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
2017-02-16陈华忠
陈华忠
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促使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确立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探究问题,去学习新知,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重新认识到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可带来以下三种方式的改变。
一、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需要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原来教师在备课时着重要做到六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习题、备方法、备手段等。而实施“核心问题”教学后,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做到“六备”,而且还要从许多问题里筛选、整合、并提炼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要认真分析教材,在解读教材中,提炼“核心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要弄明白“教什么”。要弄明白“教什么”,首先要梳理知识点。教师要知道教材讲了什么,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感悟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其次要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在了解知识点之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尤其是从班级学生情况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难点,从中提炼出教学的核心问题。二要精心进行预设课堂教学方案,即如何呈现核心问题、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何时指名小组上台汇报、如何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预设。为此,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用“心”备课,不仅要备核心问题,而且还要备核心问题如何呈现;不仅要备活动组织,而且还要根据不同课型而安排、组织不同活动的形式。这样,虽然教师备课方式发生了转变,但是教师的备课变得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从而让教师学会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科学预设、条理清晰,便于施教,从而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改变了课堂的组织方式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需要改变课堂的组织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提出许多问题,多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或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去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这样,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实施“核心问题”教学,是以一两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由于一两个“核心问题”思维含量大,并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才能解决的。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采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等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那么,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通常应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指名汇报,解决问题——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实际应用,深化问题五个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从中筛选核心问题或确立核心问题,并出示核心问题。有的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直接出示核心问题。(而核心问题在备课时就应该确立,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筛选出核心问题)
2.小组交流,分析问题。
围绕着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分析问题,说明理由,讲清思路。
3.指名汇报,解决问题。
上台汇报,小组可让一位学生上台,也可让多位学生上台。汇报时着重说三句话:“请大家认真听我说”;“我的想法是或者我强调的是”;“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主要汇报解决方法与过程。
4.引导质疑,再提问题。
听了同学对核心问题的分析与说理,其他同学是否还有困惑与问题,鼓励学生要大胆地提出来,让台上同学帮忙解决。若台上同学解决不了,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
5.实际应用、深化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既是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拓展问题的过程。
为此,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改变了课堂的组织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多用单干方式,单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单独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开展合作交流,小组汇报。而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由传统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转向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问题发现者、探究者、合作者。
1.注重自主探究。
由于“核心问题”通常思维含量大,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获得解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摆弄活动角,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并在探究与交流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2.注重合作学习。
由于“核心问题”通常具有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比较大,学生单独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或单独完成不了,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班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即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材料收集)、报告员(负责反馈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如在教学《周长》一节课时,在计算课本、三角形框架、圆柱形茶罐等物体的周长时,需要有人拿尺子、绳子进行测量,需要有人做好记号,也需要有人记录测量结果。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量、谁来记,谁来整理准备汇报,然后才能进行合作。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两点:
(1)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可能还会造成优秀生的“垄断”局面,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时,当出示“核心问题”之后,首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动手实践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记录员要整理成上台汇报材料,以便汇报员上台时有条理地进行汇报展示。这样,使学生形成统一”意见,也促进他们形成正确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学会新知的目的。
(2)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应具备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积极角色,为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提供信息、想法和感受;第二要素是成员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源于相互的帮助、鼓励和支持;第三要素是个人责任,每位成员都是代表小组,都要对小组负责,并以此作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质量标准之一;第四要素是交流技能,每位成员都应注意训练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第五要素是自我组织功能,这是成员间沟通交流的过程,要保持成员间有效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互相切磋、互通“有无”。通过合作交流,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口头表达等能力。
3.重视汇报展示。
小学生特别在意来自于教师的奖励和同学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等上台汇报展示活动,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如:在教学《周长》一节课时,当教师出示核心问题“怎么知道一周的长度”之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交流。然后邀请小组上台展示,学生就展示出不同方法,即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用量一量、数一数方法,用绕一绕、滚一滚方法等,充分展示学生求异思维与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让学生上台汇报展示,真正把讲台交给学生,获得自主表达、汇报的机会。为了方便学生汇报展示,教师要提供一个有效的“话语系统”。即:请大家认真听我说。(让大家倾听他的表达)我们的想法是——,强调的是——。(实际是在找重点难点或者是易错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马上进入生生互动状态)。主要汇报解决方法与过程,展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总之,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着重引导学生对一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解决了这一两个“核心问题”,也就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避免了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琐碎的问题“轰击”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热情和氛围。而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