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问”诚可贵 “生问”价更高*

2017-02-18江苏省宿迁中学江苏宿迁2238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盲点政治课全球化

袁 琨(江苏省宿迁中学,江苏宿迁 223800)

“师问”诚可贵 “生问”价更高*

袁 琨(江苏省宿迁中学,江苏宿迁 223800)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应把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师应敢于突破预设,优化“师问”以助推“生问”,在教学中巧设启发性问题暴露“疑点”,利用“误导式”问题彰显“迷点”,抛出开放性问题凸显“议点”,精编检测性习题寻找“盲点”,通过这样的策略,找准助推“生问”的切入口,以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课;疑点;迷点;议点;盲点

当代教育家杨福家告诫我们:“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应把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反观今天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师考虑的多是设计问题问学生,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彰显学生个性、富有创造力的问题在课堂上无法得以展示,学生对知识的“疑点”“迷点”“议点”和“盲点”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因此,敢于突破预设,优化教师问题,助推学生提问,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案例谈谈以“师问”助推“生问”的教学策略。

一、巧设启发性问题暴露“疑点”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又不敢肯定,此时往往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疑点,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契机,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课堂活力。

在教学《经济生活》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疑问,于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它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你是否赞同这句话?”这一启发性的问题,立刻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生 11:既然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我们为什么还要加入WTO?

生 22:如果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加剧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的,那么,按照这一逻辑,发展中国家把自己封闭起来岂不是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生 33: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但目前有的发达国家却在搞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全球化,这与教材的理论不是矛盾吗?

……

对教材提出质疑,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笔者看来,学生的质疑显然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于是笔者将这些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些年我国经济得以腾飞,恰恰说明我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订中,发展中国家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状况有所减弱,加之其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失误,所以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思潮。

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貌似课堂走向失控,走向无序,但它却使教材解读走向正常,使课堂走向健康。学生的这些观点不仅准确地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且对教材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学生的洞见,使笔者惊奇不已,感受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达成。

二、利用“误导式”问题彰显“迷点”

这里的“迷点”指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已有经验或知识的不同,或所接受的信息的来源和方式不同而形成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造成学生“迷点”的原因很多,如先入为主、望文生义等。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大量的“迷点”,但在教学时一些教师往往漠视学生头脑中的“迷点”,导致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误导式问题,也就是学生容易“迷点”的知识有意把问题设置错误,让学生发现“破绽”,从而提出疑问并加以解决。在教学《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商品房价格普遍攀升,据报道,北京的不少知名学区房价格高达每平方米12万元起步,上涨幅度达10%以上,但越是房价高的楼盘,越是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购买者往往为了买房彻夜排队。可见,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提出了以下观点:

生 11:从人们对商品房等商品“买涨不买跌”的现象看,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真的不明白教材为什么说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

生 22:愈是年代久远的古董,价格愈高,有的甚至价值连城,难道当初生产一个陶罐子所耗费的劳动量比现在建设一座小城镇更多?所以说,不能说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价值决定的。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没有?

生 33:“买涨不买跌”的现象,是人们心理作用的结果,当商品出现涨价趋势时,人们害怕它继续涨价,所以抓紧购买;当出现降价趋势时,人们觉得以后可能会继续降价,处于观望状态,不忙下手购买,这些恰恰说明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影响。

生 44:愈是年代久远的古董,价格愈高,体现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因为从供给方来说,它之所以成为古董,说明其稀缺性,不再供给;从需求方来说,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物品有特殊的需求。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推动着古董价格的大幅攀升。这是特殊情形下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影响的结果。

这样的教学,教师退居了“幕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通过研讨、争论,既理解和掌握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相关知识,又培养了辩证思维品质,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停留在学生头脑中的“迷点”自然消除。

三、抛出开放性问题凸显“议点”

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不是天生的,他们不可能在枯燥的文本、乏味的课堂中自然萌发、成长、绽放。由于人生阅历、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学生往往会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产生不同的观点,引起争议,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够选准议点,设计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让他们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心得与伙伴分享交流,在同伴交流和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近日,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因在家乡猎捕1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和购买1只苍头鹰,而被判刑10年半。针对这一量刑,你怎么看?”

听说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立刻来了兴致。教师的这个“你怎么看?”又将问题变得个性化、多元化,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生 11:捕了十几只鸟就被判10年半,这个年轻人的一辈子就毁了,拐卖妇女儿童也不过判刑十年,难道人不如鸟?

生 22: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非常多,几乎所有的猛禽都在其中,作为普通人怎能知道哪种野生动物是濒危需要特别重点保护的?

生 3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难道因为他是学生就要法外开恩吗?

……

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请他们认真研读教材,明白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而后又将燕隼的生活习性(以捕捉害虫为生)及我国《刑法》的有关条款出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价值判断的标准重新分析此案量刑是否适当。同学们一致认为,该案量刑是适当的。它不仅仅是警醒人们要有野生动物保护的生态价值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要增强法治意识。

四、精编检测性习题寻找“盲点”

所谓知识盲点,就是对学生来说看不懂、想不通、搞不清、思维不是很清晰,在教学中教师又未加注意甚至忽视的知识。盲点不同于教学难点,它更具有隐蔽性;盲点也不等同于教学重点,它更难以把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巧设习题寻找、挖掘、扫除学生认知上的盲点,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知、扩大视野、完善思维、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在学生自学完《生活与哲学》中“实践”的相关知识后,设置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检测学生对“实践”这一概念的理解。

下列有关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有

A.“观书可知天下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具有能动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C.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D.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是D。有些学生对A项不解,认为:“书本知识虽然不是自己的实践所得,但它也是来自实践。这不正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吗?”显然,这些学生把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相混淆,出现了认识上的盲区。于是,笔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对比过去死气沉沉的课堂,对比原来学生眼中最无聊的政治课,以“师问”助推“生问”的课堂犹如阵阵春风,吹皱了政治课堂的一池春水。当然,这样的课堂,需要训练学习方式,需要构建课堂文化。受传统政治课的影响,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训练,他们一定能体会到这种课堂对自己思维的冲击力,一定会觉得政治课堂竟然会有那么多不可预约的精彩。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打造高中政治生问课堂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15/02/237。

猜你喜欢

盲点政治课全球化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盲点
莫被亮点遮盲点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