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阅读,让学生踏上阅读的发现之旅

2017-02-15江苏

小学生 2017年6期
关键词:李时珍李清照事例

⦿江苏/唐 恩

对比阅读,让学生踏上阅读的发现之旅

⦿江苏/唐 恩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比,就是要在关注文本内部之间或者文本与文本之间具有同质内容的部分进行类比辨析、揣摩体悟,探寻作者在结构设置、语言运用中的规律,让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更加地鲜明、充分与深刻,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内部对比,架设文体特质的框架

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本都是生动形象的记人叙事、描写景色的文本为主,而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材所占比重不大。但作为一种新颖的文体,说理文的教学对于学生感知严谨的结构设置、规范精确的语言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语文学习一种重要的文体补充。说理文的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文体意识,将感知说理文的体裁特点作为教学的核心,引领学生深入感知说理文亮出观点的方式、选择事例的典型、语言表达的精确等特征。

以《说勤奋》一文中的两个事例为例,教师并没有停留在一般记叙文的层面来感知事例,而是在学生初读感知事件内容、品读开掘事例对表现中心论点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以对比的实践感知两个事例的不同点,并顺势思考:既然两个事例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那为什么作者要选择两个不同的事例展开描写?这两个事例在表现中心论点的过程中有着怎样不同的价值呢?学生纷纷从文本表达的观点入手,从而深入意识到说理文所描写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例虽然都能够起到凸显中心论点的作用,但其所选择的维度是不同的。只有从不同的视角来表达中心,表达效果才能最大化。

这样的对比阅读,必然会引发学生内在的思维火花,将学生的关注点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在类比阅读中,学生在辨析中探寻、在探寻中思索,不断潜向文本思维的深水区。学生逐步意识到说理文中事例的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太少难以形成立体之势,显得单薄;太多就有过于繁琐,结果适得其反。在交流分享中,学生认识到两个事例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原始学习的起点也不一样,但都能够借助勤奋走上了成功之路,从不同的层次和视角对中心论点进行了论证,显得更为充分。

二、多维比较,解构语言表达的密码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置换式对比是引领学生品析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最为核心的字词,依据其所承载的价值意蕴,有意选择一个表达效果相对较弱的词语进行置换,并引导学生在深入原词的基础上进行对比辨析,更好地感知作者用词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语段感受李时珍生活艰辛之后,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啃”这个动作上,并思考:如果将“啃”字换成了“吃”字,可以吗?如果不行,有何不妥?教师鼓励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中“吃饭”的状态与当时李时珍“吃干粮”的状态进行对比,感受“啃”字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学生在思考之后纷纷表示:“吃”好像是一种享受,是生活的乐趣,而李时珍完全是为了充饥,“啃”字说明他已经太饿了;还有学生表示:这些干粮时间已经很长的,早就变成坚硬无比了,李时珍他们也只能“啃”,而不能正常的“吃”了;甚至还有学生指出:课文中的这个“啃”字更突显李时珍和庞宪两人饥不择食的程度,为展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此对比,让学生纷纷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之中,帮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不辞辛苦的高贵品质,更加立体化地感知到了人物的形象,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同质对比,感知作品风格的转变

正所谓“境由心生”,有着怎样的心灵际遇,就会创作出怎样的作品。即便是同一个作者,其作品也会随着自己生活的遭遇,在语言风格、思想认知和情感态度上形成重要的转变。这就为语文课堂对比教学法的践行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既对作者进行深入而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对某一特定时期的作品形成深入体悟,让学生走出语文教学的小圈子,迈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天空。

如在教学六上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时,教师紧扣在引导学生感受青年时代李清照生活的无忧无虑后,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关于李清照生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李清照在年轻时生活在一个富裕而优越的家庭中,过着悠闲无忧的生活,并引领学生细致了解了李清照在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和晚年时代不同的人生经历,并相应地为学生拓展了李清照中年、晚年时期典型作品《夏日绝句》《声声慢 寻寻觅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通过《夏日绝句》与《如梦令》形成对比,感受词人在写作主题和内容上的重大转变:即从表现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到关注国家民生、社会动荡,写作素材逐步宏大;而在《声声慢 寻寻觅觅》的教学中,教师则引领学生紧扣词作中的一个“愁”字,引领学生感受直抒胸臆以及借物抒情的表达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写作策略上形成了深入的感知,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方法;其次,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充分关注将这首词并与《如梦令》进行深刻对比,感受作者前后两段不同人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巨大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李清照其人以及其词形成深入而通透的把握。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对比策略,深入感知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借助中年时代的忧国忧民和晚年时期的愁绪漫长,更好地衬托了其早期作品的怡然自得的风格。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讲授过多,而学生自主性、开放性的探寻过程。对比式阅读为学生自主体悟、积极探寻提供了广阔的认知平台,历练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李时珍李清照事例
解码李时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点绛唇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如梦令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