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东部城乡接合部初中小班化教改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2017-02-16石建明
石建明
(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五中学)
安徽省淮南东部城乡接合部初中小班化教改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石建明
(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五中学)
我校是地处淮南东部城乡接合部的初级中学,由于所在区域内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学校生源数量的严重不足,特别是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所招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使得学校教学管理散漫,师生的积极性不高,办学水平和升学率亟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淮南“东进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的快速推进,东部大通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使其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我们自始至终围绕着明确的小班化教育理念,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在教学上坚持走小班化的教改之路,从基于我校实情的理论论证到宏观的顶层设计再到模块化的微观具体操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流程一步一步在做,一个一个问题在解决。现将点滴做法列之如下,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着眼未来宏观规划,科学制定课改框架
我校进一步深化并践行鲜明的办学理念,即一目标——打造淮南东部最有影响力的特色示范名校;两平台——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淮南实验中学大通校区;三特色——小班化背景下的对话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养成式读书育人特色活动模式;积极打造“以学定教,对话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让课堂充满灵动和激发的互动与交流,让“对话”体现“探究”,“导学”体现“自主”,“小组”体现“合作”,真正实现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开发,让教育走向对话,让课改回归人本。
二、立足课堂促进合作,重点建立评价机制
牢固树立以课堂为教学改革的主战场的宗旨,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打造新型教学方法,打造精品教学案例。为贯彻并践行课改精神,我校在新生入学伊始就坚持采用阳光分班,每班控制在35人以内,起始实验年级24~30人不等。实施基于对话互动和学案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采用异质化分组形式,通过充分地调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来有效地促进及格率等学习指标的提高。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正是基于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考量,我们在每个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评价周期前,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考量将学生分为ABCD四类,分别代表着“优良中困”四个学力层次,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6人,即组间同质;每组A类同学任组长,并合理分配其余三类同学相应职务,保证各小组智力因素均衡适中,非智力因素优化互补,即组内异质,合力营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氛围。
尽可能地制定优质评价机制。在每个评价周期内针对“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情况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表现的评价,划定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桃子”的四道线,即A类学生要达到各类测评满分的85%,B类75%,C类60%,D类40%。小组评价注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要求每组的ABCD四类学生进行梯度式辅导,这样被辅导者进步了,则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双向加分。ABCD四类学生分别拥有1、2、3、4分的不同权值,在课堂教学中,个人展示正确即加相应的权值分,全组展示全部正确才能加全组10分等措施,这样就有效地鼓励了优生极力辅导本组的后进生,达到了“兵教兵”效果和“学习金字塔”中最高效的教授他人的学习方式。
三、同课异构课例研究,扎实推进以研促教
如果把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比作发动机的话,那么手术刀似的课例研究教研模式就相当于研发中心,它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优化发动机性能,以利于更好更快地发展。
我们要求教研组扎实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对话导学模式”的教学研究。他们充分利用同组学科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精心打造相关学科的备课小组,进行同一学科不同老师的同课异构,以及二次备课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完善教研,逐步打造高效课堂。
四、抓住机遇初见成效,迎接挑战任重道远
我校开展小班化教育不仅是切合时势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我校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历练,一种机遇。通过多年的尝试,我们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教学成绩逐年提高,但从全市范围来看跟一些学校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这种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成效是显著的,实践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索。
首先,是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的统一思想问题。怎样在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怎样在小班化教改的各学科联动推进和日常教学效果之间找到最佳的能够产生集群效应的结合点。
其次,是课堂教学实效问题。在小班时间、空间这些有利条件的充分利用以及如何真正将小班化的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真正受益方面却是不足的。
再次,是教师综合素质问题。小班化教育呼唤学科综合化,但能胜任此任务的优秀综合型教师却是少之又少。
今后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充满艰辛,但我们坚信,只要继续探索、努力实践,一定会品尝到小班化教学的丰硕成果。
[1]李芝,金林,郭俊杰. 教育技术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赵新芳. 教育生活禅[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
[3]宋小羽. 试论高效课堂及其构建[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杨晓珍. 激发学习动机 助力高效课堂[J]. 中学教学参考,2013(2).
责任编辑:武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