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综合实践类试题研析
——以2017年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社会·思品典型试题为例

2017-02-18邱荣槐遂昌县教育局教研室浙江遂昌3233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研学试题考查

邱荣槐(遂昌县教育局教研室,浙江遂昌 323300)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综合实践类试题研析
——以2017年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社会·思品典型试题为例

邱荣槐(遂昌县教育局教研室,浙江遂昌 323300)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综合实践类试题,体现能力与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研学旅行、乡土考察、社会调查等是综合实践类试题的重要表现形式。综合实践类试题,具有情境的复杂性和真实性、问题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主题的时代性和人文性等一般性特征;“情境、问题、主题”构成试题的三大基本要素。“基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吸引学生参与的探究任务,一个有意义的实践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真实、有效及意义所在。

真实生活情境;综合实践;试题;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类试题是近年来浙江各地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以下简称“社会·思品”)卷中的创新性题型,它注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着力于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品质。研究、剖析该类试题,并推陈出新,对当前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一、综合实践类典型试题例析

2017年浙江各地市的社会·思品卷,综合实践类试题的题量有增加,出题有新意,如衢州卷25题、绍兴卷24题、宁波卷16题等已经显现素养立意的新动向。

(一)乡土考察——回归生活的课堂

乡土考察是涉及乡土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乡土考察为情境的试题,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区域特色,突出综合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指向“空间感知、历史意识、公民自觉、社会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衢州卷25题就是以考察衢州“中央徐洪泛湿地”为真实情境的综合实践题。

【真题描述】

该题情境由三部分组成,材料一是《衢州水系及湿地分布图》(图7略),特别标注了“中央徐洪泛湿地”的位置,并链接了湿地是“地球之肾”的相关资料;材料二是《中淤吕氏宗谱》关于中央徐洪泛湿地“樟树王”的年代信息及樟树王保护的族规记载;材料三叙述了中央徐洪泛湿地从遭遇采砂破坏,到政府进行专项整治,引导村民走上与旅游、影视产业相关的创业致富道路的历程。命题者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衢州市境内的河流主要属于什么水系?据图7描述衢州市湿地分布的特点。

(2)《中淤吕氏宗谱》是证明“樟树王”树龄的哪一类历史资料?族规的这一规定有哪些作用?

(3)中央徐洪泛湿地在发展过程中破解了哪些难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政府的举措有哪些积极意义?

【亮点评析】

1.试题着眼于学生生活的区域环境,从湿地的“空间、历史及现实发展”三个维度展现场景,分层设问,分步探究,勾画出一幅真实的乡土考察情境图,彰显浓郁的乡土气息;试题揭示的是典型的“PRED问题”及成功破解的实例,学生解答试题的过程,也仿佛身临其境,体验野外考察的乐趣与奥妙。

2.现实生活中的“PRED问题”是复杂的问题,由此设计的探究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考点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问题(3)的设计更能体现对高阶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

(二)社会调查——来自家乡的报告

社会调查是社会、思品学科最常见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为情境的综合实践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宁波卷16题就是围绕“打造名城名都”的主题,借助社会调查——“来自家乡的报告”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试题。

【真题描述】

该题以小明为撰写“来自家乡的报告”而搜集的三则资料为情境,资料一是《宁波市2014—2016年平原河网水质状况图》,展现了宁波市剿灭劣Ⅴ类水的情况;资料二是《宁波古丝绸之路遗址分布图》(局部),展现宁波是古丝绸之路“活化石”;资料三以对话的形式描述2017年宁波市实施简政服务——“最多跑一次”的好处。命题者设计的探究问题是:

(1)宁波河流众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你能从水质状况图中获取哪些信息?

(2)依据资料二,分析宁波融入“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

(3)“最多跑一次”符合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4)结合资料,将小明《▲——来自家乡的报告》的题目补充完整。

【亮点评析】

1.试题围绕宁波市打造名城名都这一主题,选取的“剿灭劣Ⅴ类水”“一带一路”“最多跑一次”三则资料分别隐含着“生态环境优美、历史底蕴丰厚、廉洁高效政府”的内涵,从“地理空间、历史渊源、政治国情”三个维度揭示主题,体现实践立意、综合架构和区域特色。

2.试题从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入手,四个问题的设计涉及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众多考点知识,同时考查了学生“从图表、文字获取信息,理解、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体现考查目标的综合性,彰显了能力立意。

(三)研学旅行——行走四方的学问

研学旅行也称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2017年绍兴卷24题就是创设研学旅行真实情境的一道综合实践题。

【真题描述】

该题情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三味书屋的景观图片(并配三味书屋——鲁迅故里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资料卡片);二是鲁迅人像及诗歌《自题小像》。命题者据此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研学是风情体验之旅。观察三味书屋照片,简析自然环境对绍兴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

(2)研学是历史探索之旅。请概括鲁迅诗中“故园”(即祖国)暗无天日的国内外原因,并列举20世纪初绍兴杰出志士“以血荐轩辕”的史实一个。

(3)研学是成长感悟之旅。综合以上信息,谈谈类似研学活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

【亮点评析】

1.试题基于“研学”的真实生活情境,从“风情体验、历史探索,成长感悟”三个环节设计问题。问题(1)(2)要求获取图片、诗歌中的信息,“利用所学地理、历史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情境中的现象”,对应于学科理解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问题(3)要求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进行推理、想象等,考查“学科迁移创新能力”。该题体现了“勇于探究、问题解决、人文情怀”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素的考查。

2.从试题的教育教学意义看,聚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魅力古绍兴,实践大课堂”的大视角,倡导“教、学、游”合一,挖掘现实生活和地方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游学实践活动,拓展了教学时空。该试题让一线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测有了具体的感知与体验,其创意设计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和各类命题中得到“模仿”与创造。

二、综合实践类试题的一般性特征

综合实践类试题的表现形式并不限于上述三种类型,从社会·思品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内容出发,面向学生现实生活,还可以设计如模拟法庭、中学生辩论赛、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众多综合实践性活动,并通过整合成为命题资源。综观近年来浙江各地市社会·思品卷中的综合实践类试题,与其他类型试题相比,在“情境、问题、主题”方面可以概括如下一般性特征。

(一)情境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该类试题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调动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是试题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赋予学生当事人角色。只有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赋予学生个体当事人角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调动学业获得,参与完成探究任务。

2.任务情境处于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下,够得着。任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试题失去意义。

3.源于复杂的真实生活情境。试题中的真实学习情境是基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整合、加工而成,是复杂的情境,完成任务或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映学生综合性品质即学科核心素养。

(二)问题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问题的实践性是指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解决的具体任务情境。实践性突出表现在应用性,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使用于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之中,评析那些教师未曾讲过的现象,解决那些教师未曾帮助解决过的问题”。它强调“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1]。问题的综合性,表现在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和调动历史、地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突出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主题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时代性,即以当代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国内外重大时政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来设计试题。人文性,即从学生出发,选择一些与青少年个人成长密切联系的话题、焦点问题等,通过整合,确立试题的主题,考查学科能力与素养,并帮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变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该类试题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总之,“情境、问题、主题”构成了综合实践类试题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情境产生问题、表现主题;问题依托情境,阐述主题;主题是灵魂,决定情境的创设与问题指向。

三、综合实践类试题的启思与感悟

综合实践类试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试题的质量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否真实和富有意义。因此,对应于“情境、问题、主题”三大试题要素,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吸引学生参与的探究任务,一个有意义的实践主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真实、有效及意义所在。

(一)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环境

学生现实生活所处的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认识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是社会、思品学科课程标准共同倡导的基本理念,上述以“乡土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为情境的综合实践类试题,均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在复杂程度不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观念,分析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能力与品格。因此,情境的复杂程度是度量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2]可见,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环境顺应了当前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吸引学生参与的探究任务

学生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探究任务或试题问题的设计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实际,能吸引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调动学科内或学科间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学习是否真的发生”的关键。上述绍兴卷24题,围绕“游学活动”,从“体验、探索、感悟”三个层面设计问题,循序渐进,引人入胜。衢州卷25题,若能紧扣“湿地”设计,如“衢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湿地?湿地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樟树王得以保存对今天保护湿地有什么借鉴意义?”等问题,将更符合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宁波卷16题,若能设计如“打造名城名都有哪些有利条件?坚持了哪些执政理念?还存在什么短板?你能为此做些什么?”等问题,层层深入,“一探到底”,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试题向真实生活经验扩展。

(三)一个有意义的实践主题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是当前学科教学与评价改革的首要任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主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应力求改变“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上述三道综合实践类试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突破了学科视野,较好地体现了“空间感知、综合思维、社会实践、公民自觉”等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有利于引导和推动教学与评价,实现由学科能力向核心素养的跨越。

从课程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既是社会、思品学科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前建设学科拓展性课程的需要,其教学与评价活动理应彼此呼应,共同服务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之需。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121.

[2]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4-6.

猜你喜欢

研学试题考查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