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中的综合运用

2017-02-16林新节

关键词:离校语文课程弹性

林新节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七小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中的综合运用

林新节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七小学)

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一批新型教学方式的出现,正是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综合运用。这其中,小学低年级段语文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以及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信息技术在其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将具体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中的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小学 低段语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教育的结合也愈加紧密,尤其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具体运算阶段的前期,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仍受直觉表象的束缚,具有刻板性,逻辑能力不强,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旧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中应用的必要性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往往被教师所主导,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但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之后,学生在学习上化被动为主动,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直观性使低段学生更容易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发地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中,低年级段学生的语文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很难提出问题,也很难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极大地限制,甚至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帮助低年级段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展开想象与思考。

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中不仅影响着学生“学”的方式,对教师的“教”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新形式下,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不仅耗费课堂时间,而且形式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迅速而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始终能以极大的热情去展开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初次接触语文,良好的语文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实际运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低段学生创造一个和现实一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中的具体整合与运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教学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使低年级段学生能在丰富的语文情境中,在充满趣味的环境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信息技术在“识字与写字”中的综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具体目标有: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让学生跟随自己复述笔顺的方法,课堂氛围比较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更不用说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flash课件,不仅能直接观察到汉字的书写笔顺,也能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在人教版二年级课文《我是什么》的识字教学中,“海”由于笔画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于是我把这个字作为重点来教学。我先给同学们播放flash课件,直接观察“海”这个字的写法,之后我再关闭课件,让学生自己去书写,学生在主动参与下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字的笔顺以及间架结构。

2.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在阅读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的语文提出如下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分享。传统的阅读,教师往往是阅读的主导者,他们不仅提供阅读材料,还规定阅读的环境以及时间等。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这样的阅读方式难以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产生阅读的需要。而信息技术与阅读的结合则为低年级段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情境,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文字的结合,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通过“兴趣”的引导,让学生爱上阅读,充分体会到语言的优美。这里我以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为例,我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课本类似的情境之后,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乌鸦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呢?”ppt上我留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大问号刺激着同学们去阅读,去从书中得到答案。但低年级段的学生囿于思维的局限性,只是单纯地从课文中得到答案并不能使学生形成鲜明认识,更不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时我再给学生播放flash课件,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学生由此得到了体验,认识也得到加深。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愿意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这是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所带来的效果。

3.信息技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部编人教版教材对于口语交际是比较重视的,一年级教材每学期共八个单元,其中的四个单元专门辟出一个课题作为口语交际。《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段的口语交际中也提出目标: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口语交际是语文和实践联系较为密切的一个板块,低年级段学生处在打基础的阶段,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地与人沟通。通过信息技术为“口语交际”创设一个和现实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打电话》中,我就通过使用flash课件给学生模拟了一个打电话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亲自尝试,通过观看其他同学模拟打电话时的情景,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讨论,让同学们知道在电话中应该如何正确地与人沟通。

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低年级段语文的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获益良多。尽管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但我们只要勇于尝试,努力去克服这些问题,信息技术一定会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袁同庆,高宇.现代教育技术学[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武海山

“弹性离校”:为何家长拍手称快 老师那边却遭遇“红灯”

9月4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刊登一名基层教师的文章《基层教师为何反对“弹性离校”》。作为家长的我认为这篇文章并不能代表广大教师的心声,文中的观点也不能苟同。

首先,“弹性离校”有没有征求过教师的意见?这样的看法太过于牵强,“弹性离校”是教育主管部门顺应广大民意体谅双职工的家庭接送孩子困难做出的一件大好事,这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一些教师认为此举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我看未必。对待“弹性离校”的学生,老师最多起到一个看护作用,也不存在上课辅导,因为很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在一起,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统一上课。再说学校时不时搞什么各项评比或者创建工作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可曾征求过教师的意见,教师不同意是不是就不执行?教师也有孩子,实行“弹性离校”教师自己本身也是受益者。

其次,关于“弹性离校”期间安全事故处理问题。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件事是绝对保险的,有的人喝水都能噎死,那是不是大家以后都不喝水了?搬出所谓安全事故处理问题明显是小题大做,其实是不想执行“弹性离校”。

再者,“弹性离校”影响了教师的正常业务,这个理由纯属子虚乌有。一个学校不可能始终安排同一个教师去看护“弹性离校”的学生,大家都是轮着来的。教师少的学校可能一个人一星期就一次;教师多的话,可能几个星期才轮到一次。真正占用教师的时间也就是下午3点到5点两个小时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因为不涉及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批改作业或者备课。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教师的影响是微乎其微。

为什么家长拍手称快的事情到了一些教师那边却遭遇“红灯”了?我想还是现行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是本着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的,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到广大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实际困难。下午3点就放学了,怎么接孩子?即便有人接,多半是家里老年人。没实行“弹性离校”之前,很多辅导班就是接送小孩加辅导作业。上辅导班这个选项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的,这才有了“弹性离校”。

因此,我衷心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充分了解民意,对现有的教学体制进行针对性改革,比如下午可以多安排一节课或者一些课外活动,把下午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不要那么早放学。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让家长方便接送孩子,也能平息一些教师心中的抵触情绪。

(来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离校语文课程弹性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学生放学后未离校被烫伤谁来担责
基于流程可配置的数字化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离校系统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