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叙事研究的两个维度

2017-02-15马全福

艺术探索 2017年6期
关键词:叙事文叙事学真实性

马全福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设计叙事研究的两个维度

马全福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设计叙事研究首要面对的是设计历史的叙事问题,其次是设计文本叙事结构的建构及具体叙事设计策略的研究等。设计叙事研究需要从设计的历史与设计的形式语言两个维度进行。首先,在设计的历史叙事方面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进行多元化、开放式的叙事文本构建,使叙述者、设计历史事件、叙述文本、受述者之间通过对话才能更加真实地再现历史。其次,在设计的形式语言层面进行叙事研究,需要在利用叙事学研究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文化批评理论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叙事媒介出发,构建设计文本的叙事性结构及具体叙事策略的分析研究,进而完成设计作品的叙事行为。

设计叙事;叙事学;历史叙事

叙事学按其发展渊源来说,是以研究文本本体为主,但是随着叙事媒介的不断发展更新,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也逐渐突破了作品文本内部结构,开始了对文本外围的关注,如社会批评、读者接受反应论等。叙事学研究的这一发展转向使其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及范围等不断地处于发展改变之中,正如詹姆斯·费伦指出的:“叙事理论在其最佳状态下乃是各类研究中最不安定的一种;由于其自身不尽完美的品质,同时也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奇谲和变幻,叙事理论始终在不停地寻求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之境:对故事及讲故事的普遍性和功效性进行全面的阐释,简言之,即是对叙事自身的本质加以阐释。正是得益于这一令人生畏,同时又让人振奋的挑战,叙事理论才成为当代智性探索活动中,一项最具活力和价值的事业”[1]354。叙事学因其这一不安定的特性从发端至今,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演进,当今叙事学研究的跨学科、跨媒介的呈现是最好反映。故从其特性来看,叙事学随着研究对象、叙事媒介等的不断发展将会持续变化演进。

在由多元共存、张扬个性、消费至上等所构成的当代文化语境下,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当代大放异彩。叙事学的研究与时代的需求不谋而合,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出现了如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空间叙事学、历史叙事学等研究门类。有关设计叙事也不断被人提及、关注,设计叙事研究首先需要清楚了解叙事学的发展脉络,其次设计叙事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可综合叙事学不同阶段的研究方法进行,故设计叙事研究需要从设计的历史与设计的形式语言两个维度进行系统研究。

一、设计历史叙事

在研究有关设计叙事的课题中,首先必须对设计的历史定位及历史叙述等进行研究,即是对设计叙事的叙事研究,可称之为设计的元叙事研究。人们所熟知的历史研究,必须是严谨、科学、客观及准确真实的,绝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而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以海登·怀特为代表,开始了对历史学叙述研究的改造,并对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启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并不是过去发生的客观事件,而是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是一些叙述性的文本,所谓‘客观事件’只不过是后人根据前人的‘叙述’所作的推测”[2]104,由此可见,历史研究是摆脱不了叙事艺术的。

纵观史学研究前辈著作,历史并不完全是真实事件的再现,在进行历史的叙述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对历史的技巧性、叙事性的陈述,“叙事性陈述不仅包括事实性陈述(单一的存在命题)和论证;还包括诗意和修辞要素,通过这些要素对事实的罗列才转换为故事”[3]325,正如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观点,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历史学家根据需要,对历史材料所进行的情节安排、语言修辞等。因此,设计历史叙事研究,首先确立设计历史是一种叙述行为的认识,设计史并不等同于过去客观设计事件,而是对这些事件的一种加工重述。

(一)设计历史叙事的真实性问题

由于历史研究对真实性的天然追求,需要研究者认真考虑,到底怎么样的历史叙事才是真实的再现。设计历史叙事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计既是宏伟博大的,又是细致入微的;设计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技术的特性;设计既有商业的属性,又有社会伦理层面的意义。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设计史的写法不可能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设计史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供我们借鉴的方法和案例也很多,设计史的写作只有立足当下,启迪未来,借古开今,持经达变,才是活的设计史,有价值的设计史”[4]27。因此,在设计历史叙事研究中,首先需要避免为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而走入材料堆砌的误区。不带情节编排的材料堆砌,只是一堆材料,是无法进行阅读的。历史是一种叙述活动,我们今天面对的大量历史著作,他们和历史真实事件到底是何种关系?他们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多大程度上受叙述主体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

传统的设计历史研究,都是建立在一种既定认识体系下的宏大叙事,叙述者为了完整地体现叙事思想,或者由于自身文化的强弱等方面原因,并不能客观地进行叙述活动。叙述者潜意识中会以强烈的个人意识,对现有资料进行重新规整,进而编排出具有明显主体意识的情节。这无可避免地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到底该如何体现,成为设计历史叙事的首要问题。有关历史叙事真实问题的解决,李幼蒸在《中国历史话语的结构和历史真实性问题》①李幼蒸从话语真实性类别、真实性判准类别、真实性检验程序类别等三方面对历史真实性进行了全面论述,参见李幼蒸《中国历史话语的结构和历史真实性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第44-47页。一文中从不同角度论述历史真实性问题。张垚在《历史叙述如何接近历史真实》②张垚在其文中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允许多元叙述的存在,二是注重史料选择的科学性,三是区分叙述的层次性,从这三点来达到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参见张垚《历史叙述如何接近历史真实》,《人民日报》2012年12月31日第7版。一文中从叙述层次、史料的选取等方面出发探讨解决历史叙事的真实性问题,为设计历史叙事的真实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设计历史叙事又因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很难放在同一个视阈下进行,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不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这需要设计历史研究者与时俱进,利用当前学科的跨界融合另辟蹊径。

(二)设计历史叙事的定位问题

当代设计历史的叙事需要从多角度、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已有定式的宏大叙事模式,而不能跟着强势文化人云亦云。如西方设计历史研究方法也许并不能很好地研究东方设计历史,亦或某种西方公认的历史因果关系情节安排,并不完全适合中国设计发展研究,等等。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不同,自然会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如许平先生通过对利奥塔后现代理论的解读,指出中国设计叙事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如果借利奥塔的立场来审视以上叙事方式,则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共同的缺憾——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宏大叙事’的倾向,即以一种固定的、封闭的、终结性的论述模式来指代多变、异质、丰富的现实,也因为如此,或多或少这些叙事都无法说明、更无法指明中国设计真正的性质所在、价值所在及发展所在。尤其是以权威性话语、而且往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权威话语来指涉中国设计时,就出现了中国设计‘虚无’化的结论。”[5]18设计历史叙事从其历史定位开始就凸显其复杂性,因此不管是中国设计历史叙事,还是欧洲设计历史叙事,是否有一个共同适用的叙事标准,成为当前设计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利奥塔后现代理论中异质化、合法化为指导进行设计历史定位,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模式,避免了中国设计叙事过程中西化的倾向。当代设计历史叙事,需要从解决设计历史的定位与叙述、设计历史叙事与真实性等两方面问题为导向进行。要解决设计历史叙事研究的上述问题,首先就得打破传统的宏大叙事情节结构安排,允许设计历史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去追寻历史的真相。如前所述,设计历史是对设计历史事件的再叙述行为,既然是叙述必然会受叙述主体的影响,因此不同的设计叙述者会根据自己的理念,对史实资料进行甄选,进行情节化处理,进而完成设计的历史叙事活动。设计历史定位问题不应受现实的影响,不能因一时境遇而自我否定或过度自大,而应该如许平先生借利奥塔理论指出的异质化、合法化等理论,来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圈的设计历史定位问题。

(三)设计历史的叙事策略

1.设计历史事件资料的阐释甄选

要解决设计历史叙述与真实性,设计历史的定位与叙述的问题,对历史事件资料的认真客观阐释及甄别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需要叙述者认真对待设计事件资料,不能因对设计历史事件资料不严谨的态度而影响整个设计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2.叙述视角的多元化

确保严谨对待历史事件资料的甄别选取后,需要打破已有思维定式下的宏大叙事模式,使设计历史叙事彻底地大众化、开放化。在浩瀚的设计历史事件文献资料面前,每个叙述者都有不同的阐释与理解,多个阐释者有多个视角,给读者展现出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在叙事研究发展到当今,宏大叙事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逐渐让位于多元化的、碎片化的叙事模式,这一改变使设计历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裂变。强势文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弱势文化,而且既可以显性影响也可以隐性影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历史叙事被固定模式所累,呈现出设计历史叙事的同质化倾向,如在西方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等理论的巨大影响下使设计历史呈现出的同质化,并不能最大化地再现设计历史的真实性。

允许多元叙述视角的存在,可以避免设计历史叙事的单一性、同质化。叙述者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取历史事件资料、编排情节等,打破设计历史叙事研究传统模式的窠臼。在客观真实的设计历史事件的资料基础上,叙述视角因人而异,可以随意地移动,使设计历史叙事从不同的视角展示设计历史。因此,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的设计历史叙事,才是最客观、最真实的设计历史叙事,同时也是当代设计历史叙事研究的发展趋势。

3.接受理论、文化批评理论等参与下的叙事文本构建

在构建设计历史叙事文本过程中引入接受理论,改变以往设计历史叙事文本的结构,使设计历史叙事文本向读者倾斜。彻底颠覆设计历史叙事文本结构,改变以往那种只是对知识的灌输模式。设计历史叙事文本的建构,要求在知识的给予过程中给读者以空间,让读者自己进行阐释补充,以便更好地理解叙事文本内涵,进而完成设计历史事件知识的传达。如在设计历史叙事文本的建构过程中,有关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视野等接受理论的应用,可以激活设计历史事件、叙述者、叙事文本以及受述者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设计历史研究才是更加接近真实的,同时也是设计历史研究的广阔发展道路。

如此一来,设计历史叙事就彻底完成了转变,每个叙述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阐释、理解进行叙事文本的建构。在叙事文本构建过程中,设计历史叙述者要有意识地在叙述过程中全程考虑读者的参与度。充分考虑接受、批评等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引入召唤结构、期待视野、女性主义等理论,从而使设计历史叙事文本呈现出开放性,通过读者的参与完成叙事文本的最终意义呈现。从设计历史事件资料的真实性甄别选取,到设计历史叙事文本的结构建构,都需要考虑到读者参与的重要性。引入读者接受理论、批评理论等,使设计历史叙事活动成为不断运动的过程,设计历史叙事文本成为一个开放的文本,通过不断的阐释批判进而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二、设计的形式语言叙事

有关设计的叙事研究除了设计历史叙事的研究外,另一个研究主要是设计的语义学、修辞学等形式语言层面的叙事研究,对其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叙事学研究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如经典叙事学注重叙事作品文本结构的分析研究,对设计作品本体叙事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设计叙事研究中充分利用经典叙事学研究方法中的视角分析、时空分析等,对设计作品的叙事结构建构起到指导性作用。

叙事学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研究门类,其发展也随着社会历史、传达媒介等的改变而不断嬗变。从经典叙事学发展到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方法也逐步从经典叙事学的只关注作品内部结构范围溢出,且突破了文学领域,在此大环境中设计叙事研究步入了叙事学的研究舞台。各种后现代思潮都与叙事学研究相互影响,如接受理论、文化批评等直接影响了设计叙事研究,真正使叙事学与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设计文本在形式语言层面的叙事研究,可综合利用叙事学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

(一)设计叙事的视角问题

叙事视角的不同选择,可以影响叙事艺术的不同叙事形式,同一个故事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感官感受,“视角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叙事艺术的结构,对于提高叙事艺术的表现力提供了众多的方式”[6]35,因此,对设计叙事视角的选择是必要且重要的。在叙事学发展过程中,叙事视角研究也不断完善,总体来说可以分为结构主义叙事视角与后结构主义叙事视角两大类,在设计叙事研究中这两大类叙事视角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1.结构主义叙事视角

结构主义叙事视角主要是建立在对叙事文本的内部结构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在叙事视角分类中胡亚敏指出:“根据对叙事文本视野的限制程度,我将视角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7]24这是作者根据热奈特③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把叙事作品类型分为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及外聚焦叙事等三种。参见(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7-133页。的视角划分的,有关叙事视角的划分有好几种,如米克·巴尔④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依据聚焦者所站位置把聚焦模式分为内在式聚焦与外在式聚焦两种,参见(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7-113页。等都有过划分,而作者所选用的热奈特划分法是比较清晰合理的,只是表述上有些晦涩,我们可以换一种称呼,三种叙事视角依次分别为全知全觉型叙事视角、文本内定点叙事视角、文本外客观叙述视角。在进行设计文本叙事结构安排时,可根据主题有意识地选取叙事视角进行文本编排,进而完成具有特定叙事功能的设计文本。如招贴设计或动画设计中常常会使用文本内定点叙事视角,使受众跟着文本内某一固定的视角进行审美活动。而全知全觉型叙事视角可以告知事件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并不受文本中某一个故事人物或某一视点的局限,完整展示故事情节于受众视野,此类视角选择可以使作品信息一次性地呈现给受众,进而完成设计作品的信息传达。

2.后结构主义叙事视角

后结构主义叙事视角主要是结合后经典叙事学研究进行的,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的情形下,叙事视角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围绕叙事文本内部结构分析的自我陶醉,而是逐渐跨延到了外围学科,各种学科理论逐渐与其联姻,激发了当代叙事学研究的新活力。后结构主义叙事视角主要是在吸收接受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理论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可分为受众参与的交互式叙事视角、规训与权利视阈下的叙事视角、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叙事视角等。可见叙事视角在后经典叙事学领域,还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丰富,是一个开放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新媒体艺术、动画设计、以及交互式广告设计等领域,叙事视角不再是固定哪个点或角度,而是事件-叙述者-叙事文本-受述者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的叙事,因此叙事视角也是交互式的。女性主义、规训与权利等后现代理论对叙事视角的拓展,一定会使设计叙事艺术的叙事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设计叙事的时空问题

由于叙事媒介的不同,对叙事的表现也有天壤之别,莱辛在《拉奥孔》中阐述了以诗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与以画为代表的空间艺术之间的异同,很明显地凸显了两类艺术在叙事中的优缺点:语言文字的线性特征可视为时间性媒介,而绘画等造型艺术的非线性特征可视为空间性媒介。叙事艺术从其定义界定可以看出其对线性媒介的天然依赖,“在所有这些领域里,传统上认为叙事线条的组合,依据的是有关开头、中部和结尾的一体化概念,以及内在的根据、情理或者真理”[8]47。叙事要有故事情节安排就一定有时间组合,因此叙事艺术与线性媒介的先天结合是必然的。在设计中使用以文字为主的设计元素进行叙事设计,可以像写作一样轻松自由。但是设计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结合体叙事媒介,语言、文字等媒介所具有的线性特征使其具有叙事优势,而空间性非线性叙事媒介如何叙事就成为研究视觉叙事的关键问题。

设计叙事是以视觉为主要媒介的一种信息传达手段,而视觉对时间性的缺失使其面对叙事艺术时捉襟见肘。但是空间性特征是其优点,在叙事过程中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等特征能发挥出独特的功效。视觉以形象传播为主,主要是以空间形式出现,那么空间中的叙事到底是否是叙事线条中的某一个节点?还是可以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凸显时间性来完成叙事结构编排呢?设计是一个内容宽泛、门类众多的学科,因此对其进行叙事研究,要充分考虑其不同的媒介特性。在掌握好设计媒介中已有的线性叙事媒介的基础上,重点挖掘视觉图像等空间非线性叙事媒介所具有的叙事设计手法。

对空间非线性媒介研究不得不提莱辛,其在《拉奥孔》中提出了著名的“顷刻”理论,指出:“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9]83。这为解决图像等空间艺术叙事提供了理论支持,设计中图像叙事可分为单幅图像叙事、连续图像叙事及移动影像叙事等等。单幅图像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叙事结构建构,除莱辛的“顷刻”理论应用外,还可利用电影蒙太奇、象征、隐喻等方法进行图像的有意味的结构安排,进而使受众在图像中产生视觉联想完成叙事。

连续图像把故事情节碎片按一定模式关系排列,从而使其产生故事的依次递进关系,也使空间艺术具有了某种时间性。而移动影像对于叙事艺术来说超越了过往各种媒介,既具有线性媒介的时间性,同时也具有非线性媒介的空间性。依设计元素分类对设计进行研究,如文字类型的叙事,文图结合型叙事、静态图像的叙事、连续图像的叙事、移动影像叙事、交互式动画叙事及建筑叙事等等,其空间与时间的表达方式都是互不相同的,需要研究者区别对待。

设计艺术从其设计元素来说,不同的设计元素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时空类型,文字为主的叙事设计以线性优势表现叙事时间,以图像为主的叙事设计还是在利用各种设计手法,努力延伸其叙事时间的线性组合。而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以线性为主的叙事媒介也在不断模仿空间非线性媒介,如文字设计的图像化趋势等等。可以说,当代设计叙事是在时间性与空间性、线性与非线性的互倾互仿下进行着。

结语

设计艺术形态由原来的静态发展为动态,从自足的封闭结构发展到开放的交互结构,对其的叙事研究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从设计的历史和设计的形式语言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叙事研究,宏观地把握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微观地进行各设计要素的叙事性研究。同时,把握当代叙事学的后现代特色,引入接受理论及后现代批评理论参与设计叙事文本的构建。后现代设计逐渐从设计主导变为受众主导、消费主导,后经典叙事学研究阶段设计作品的结构深受社会、受众的影响,作品已经不能独立属于作者或者属于文本自身。因此对于设计叙事研究,不只是进行微观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更要兼顾后经典叙事学时期的文本外围关注的研究。

[1] 罗伯特.斯科尔斯,詹姆斯·费伦,罗伯特·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于雷,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卫华.历史:作为一种叙述[J].河北学刊,2005(1).

[3]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张夫也.设计史的写法——以外国设计史为例[J].装饰,2013(10).

[5] 许平.异质化、合法化与中国设计叙事——重读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文献[J].美术与设计,2008(6).

[6] 孟繁华.叙事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7]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Researchon Narrative Design

MaQuanfu

The design narrative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the narrative problem of design history,follow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design text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specific narrative design strategy.Design narrative research takes two dimension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history and design of the formal language.First of all,it needs to completely break the traditional grand narrative mode in the desig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then to construct a diversified,open narrative text,so that the narrator,design history events,narrative text,the recipient can be reproduce history more closely through dialogues among them.Secondly,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design text and the specific narrative strategy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different narrative media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riticism,and then complete the design ofthe narrative behavior.

Narrative Design,Narratology,Historical Narration

J0

A

1003-3653(2017)06-0070-06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6.005

2017-09-18

马全福(1984~),男,甘肃天水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校对:徐珊珊)

猜你喜欢

叙事文叙事学真实性
在相关领域吸收与剥离中自张一军——中国叙事文化学第二生长时段的学术背景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读促写,引导初中生写好叙事文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叙事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