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学生过程中的“五个点”
——从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改动说起
2017-02-15胡文续
胡文续
(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上海 201901)
备学生过程中的“五个点”
——从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改动说起
胡文续
(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上海 201901)
“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备课;教学设计
引 言
我以Unit 2 Lesson 1《A day at school》第四课时(新世纪六上)上了一堂区级公开课。在教研员的指导和组内老师的帮助下,从初备到最终完成任务,我的教学设计几易其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一过程也让我对“备学生”有了新的体会,下面我将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前后变化的角度来谈谈我对“备学生”的几点认识。
一、备学生的“起始点”
学科知识一般自成体系,新知与旧知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教材中某一新知识的出现,往往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比如,我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中的新知识是“after school activities(课外活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time expression(时间的表达法)”和“a day at school(一天的学校生活)”。如何从旧知引入新知呢?起初我设计了两个句型:“What time is it?(现在几点了?)”和“What time do you……?(你几点钟做……?)”分别复习时间表达法和学校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停留在旧知的层面上反复操练,既未引出新知也没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后来,我把这个环节调整为“What time is it?(现在几点了?)”“What do you do at that time?(在这个时候你做什么?)和“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放学后你做什么)”前两个问题既是复习旧知,又是引入新知的自然过渡,再加上后一个问题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学生有话可说,于是新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传授了下去。
这样的改动让我体会到:我们的确可以根据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的前后顺序来“备”学生的“起始点”,但相比之下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则更为重要。这样做可以使我们从学生的现实水平出发,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形成新的技能;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巧设台阶,避免过难或过易。
二、备学生的“易错点”
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学习时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难点,在英语学科中这些难点往往会成为学生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的“易错点”。
我觉得备课时学生的“易错点”并不难发现,难的是设计出恰当的学生活动来突破“易错点”。有时候学生的错误往往无法用简单的言语说明,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要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甚至不妨直接问问学生当时的想法。发现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还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梳理出学生错误的思想方法,还要想一想学生以什么方式才能消化这些知识。在对学生错误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能设计出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
三、备学生的“生长点”
好的思维品质如同一个“生长点”,能让学生通过某一个点的训练延伸成线,最终扩展成面。然而好的思维品质不都是与生俱来的,因此英语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本次公开课活动中,我以“能询问别人的课外活动情况”和“能流利地介绍自己的课外活动情况”这个任务来开展思维训练。起初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课外活动的表格(罗列了时间、地点、活动频率等),让学生先填表格再根据所填内容口头介绍。这样做下来后我发现,学生受到了表格内容的限制,并没有调动全部思维自由地发挥。于是我把这个环节设计成了小组内“do a survey(做一个调查)”。这样的设计由于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合理利用了这种差异,因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四、备学生的“发展点”
尽管教学设计几易其稿,但是不管怎么变,我始终考虑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我看来,学生不是一个被动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维的能动的个体。这样的个体,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如同有了一把万能钥匙,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钻研和探索很多新知识。在讲本课的功能句型“What do you……和What does he/she……”时,我考虑到本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方法普遍比较欠缺,于是采取在PPT中用红色字体凸显重点,意在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并且我还运用了信息递减法来培养学生即时记忆的能力。也许这一堂课是看不到什么效果的,但我相信如果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老师都着力去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在课堂上实施,长此以往一定会有不凡的效果。我在想,老师不可能跟随学生一辈子,但是好的学习方法却可以让学生受益一辈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方法”考虑进去,这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五、备学生的“临界点”
“临界点”是指学生由不会到会的状态转化过程中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这层纸究竟是老师捅破了好还是学生捅破了好呢?上完这堂课后我有了新的感触:
初备时我先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便开始用大量的图片一个接一个教生词,紧接着就给学生提出了听文本并反馈听到的生词的要求。这种做法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记住大量生词并能复现出来,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这样的要求显然太高了。后来我重新设计了本课的功能句型,力求让学生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学过的旧知识说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我再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活动任务,目的是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去观察、模仿、体会、感悟新知识。整堂课上下来,学生会说的我不讲,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会的我少讲,学生想说却不会说的我多讲,不同的学生因此都有了一些收获。
课后,我想这层纸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捅破比较好,因为老师去捅破的话无异于把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学生自己去捅破的话,他们一定会经历知识的探究、建构、整合、发现乃至感悟等一系列复杂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这样的收获一定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种课的效果也一定是不一般的。可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在备课时不妨“蹲下来”,把自己设想成对新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想想要学会这些东西有可能联系到的旧知是什么,有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又是什么。备课时不妨再回想一下前一届学生在学习这个问题时普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解决掉的。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找到“临界点”。
结 语
其实,备学生有法而无定法。备学生时要考虑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五个点,比如还有创新点、爆发点、支撑点等等。但是我想如果在备课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基础、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难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新旧知识转化的临界点,这样备出来的课至少是扎实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长此以往也一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1]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7.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胡文续,1976年生,女,山东人,现任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英语教师,曾获得上海市优秀班主任称号,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