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研究*
2017-02-15北京薛百超
⦿北京/薛百超
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研究*
⦿北京/薛百超
学困生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问题之一,小学“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很低,在小学阶段,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教师对其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其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因素。综合分析,培养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可以从学生自身出发,增强其自信心,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教师及家长相互配合,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从而渐渐地提高小学“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长期以来,“学困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低的问题很现实,因此,我们会经常看到“学困生”在课堂上很少发言,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害怕回答错了会被其他同学笑话,所以很多学生学习态度非常的不认真,即使自己会做也不愿意自己完成,这些消极现象都是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所造成的,而这种如此低的自我效能感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
一、小学“学困生”和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学困生”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予补救或矫正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在学习上存在懒惰性。
(二)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二、自我效能感给学困生带来的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能够起到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往往会很强,因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会得到肯定、表扬以及奖励,有成就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感受不到这样成功的喜悦,却是失败带来的痛苦,有时教师和家长不会考虑孩子的想法,甚至直接对他们进行批评,孩子的自尊心无法得到满足,没自信,他们会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学习动机不会很强,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则不会很理想。
(二)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自我效能感也决定着学生能否勇敢的面对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基本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常常自暴自弃,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学困生也正是因为其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才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上这种不努力不积极的态度。
(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对学习活动的归因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韦纳根据实证研究发现,一般人通常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其他因素。对学生考试成败的归因主要是前四个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前两个因素,而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成功并不是通过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归因于外界因素。例如任务比较容易,自己的运气较好,认为自己的失败也是自己没能力,运气不好,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显然无法提高他们的动机水平,学习成绩大大降低。
(四)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低已成为事实,那些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很煎熬,没有学习成就感还要去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书本,在学习上总是失败,得不到表扬与肯定。所以他们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都很自卑,他们会担心失败,从而产生焦虑、抑郁、自闭症等心理疾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年龄本应该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所以自我效能感低对孩子的身心影响非常大,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着促进的作用。
三、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因素 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教师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态度及评价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自我效感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做到公正、公平,将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眼中无“差生”,肯定学困生的地位和价值,从而避免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创伤,提高效能感。
同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也很重要,如果多表扬鼓励他们,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归因,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学生抵触学习的心理,不断的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
2.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很有影响力,这一阶段的孩子更喜欢更愿意听教师的话,作为教师要担起这样的责任,面对班级的学困生,应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逐渐帮助学困生改掉坏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们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家庭教育因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所以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而有一些学困生的产生也是由于错误的家庭教育的方式。
1.不良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多,而学困生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不恰当的,权威型、溺爱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都有可能使孩子最终成为学困生。
2.家长不正确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否得体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成绩好,就会经常受到表扬得到肯定和鼓励,而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会去鼓励,甚至责怪批评孩子,否定了这是个好孩子,对于学困生来说,这样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他们没有成就感,否定自我,自我效能感也就很低。
(三)自身的因素 学困生往往无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从不勇往直前,而是选择退缩,这些现象的产生来源于许多自身的因素。
1.学习目标设置不当
设置的远远超过自己能力的目标,他们不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此会屡遭失败,导致自我效能感低。
2.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几乎都存在着问题,因为多次的学习失败使他们不断的灰心丧气,讨厌学习,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因此造成了极低的自我效能感。
3.错误的成败归因
经过调查,学困生的归因方式往往是不正确的,他们会用外来因素当借口,不相信自己。
四、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作为一线教师,遭遇学困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小学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增加学困生成功体验的机会 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果多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不断的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孩子们便会逐渐的喜欢学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困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学困生”归因的指导和训练,让其知道成绩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使其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自身出发,相信自己的能力。学困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一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进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
(三)平等公平的对待学困生 作为小学教师,每个孩子在自己的眼里都应该是平等的,若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样会对学习困难的孩子造成心理的伤害,使孩子们从小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用真心和爱去对待他们,与学生平等的相处,多关心注意学困生,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与家长沟通,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要想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仅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意识到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总之,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低会对他们的学习、成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学困生也一样拥有开心的学校生活。
[1]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4):98-99.
[2]潘乐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及其培养.邢台学院学报,2005(4):99-103.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4]高翔.谈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龙岩师专学报,2001(1):92-94.
[5]李艳丽.培养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思考.教育探索,2009(11).
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
*密云区教委首届“中国知网杯”优秀校本课程及论文评选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