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借“寓”悟“言”的思考

2017-02-15江苏徐光美

小学生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夫寓言道理

⦿江苏/徐光美

让学生借“寓”悟“言”的思考

⦿江苏/徐光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寓言故事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所说明的道理还是比较深刻的,利于小学生去阅读,利于小学生在刚涉猎人生时去谙熟相关的为人和为事道理。作为语文教学,需要思考寓言教学之借“寓”悟“言”的道理。

寓言教学;借“寓”悟“言”策略思考

平时的语文教学,人们都似乎这样认为,小学生是比较青睐寓言故事学习的。因为寓言故事不仅仅就是短小,而且也显得比较生动有趣,甚至还也能够说明比较深刻的道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凭借寓言悟出深刻的道理?对于教学,还应当就是某些意义上的大有文章可做。

一、学生的借“寓”悟“言”需学生读懂故事

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故事,都是寓言中的精品。这些寓言故事有的即已演变成成语,所说明的道理让人们感到十分意义上的谙熟,也给人们以一定意义上的启迪。但小学生学习寓言故事,是否就真正对寓言故事产生属于自己的感悟?也不尽然。不少学生所明确的道理大都是从老师的嘴里套过来的,大都也是从成语词典当中搬来的。有着不少的感悟学生虽然已经感悟了,但对寓言故事还就是那样的囫囵吞枣。所以,相关的寓言教学,让学生去借“寓”悟“言”需学生首先去读懂故事。让学生去读懂故事,必须建立小学生去老老实实地阅读的功夫。具体要让学生去看,一个学生在具体寓言故事的阅读中是不甚理想的,不少学生以为寓言故事的短小,其情节不是十分的复杂,往往都不大心甘情愿地去读好。其实,这是学生借“寓”悟“言”的大敌所在。教学中,必须力避这样的大敌。力避这样的大敌,需要学生能够产生理解读文的兴趣。怎样建立起这样的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欣赏着具有动画色彩的微课程的基础上产生兴趣。如和大家一起学习《揠苗助长》,就让学生去欣赏农夫的揠苗助长的行为和揠苗助长的立马收获,让学生去揣摩农夫揠苗助长的直接原因。学生一下暂时揣摩不到,便认认真真地读文得以继续。而且就让学生能够抓住比较关键的语句,如学生读着读着,便产生这样的感受,农夫之所以要去揠苗助长,是对“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产生了错觉。学生也懂得,农夫所产生的错觉是导致揠苗助长之后果的直接因素,农夫不懂得麦苗的生长是拔不出来的,也是导致揠苗助长之后果的直接因素。

二、学生的借“寓”悟“言”需学生读懂形象

寓言故事,既然是故事,那就有故事的主人翁。寓言故事虽然比较短小,但也就是那样的五脏六腑俱全,有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有为事的人,有时还不仅仅就是一个人,甚至就是一群人。如《自相矛盾》中不仅仅就是卖矛和卖盾者,还有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者。当然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其主次之分,如《自相矛盾》中的主要人物当是卖矛和卖盾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提出者。应当说寓言故事的人物也没有小说之人物形象那么突出和复杂,更没有小说之人物形象那样的难于感悟。虽然比较简单,但让学生感悟寓言故事人物之人物还当是完全意义上的需要,只不过是必须抓住主要人物进行感悟罢了。因此,学生的借“寓”悟“言”需让学生读懂形象,需力促学生去真实意义上读懂形象也是大家所必须理解追求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人们:寓言故事教学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越是深入,那学生所借“寓”悟出的“言”也就越是深刻,有时还会凸显出创新和创造意义上的感悟。让学生去感悟寓言故事当中的人物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还离不开学生的读。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自相矛盾》,让学生去比较理想地读出卖矛和卖盾者那趾高气扬的自我夸耀声,如“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话,教学时就必须比较充分地领着学生去读,领着学生以与卖矛盾之人物情感基调相吻合的情感基调去读。那学生便会感到“鬻矛与盾者”给人们所带来的笑话是极具其讽喻性的,也给学生对“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之充满哲理的语言感悟产生理想的铺垫。

三、学生的借“寓”悟“言”需学生读懂哲理

小学生学习寓言,不仅仅就是让学生感到故事的生动具体和形象,也不仅仅就是让学生产生麻木意义上的哄堂大笑,更不能就来个故事与寓意的直接挂钩,让教师和学生来个简单意义上阅读感悟的皆大欢喜。我们都知道寓言和童话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运用相关的故事去说明一定的道理,但童话所说明的道理是外显型的,往往都将道理放在文末表达出来,即就是所谓的点名主题。而寓言则不一样了,它所说明的道理就蕴含在故事中,作为教学,比较省力的做法是,当学生知晓故事所叙述的内容后,直接给出所说明的道理。再让学生将所说明的道理记熟,通过强化记忆也是可以达成目的的。但这就是对学生严重的不负责任了,这样的寓言教学其实就是人们混淆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的东西,将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混为一谈了。殊不知我们的寓言教学应当定格在让学生用学习寓言的方法去学习寓言,说穿了,也就是让学生去发现寓言的道理,让学生也能够实现着意义性的借“寓”悟“言”如教学《鹬蚌相争》,在让学生能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的做说明了什么呢?如果我们就是鹬、蚌、渔翁中其中的一个,在这样结果发生后又会怎么想呢?学生们有的说,我是鹬,我很后悔,不该轻易地去吃蚌,尤其在自己已经身处困境,还去威胁蚌;学生们有的则这样去说:我作为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这可遭了,落到渔翁的手里,都要命归黄泉了。还有的同学说:你们互不退让,让我轻轻松松地获取到利益。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农夫寓言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躺在树下的农夫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道理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