作用是系统整体对部分的作用。因此,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理论或系统观点来分析原因的多样性,在这里是更贴切的。关于从原因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必须指出,结论本身是正确的,把联系的多样性作为其哲学理论基础也是成立的。但是,从原因分析到这个结论其实是缺失中间环节的,这个中间环节就是: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造成的。更加重要的是,文章只是把联系的多样性当作这一结论的哲学基础,却没有从这一基础出发,结合北京市臭氧污染实际的分析,具体地得出这一结论。
5.关于北京市臭氧污染的治理实践。文章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北京市如何治理臭氧污染,二是为什么要加强对臭氧污染的治理。
关于前者,文章指出,北京市的主要做法通过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排放,实现了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的目标,这一实践证明了之前的结论是正确的。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但是,作者只是抽象地谈论了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四个方面以及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熟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人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应该运用科学理论对于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认识运动中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理论,然后才是关于真理的实践标准理论。作者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北京市的臭氧污染治理实践,显然是大而无当的。第二,作者把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作为北京市治理臭氧污染实践的哲学基础,但是并没有从这一原理出发,结合治理实践,具体地论述如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关于后者,文章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臭氧污染损害了人民健康,因此党和政府必须加强臭氧污染治理。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但是作者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并没有展开具体论述,揭示人民群众历史决定作用与加强臭氧污染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上述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说该文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应用”,那么这种应用和那些平时不好好读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知半解的中学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试中回答问题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一是乱点鸳鸯谱,看着有点像,就把它们粘在一起。因此大部分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对上了,多数情况下也不是因为真懂。二是对所引用的原理和所探讨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上没有具体论述,事实上,作者“拉郎配”的原理和问题多数情况下也没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只能说,这是一种穿靴戴帽式的应用,是拿大理论唬人。
三、只有“精通”才能做到科学地“应用”
一方面,竭力标榜自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具体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这种应用又如此地随意荒谬和不讲道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是什么呢?它不仅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反而让读者觉得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具体科学研究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从而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我们当然不认为该文作者真的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应用于具体科学研究、真的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我们相信他们只是希望尝试一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探讨和论述具体科学问题。但是,不管论文的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从其实际效果来看,这篇文章的发表确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高级黑”。让这样的文章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国最高级别的环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还有那么多的媒体对它加以介绍,难免让一些人担心“文革”之风又要刮回来了。这样的效应,对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伟大工程,只能是破坏性的。我们不仅要高度警惕,而且要努力防止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变成“高级黑”。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呢?怎么样才能科学地应用马克思主义,而不至于把“应用”变成“高级黑”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对于具体科学研究当然是有指导作用的。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科学问题的研究,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许多老一辈科学家都会自觉地这样做,并且在科研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要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要熟悉所研究的具体科学问题。
《应用》一文的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谈不上精通。这从论文引言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段论述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段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跳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又把辩证唯物主义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足以表明,作者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很清楚的。这段话还用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来说明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显然也是牛头不对马嘴。
正因为作者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一文并没有实现作者所希望的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研究之间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臭氧浓度的监测、预测和治理始终是两张皮,它们被机械地粘在一起,“应用”也因此变成了“高级黑”。
这件事从反面告诉我们,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第一,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弄懂弄通课程内容上。弄懂就是准确理解理论,把握精神实质,尤其是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细微区别;弄通就是把握理论的整体框架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帮助学生精准运用原理,训练学生根据原理、结合事例,推导出必然的结论。千万别让学生觉得哲学的各个知识点都差不多,哲学是万金油,可以随意涂抹的。要让他们懂得: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