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材料“新”应用
——例谈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年真题复习策略

2017-02-15黄桂伟

名师在线 2017年9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历年清政府

黄桂伟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福建莆田 351144)

“旧”材料“新”应用
——例谈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年真题复习策略

黄桂伟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福建莆田 351144)

对于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全国卷高考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无法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晚清三大改革之一的清末新政,考纲没有明确考点,但是高考已经出现多次。本文从清末新政这一知识点展开,串联晚清历史,利用历年高考真题作为提高高考历史复习效益的重要手段,实现高效备考。

清末新政;核心素养;高效备考;专题复习

引 言

轰轰烈烈的高考改革序幕已经揭开,作为向新高考过渡的近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不仅学生在准备高考历史复习时无从下手,教师在复习过程当中也无法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心中没有教学的底线,不知道历史教学的边界在哪里。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强调充分利用历年高考真题作为提高历史复习效益的重要手段。的确,高考真题是衡量中学历史与大学历史接轨的重要标尺,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充分体现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如何高效利用历年高考真题呢?本人试以高三历史复习课上的清末新政为例,谈谈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复习策略。

一、回顾“旧”材料

清末新政是指1901至1911年,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分两个阶段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这是慈禧太后转向改革的重要契因。清末新政起初的主导力量是洋务派,之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威胁到清政府统治,资产阶级立宪派也不满意清政府对待改革的态度,要求君主立宪。于是,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维持统治。慈禧以光绪帝和她自己的名义,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对官制、兵制、学制进行较彻底的变动,经济上立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其中,“预备立宪”是新政中政治改革的内容,五年内“清末新政”这一考点出现过四次,即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题第29题、选修一第45题,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修二第46题,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II选修一第45题。然而,清末新政的考点并不在新课标范围内,也不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范围内,其内容涉及广,对清朝灭亡和中华民国成立这段历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高考真题对学生进一步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有必要利用真题进行拓展复习。

在高考真题中,2013年29题主要考查晚清近代化发展历程,重点考查近代化的概念。第45题比较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进而要求得出清末新政的实质。2014年第46题主要考查清末预备立宪的时间安排差别及失败的原因。2016年45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的军事改革,考查内容包括新军的特点及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作为晚清三大改革之一的清末新政,教材上并未像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讲得那么详细。因此,这三年高考的材料,可补充课本之外关于“清末新政”的史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我试着重新设计问题如下:

第一,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并称晚清政府三次重大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改革背景有何不同?

第二,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如何理解清末新政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第三,清末新政借鉴了戊戌变法的部分内容,分析清末新政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戊戌变法?

第四,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结局都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有何不同?

第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末新政深刻改变了20世初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第六,简要概述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拓展“新”知识

当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全面确立。其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早已体现和落实在新课标全国卷上。近年来全国卷历史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的培养。全国卷试题从唯物史观高度来评析历史现象,进而渗透终极核心的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高三复习利用高考真题,重新设计的问题贯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些晚清时期重要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清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又不断失误丧失转瞬即逝的机遇最终走向灭亡这一历史发展脉络。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个结论表达的观点是洋务运动没有实现预期的“富国强兵”,不能说洋务运动随着战败而消失了。但是即使说洋务运动失败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后来怎么样?学生对此亦不了解。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奖励实业是新政在全国实行的一项重大措施。直至清末新政时,新式厂矿企业才迅速发展起来。在新政期间,基本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形式存在,但又有所发展。除军工企业都是官办外,其他官办企业的民营化趋势很明显。清政府甚至通过政策鼓励和立法,如颁行一系列商法和建立商会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改革社会影响巨大,废除了科举制,奖励留学,比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更进一步,戊戌变法里从未实施的教育改革顺利得到贯彻、深化。从此新式教育形成热潮。同时,法制改革、军制改革、政治改革也卓有成效。从这些方面来说,清末新政推进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深入发展。

清末新政是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继续、落实和深入,是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的自救运动。当然,清末新政的客观效果与清政府的主观动机截然相反,新政无法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而清政府掌控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地方权力坐大,中央政府权威受到挑战,同时改革缺乏诚意,措施滞后,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统治者陷于孤立,这些都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末新政比较符合实际地设想了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框架,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政治上的落实,对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清末新政开展到后期,政治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1905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制度的高潮阶段,表现了清政府从学习西方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制度的决心,从统治集团层面上肯定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这样,对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起来,深度挖掘、适度拓展,让学生在高考真题训练时也获得了更强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这更符合当前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结 语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已经开启了核心素养时代,利用历年真题复习来提高高考备考复习的有效性,这是一条高效备考复习的便捷途径。毕竟中学教师很难编制出类似高考试题的高仿试题,众多原因造成高三学生的各种习题训练和冲刺模拟试卷不但不能达到实际预期效果,反而因模拟题难、偏、怪,甚至可能摧毁学生的判断体系,无所适从。通过学案设计,分类整理,合理运用近年全国卷高考历史真题进行复习和训练,也许是应对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复习的一个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1]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9-112.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3:78-81,185-187.

[3]崔志海.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J].社会科学辑刊,2013(2):160-165.

黄桂伟,1982年8月出生,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历史组组长,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历年清政府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洋务运动》教案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