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问题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2017-02-15北京王小蕾北京宋铁争
⦿北京/王小蕾 北京/宋铁争
让教学问题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北京/王小蕾 北京/宋铁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9次提到了“思维”二字,可见,思维素养已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无论是在课时安排上,还是在各项能力的培养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然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旁贷的责任。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直指作者写作意图的问题、通过人称的自然转换角色的自然变换的自我卷入式问题、趣味性问题、以及假设性的问题,都能引发学生探究意识,生发学生的体验情绪,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思维;自我卷入;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9次提到了“思维”二字,并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①可见,思维素养已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无论是在课时安排上,还是在各项能力的培养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然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旁贷的责任。正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②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悦纳学习、乐于思考呢?笔者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一、直指作者写作意图的问题
言为心声。我们一再强调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话的过程,其中就包括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作者正是借助语言文字来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因此,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其实就是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那么,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可以直指作者的写作意图。
俗话说:人心难测。指作者写作意图的问题,恰恰是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具有挑战性,而这种挑战性往往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斗志,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思考的过程,学生既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去把握,也可以从文本任何的句段中去体会,这种思维的选择性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没有了束缚,他们才能放下一切包袱,使得思维有质量。
如《挑山工》一课,作者第一次登泰山印象最深的不是雄伟的山峰、灵秀的溪水,也不是壮丽的日出,而是极为普通的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返回之后,他画了一幅挑山工身担重物沿着陡直的山路一直向上登攀的画儿。可见作者是被挑山工身上的精神感动了,用一幅画来激励自己,那么他又为什么时隔二十年写出《挑山工》这篇哲理性散文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基于以上思考,老师没有采用“挑山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样的问题,而是直指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写挑山工?”努力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探个究竟。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寻找文本中的论据,不断地追问补充,才能建构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发现人物身上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走过艰难的文革岁月。这样一个探寻人物心灵的追问过程会像施了魔法一样,诱惑着学生主动思维。
二、引导学生自我卷入的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把知识、情感、懂得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挂钩,不认为与自己相关、对自己有用,那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自我卷入。
(一)人称的自然转换 例如《和时间赛跑》,“我”因为外祖母去世忧伤不已,后来爸爸用一席话启示我何为时间的流逝,让“我”感到了时间流逝的可怕。往往同学们学习后,仍停留在只认识到时间流逝飞快层面。
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们把文中的‘你’换成‘我’再读读,有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把第二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子感觉到我就是文中的“我”,情感上共鸣,产生了对“我”的同理心,那么此时时间的飞逝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慨叹了,更多的是可怕。学生只有这样自我情感卷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后文:作者无法排解内心的忧伤,和代表时间的事物赛跑,成功后无比的快乐。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勾连,让他们觉得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关,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因此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思维了。
(二)角色的自然变换
《挑山工》教学片断:
生:第二自然段都是在写游人登山是以玩为目的,心情很轻松,没有负担。而挑山工的目的是将这些货物运到山顶,所以他是在游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超过的。
师: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看看。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挑山工呢?
生:挑山工会悄悄地从你身旁走过,走到你的前头去。
师:或者你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挑山工呢?
生:挑山工会一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
师: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手洗脸时……
生:挑山工悄悄地从你身后绕过,走到你前面去。
师:没错啊。或者我们在……挑山工呢?
生:或者我们拍照合影留念的时候,挑山工悄悄从我们身边溜过。
生:或者我们有说有笑的休息时,挑山工慢吞吞从我们身边走过。我觉得挑山工有点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游人就是兔子,游人像兔子那样休息的时候,挑山工就会像乌龟那样心中怀着必胜的信心,十分有毅力的走到前边。
师:多好啊!你会触类旁通了,太了不起了。接着说。
生:在我们捉鱼摸虾的时候,挑山工一声不响地就走了。
生:我在小卖部前畅快地喝着冰水的时候,挑山工汗流浃背地从我身后绕过。
生:我累得气喘吁吁、忙着喘气的时候,挑山工会一声不响地从我身旁慢吞吞走过。
生:我还感觉到其实就是在说明一个理儿。再不起眼的人,只要努力,一步也不停歇,有毅力地往前走,最后也能获得成功。
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我们自然地进行了角色的变换,开始还是文中游人和挑山工行走不同的对比,教师顺势引导“或者我们在……挑山工呢?”这样随意的自然的对话,仿佛和挑山工对比的不再是与自己毫无关联的文中游人,而就是我们在和挑山工一路行走。
学生卷入了自己的生活之后,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拍照合影”“有说有笑休息”“捉鱼摸虾”“畅快地喝着冰水”“忙着喘气”……多么丰富的游人“随便”走的生动画面啊,与之对比的是永远不变的挑山工的“走”,使画面冲突强烈,突出挑山工精神品质。
学生卷入了自己的生活之后,认识更深刻了,想到了二者的行走类似龟兔赛跑,并进行类比,可见孩子的思维是真正动了起来。见到现象,推想原因,寻得哲理。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越来越深入。
这样的提问方式创设了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选择趣味性的问题
新课标中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于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那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学生在热切的期待中充分地阅读探究,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例如《爬山虎的脚》,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往爬?”这些难点问题时,教师一反常规:“老师也喜欢爬山虎,把它画了下来,(边说边画)可是脚画在哪里合适呢?画成什么样呢?它的脚怎么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请仔细读书,一会儿指点指点我。”新的提问方式以学生开窍为基准,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提高阅读效率。
再如《挑山工》画一画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和游人直上直下的行走方式,进行对比,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挑山工的辛苦,理解到蕴含其中的智慧,体会到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地走的哲理。
还可以把文中的精彩段落演一演。这种把文字外化成形象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相关文字,展现他们的阅读理解,教师准确把握,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设置假设性问题
设置假设性问题,即给学生一个假设条件,让他们思考结果如何。
比如《凡卡》一文中“如果凡卡没来到城市,或者又回到了农村,他的生活又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没有教材给出的现成答案,也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开动脑筋,得出一个比较合情理的结果。学生会发现凡卡在城市没有活路,回到农村也是死路一条,在这种假想中,增强了对凡卡悲剧命运的理解,也认识了社会的黑暗。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一点就是爱想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去假想补白,再如:《穷人》,“桑娜一家收养了西蒙的孩子后,他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呈现出哪些生活场景呢?发挥想象写一写。”通过这样的补白性问题,学生任想象的翅膀飞翔,能够感受到桑娜一家虽然物质贫苦、但精神幸福的生活场面。
五、引导归类性问题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用教材学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习教材上的课文,而是要借助课文,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如《挑山工》一课,教师讲清课文是借事明理,拓展了冯骥才四次登泰山的资料和其他作品。“读一读这些内容和文章,你在写法上有什么发现?”再如“《梅花魂》和《理想的风筝》有什么相同之处?”这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认识做个归类,对作者、对写法或其他语文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总之,就像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所以,我希望,提问作为教师刺激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能够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以此为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意识,生发学生的体验情绪,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 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5.
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
*密云区教委首届“中国知网杯”优秀校本课程及论文评选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