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创新教育浅论
2017-02-15孙士现梁柏松
孙士现++梁柏松
摘要: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深化创新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顺势而为、顺应时代要求。针对当前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更新创新教育观念,把握创新教育内涵,有实效地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驱动 创新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11-02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不是应对经济发展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的权宜之计,而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战略性人力资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学校创新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重视不够,创新教育理念滞后,教师创新教育的意识不足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指导帮扶不到位等等。当前,如何加强在创新驱动战略大背景下的学生创新教育,仍然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要重视的问题。
一、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的创新教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国把实施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论述,是让创新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创新教育再次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是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
创新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并非游离于传统教学体系之外,是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并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实施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能“用”之才,即培养能够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够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创新,关注创造教育,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历来就重视培养各类创造性人才,提倡创造教育,开展各类创造问题研究。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创造性教育的研究,确立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国家教育政策。在重视创造教育方面,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等,不但有重视创造性研究的传统,而且近几十年来对创造教育的研究也蓬勃发展,他们推进创造教育的整体氛围十分浓厚。
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
在我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应的,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涵盖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时期国家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发展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大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才能加快我国发展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夯实经济发展实力,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幸福。
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在我国,素质教育是以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存在的,二者有着不同的内涵。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要义的教育;应试教育则是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是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来提高某些素质的。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全民性教育,而应试教育只关注少数所谓“学习好”高分数的学生,置其他多数所谓“差生”而不顾。最后,素质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应试教育则无视受教育者自身接受水平和能力,强制灌输,强化接受,使教育功利化、世俗化和工具化。
3.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体现的是教育根本性质、价值理念和实践范式的转向,其核心是实现由培养传统的获得性人才向培养现代的开创性人才的重大转变。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发展指向,二者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具体化的全面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关键,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向,是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重要教育模式。
三、创新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学校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的长期效应,片面追求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新想法,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与创新教育的实质内涵背道而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教育认识偏颇。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喊口号上,甚至力图一蹴而就,没有认识到创新教育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没有认清创新教育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对创新教育的复杂性把握不够。有些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深刻理解创新教育最关键是创新人格,其次才是创新思维,最后是创新技能,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创新教育理念滞后。我们的很多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适应性的谋职就业上,重知识轻能力,扬服从抑创造。“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没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还没真正理顺;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主,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方式单一,热衷“满堂灌”,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校还没有树立激发学生创造力并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学观,也没有树立创新教育所要求的既强调知识积累,更强调知识优化的新观念。
(3)创新人格培养不力。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它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虽然学生的创新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过于看重教育的短期效应,过于追求创新教育的功利化,忽视了学生创新素质中最宝贵的人格培养,而这恰恰是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时不能弃之不顾的。
(4)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有些教师认为创新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跟学生自身天赋有关,跟教师的指导关系不大,对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学生创新素质的相关性思考甚少;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能力较差,知识更新速度过慢;创新能力不足,囿于现状,难以突破成规开展创造性教育;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重结果不重过程,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帮扶不够,不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外学习。
四、创新驱动战略下开展创新教育的对策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顺势而为,把握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教育的良方益策,真正能为社会多培养创新人才。为切实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环境是创新理念的外化形式。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即是社会提倡创新的最高表现,而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时,也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活动形式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文化,创建创新教育的“精神家园”,创建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
(2)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学校要改变“满堂灌”式的本本课程学习,多形式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以美国为例,他们的研究型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在探索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并引导他们尝试各种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等得到全面发展,渐进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做中学,让他们亲身体会创造的方法,了解创造的规律,所谓“授之以渔”。要积极拓展校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外教育研究发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让他们深刻记住的有10%是读到的,20%是听到的,30%是看到的,50%是听到且看到的,70%是说过的和90%是做过的。这就说明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领会,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活动。
(4)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创造型教师的教育观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最为直接的指导意义。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维训练的技法等综合素质,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创造灵感,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创新性的学生。因此,打造一支创造型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点。
(5)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更新我们的创新教育观念,而且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改变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我们要用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去点燃学生的创造激情,改革课程内容、教材教法等,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也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大胆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列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在推进创新教育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新举措。
发展创新教育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我国在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必然选择。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最终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因此,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视开展创新教育意义重大,事关全局。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理论与争鸣,2015,01.
[2]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
[3]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
[4]刘艳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5]曹扬等.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4,0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