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

2017-02-15郭自嘉

现代交际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大学英语

郭自嘉

摘要:我国多数综合类高校,尤其是地方型高校正经历着向职业化转型的阵痛,作为逐渐边缘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成果显著,但问题仍然很多,饱受诟病,深化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面临的尴尬,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高校转型 大学英语 改革ESP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24-02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全国将有600余所高校率先整体或部分专业陆续向职业化教育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启动“双一流”工程建设,这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转型发展事关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型本科院校的前程命脉。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定位是“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学院,心须在应用型大学办学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处于全省同类前例,这就需要体现办学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全面进入全省同类高校前5”。在教学工作方面,就是要校企合作要深入、产教融合有成效,体现办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作为地方型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将如何应对发展是所有大学英语管理者、从教者关注的焦点。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未来高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笔者所在学校对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发展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

教育部历来就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是改变已经与教育生态环境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使之不断与教育环境日益国际化、学生需求多元化的外部需求相吻合。

教育部2007年7月以高教厅(2007)3号文件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中的“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属于人文素养范畴,而“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则突出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鉴于高中新课标英语已经实施多年,目前高校入校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较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之前已有大幅度的提升,针对目前通识英语教学为主的模式逐渐边缘化的境遇,蔡基刚教授提出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由侧重人文素养的通用英语(EGP)向学术英语(EAP)和特殊用途英语(ESP)转型,也就是突显了英语的工具性、实用性。能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学习、工作的能力,具体说就是听力方面,能听懂本专业的英语讲课和学术交流和讲座;说即就是能用英语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技术沟通、经验交流、会议发言和演讲等。阅读方面,能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了解所学或所从事行业领域发展的态势,获取该专业或该行业领域的所需成果,搜索查找所学或所从事行业的英文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整理等;写作方面,能用英语撰写论文摘要、科研论文和实验报告等。但是目前我国CET、PETS、TEM这些在高校中最主流、参加人数占绝大多数的英语等级考试则千篇一律地属于通用英语水平考试。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初衷还是有相对较大的差距的。

2015年6月,新四、六级考试中听力测试的部分中虽然均取消了占8%比重的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短对话,分别以新闻听力和学术讲座、演讲替代,突出了检测通过听英文材料然后获取大意或是相关细节的听力能力。但阅读理解部分依然没有真正的学术文献阅读材料,写作中没有撰写学术论文,测试使用英文进行概括、总结的学术英语能力要求,这又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教学目标相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针对全国所有高校提出的整体规划,是全国所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统一的纲领性文件。但是我国地域广阔,教学资源、教育水平尤其是东西部差距明显,普通本科高校分多个批次进行录取,还有高职高专,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下各个学校特殊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并未得到基于学校发展水平和学生实际能力的科学认识和对待。

笔者所在学校“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建设应用型大学办学体系的目标,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了一些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指出大学时期应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技能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而加强实践运用的宏观目标。也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具体硬性指标,例如: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要提升(累计通过率达到60%)。同时也指出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如四级通过率不高:2013级3297人(不包括音体美,以前参加三级考试),通过四级1323人,整体通过率为4012%;2014级2884人,通过1124人,整体通过率为3897%;2015级2654人,整体通过率为3131%。(湖南文理学院近50%;南华大学船山学院45%)。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教务部门,尤其是新晋升的本科院校,在英语科研实力、成果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依然将各个院系的四、六级过关率作为院校之间衡量学校在兄弟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综合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唯一指标,甚至类似于政绩工程。四级过关率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评先评优、年度考核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授课班级四级成绩通过率进行排名,实施任课教师末位淘汰或是转岗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压力过大,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的四级过关率上来迎合学校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的评价机制使英语教学面临两难的境地。在个性化教学及学生相关的英语职业技能培养,自主学习中心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会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影响课堂出勤情况。

一、转变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理念

据调查,高校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的主要目的:学校将四、六级考试成绩和绩点、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挂钩;其次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四级成绩,甚至有些沿海城市落户的积分制也对四、六级成绩作出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又成了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新问题。如果英语教学是以考试为核心的,而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掌握这门语言,自然就毫无学习英语兴趣可言。学习的目的极富功利色彩,一旦目的达到,便高呼万岁,置之于英语学习脑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学英语学习没了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大学英语分层次、多元化教学

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英语部分通识英语(EGP)教学,旨在巩固并提高新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强化口语、听力训练。第二个学年进行专门用途英语(ESP)或行业英语学习。英语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目标选学相关的英语。既学习了本专业的知识,又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专业知识的外语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分离式训练的同时,又强调各项技能全面综合发展,忽视了语言学习的科学规律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景,教师囿于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束缚在授课时不敢“自由发挥”,学生在学习语言时缺乏灵活性。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就应该主要是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理念,也是一种专门用途教学(ESP)。大学英语教学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方向发展。建立起以通识英语(EGP)为基础,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或称之为学科英语体系,必将更好地满足培养多元化、个性化人才的目标需求。依托ESP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方面将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多关注个性化教学大纲的制定和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基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便于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开设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是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主流方向,开发和建设CBI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对于英语应用的不同需求;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在学生达到通用英语必修课课程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开设CBI英语选修课,开设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学术英语和为职业意向服务的职场英语,从而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职业发展服务。

由于目前担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几乎全部来源于英语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专业结构单一。从通用英语EGP向EAP、ESP转型,业务能力方面必然存在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的天然不足,国家教育部门和各个转型高校及担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和培养的紧迫性及重要性,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专门用途英语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培训,鼓励并创造条件加强英语教师之间的学习及交流。甚至在目前大学英语面临课时压缩,人多课少,缺课可上的窘境下,结合教师自身兴趣特长和院系发展规划,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脱岗,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解决会说英语的不懂专业知识、懂专业知识的开不了口的两难局面

三、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

语言学家Harmer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语言是真实生活中能够使用的语言,那么在教材编写中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培养也应该像在生活中那样有机结合在一起。”

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核心大学英语》,还有《新世纪大学英语》,主要是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编制的,编制的内容、体系和中学英语教材重复率很高。高校中新课标实施后,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已达到3500个左右,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词汇相差不大,因此步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了下来。

大学英语教材应注重实用性、针对性。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读写教程的内容主要是人文性、道德情感性的西方文化,社会历史等主题较多,科普类(专业类)主题较少。为体现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的教育理理念,大学英语教材必须围绕校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需要根据专业的分类,编入最能贴近专业的英语内容。保留部分通用英语内容,有梯度地增加学术英语成分,科技类文章的比例要有所增加,要有一定长度,使之内容比较完整。在写作方面,主要偏向于EAP方向的英语教学要侧重训练论文摘要和议论文学术写作。偏向于ESP则要侧重于贴近职业需求的各种文书、信函的写作训练。

大学英语教学任重道远,需要管理者、一线教学者、学生结合国家的教育规划和学生的个人目标,戮力同心,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CET的重新定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a,03.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2.

[3]蔡基刚.通用英语测试和专门用途英语测试——关于CET发展趋势及重新定位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b,04.

[4]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刘向虹.再接再厉,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J].外语界,2011,01.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大学英语
高校转型下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