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关历代地理意象变迁
2017-02-14张珍珍
张珍珍
(新疆大学 乌鲁木齐 830046)
铁门关历代地理意象变迁
张珍珍
(新疆大学 乌鲁木齐 830046)
在人地关系中,各种交通线路的兴衰映射出一定时期内特定的人群及活动环境变迁的信息。通过对铁门关、古交通路线的现场考察,结合历史诗文古籍和相关考古发掘,探讨铁门关自建关以来在历史文献中所呈现出的地理意象变迁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互动。以期反映出铁门关所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此过程中对照出中央政府对于西域管辖的历史遗存。
铁门关 感觉地理 意象变迁
我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位于今库尔勒市东北8公里峡谷中,库鲁克塔格山与霍拉山夹峙,是古代“丝绸之路”沟通南北交通的中道咽喉,兵家凭险据守要地。东晋咸康元年(335)设关,初建时规模狭小;唐代随丝绸之路贸易日渐兴盛,铁门关建有楼官吏,明代毁于战火,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在同治六年浩罕匪首阿古柏侵占南疆,在铁门关盘踞10年之久。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党军队派兵驻守铁门关口,至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驻新疆部队和平起义。1959年,铁门关建水力发电站,公路改道,关口失去交通作用[1]296。1989年承修关楼,展览史迹,连同铁门关水电站建筑和绿地,构成铁门关旅游景观。根据史籍所载,作为天险屏障的铁门关经历了从唐代“行政驿站”,清代“军屯基地”到当代“能源基地”和“旅游景观”地理意象变迁过程。
一、古代文献中关于“铁门关”的记载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有丰富的区域地理意象,而这些区域地理意象随着政治、礼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以及诗人所处环境遭际的不同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以文字语言反映出区域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铁门关作为见证1000余年西北边疆形势变动的西域要塞,其关城意象几经变迁。史籍中“铁门关”所载如下。
表1 历史上途经铁门关的有关记载
上述这些记载中,既有铁门关和铁关、铁门之称,又有铁关谷和遮留谷之名。唐代岑参题咏的铁门关楼,历宋、元、明诸朝,早已颓废不存。关几尚存摩崖石刻“襟山带河”四字。铁门关今址考源,学术界见仁见智,迄无定论。但大致位置在库鲁克塔格山与霍拉山夹峙的这一长达8公里的峡谷中。作为西域自然与文化景观不可分割的铁门关,其地理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也随着西域地区历史地位的跌宕巨变经历了不断的变迁。
二、铁门关历代感觉地理意象的变迁
感觉地理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派中生长出来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对一定区域所形成的具有普遍认同意义的地理印象,又被称为意象地理学[2]75。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感觉地理学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因为人们对一定区域感觉印象最为直接,也最常用感性直觉和审美去进行文化的评判、排斥或认同[3]242。地理意象的变迁,是自然之形的改变,也是关城新旧功能的演替,动力源于国家疆界的变动及国家边疆策略的调整[4]106。
1.汉晋时期铁门关的初建。有学者在文章中称:“汉代张骞通西域时走过遮留谷”,但多方查找始终未见汉代有关铁门关或者遮留谷的确切文献记载。张骞通使西域后,汉朝在乌垒(今轮台策大雅)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军政事务。此后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西域与中原交流密切。铁门关所在的遮留谷当为丝路中段的必经之路,因此不排除此种可能性。
首次出现“铁门”一词的是《晋书·焉耆国传》所载:“咸康元年四月(前凉张)骏遣西湖校尉、沙州刺史杨宣率众越流沙,伐龟兹、鄯善。宣以部将张植为前锋,所向风靡。军次焉耆国,国王龙熙,拒战于责仑城,为植所败植,进屯铁门。未至十余里,熙又率众先要之于遮留谷。植将至,或日汉祖畏于柏人,岑彭死于彭亡,今谷名遮留,殆将有伏植单骑尝之,果有伏发,植驰击败之,进据尉犁。熙率其众四万人,肉袒诣宣降。”一般认为铁(门)关修建于公元335年之前不久,为焉耆国统治者龙氏家族所修。但确切时间尚无定论。
2.唐代铁门关的兴盛和安史之乱后的衰落。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充任安西都护节度判官期间,所作西域诗中屡屡咏及铁门关或铁关(详见表1),岑诗《题铁门关楼》有“铁门控天崖”之形容,唐代诗人张九龄写道:“铁关千(于)术,四镇咽喉”。铁门关地理位置重要,故每天往返于此的中外商旅当不在少数,“唐代在此设有驿馆,在交河到焉耆途中,又称库米什、库木什”[5]281。唐代时期的铁门关开始作为行政驿站,对来往行人严格的审批和检查,防范偷漏国税,逃避赋役,拐卖人口等破坏括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通过在西域建立并健全各种制度和法令,来确保政权对西域的管辖。
而到了公元9—10世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西域也再一次陷入分裂割据,战乱纷争。先是吐蕃政权乘虚而入,其后喀拉汗王朝征服并统治了于闻。11—14世纪,宋代国力较弱,元代战乱频繁,原先的交通线路中断,回鹘路逐渐兴起。中央政府与西域的交往路线的变更,导致安史之乱后至清代,铁门关逐渐失去盛唐时代“行政驿站”的地位,也因疆域的变迁,铁门关的功能及历史地位逐渐被阳关、玉门关所替代。从历史实际考虑,铁门关在沟通西域范围内南北疆交通方面的作用不曾间断。
3.明清时期的铁门关的意象变迁。随着明清边疆形势的变化、王朝疆界西迁,铁门关防御功能逐渐强化,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天险屏障的功能优势,铁门关作为军事堡垒的作用开始凸显。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明史·西域传》所载“撒马尔罕,渴石城西,有石峡,两岸如斧削,其口有门,色如铁,番人号为铁门关”和《大唐西域记》所载的玄奘描述的“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峻峭,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旁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锢,又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这两处史载的铁门关都非本文所考的今库尔勒范围内的铁门关,而是遗址在今阿姆河北、撒马尔罕南,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杰尔宝特西约十三公里处的中亚铁门关[6]44。
清代遣戍新疆的徐松对天山南北的山川曲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在《西域水道记》记载的铁门关:“今自库尔勒北二十里至岩口,所谓遮留谷,入山,径路崎岖,三十里越大石岭下,逼海都河,地处要害,或置关也”,“崖壁险隘,危矶吞吐,骇浪澎湃,聒耳眩目,漂手可怖”。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则徐与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历勘南疆八城,途经铁门关峡谷,只记“傍水而行,水甚汹涌”(《乙巳日记》)1915年著名旅行家、学者谢彬描述是:“两山夹峙,一线中通,路倚危石,侧临深沟,水流澎湃,日夜有声,湾环曲折,幽邃险阻,时有大风,行者心戒。”两人均一字未提及铁门关,遂有学者称此时的铁门关或已在明朝时期就已毁于战火。
同治年间,浩罕匪首阿古柏侵占南疆后,以库尔勒为据点,在铁门关盘踞10年之久。于今铁门关所在地建起了一座名为库鲁特达瓦兹的城堡。沙俄间谍H·库鲁帕特金在所著《喀什噶里亚》一书的附录中,对这城堡和村落都有详尽的描述[7]81。库鲁帕特金在文中称“今铁门关关楼所在地,即摩鲁特达瓦兹城堡的后门”。
斯坦因在1915年实地考察认为铁门关“是一个很适宜防守和埋伏的地方”。依上述记载中可知,地势险峻的铁门关在历代文人、商旅、遣犯、学者等的视野下,其所呈现出的地理意象由逐渐演变成清代的“军屯基地”。
4.当代铁门关。高峡出平湖,如今铁门关水电站因发展需要依山而建,气势磅礴。水库总汇水面积约2.7万多平方公里,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泄洪、灌溉等综合效益的水电工程,由拦河坝、泄洪隧洞等工程组成,“最大坝高25米,坝长270米,最大蓄水量714万方。水面面积0.7平方公里,水深13—15米。水库位于孔雀河上游的古要隘铁门关处,1972年11月建成”[8]149。现年发电量1.2亿度,它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八县两市的广大地区提供了大量廉价电力。
大凡山水佳胜之地,也每多令人神往的历史掌故、佳话美谈。这里的一个民间故事《塔依尔与左赫拉》:传说古代焉耆国王的公主左赫拉爱上了大臣的儿子塔依尔,后因奸人谗害,这对恋人受尽折磨,最后遂为自由和爱情而双双殉身。这对恋人,一个敢于蔑视王法,一个敢于违抗父命,矢志不渝,视死如归,被誉为维吾尔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9]576。据说他们就合葬在铁门关附近的山上。这个故事无疑地增加了人们对铁门关的兴趣。如今的铁门关已成为“南通北达,铁门不关”的能源基地和旅游胜地。
三、铁门关意象变迁及其环境变化的耦合过程
英国地理学家阿兰·RH贝克(Al anRHBaker 2003)认为:“往日景观的形成与意义,反映了建构人们工作与生活于其中并加以创造、经历与表现的社会。但就其留存至今而言,往日景观作为文化记忆与特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延续的意义。”[10]150铁门关自建关以来在历史文献中与诗文古籍中所呈现出的地理意象的变迁,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重复互动的结果,即耦合。
汉唐时期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两个最为兴盛的时期,气候湿润、国家统一,自然环境要素有利于绿洲的扩展,人文环境也很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于西域的军政统辖力度较强。铁门关自然凭借自然优势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扼守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道(见图1)。“在唐之后的阶段,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地方政权相互争斗”[11]40。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日益衰败,难以顾及和控制西域。据《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承平时向西,路自河西,陇右出玉门……自艰难以后,河陇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须取回鹘路去。”铁门关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日渐失去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随着丝绸之路受阻,直到清朝时期,铁门关才在战争的需要中重新设立。1845年浩罕匪首阿古柏侵占南疆后,以库尔勒为据点,于今铁门关所在地建起了一座名为库鲁特达瓦兹的城堡,盘踞10年之久。
如今进入和平建设年代,虽然铁门关仍然处在现代南北疆交通要道的中心位置(详见图2),是315国道和218国道及314国道的交界处,但随着社会安定,新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铁门关失去了古代历史上“行政驿站”“军屯基地”的作用,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了集合水力发电厂、旅游景点合一的游览观光之地,对开发和发展该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繁荣边疆起到了积极作用。1989年,重建的关楼也如同王延龄诗中一般“如今形胜成虚设,留与游人忆旧踪”[12]32。
[1]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巴音郭楞年鉴2007 [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3).
[2]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强.唐宋都城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的嬗变——以唐宋题咏长安及关中诗歌为中心的考察[M]//罗卫东,范今朝.庆贺陈桥驿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第二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僧海霞.从“关限”到“废垒”:明至民国嘉峪关的意象变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3).
[5]柴剑虹.敦煌吐鲁番学论稿[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柴剑虹.轮台、铁门关、疏勒辨[M]//西域文史论稿.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1991.
[7]王野苹.铁门关杂考[M]//新疆铁门关水力发电厂.丝路要塞铁门关,1990.
[8]库尔勒市地名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地名图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9]施生田,石永强.走进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0]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一跨越楚河汉界[M].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熊黑钢,韩春鲜.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交通线路变迁与环境的关系[J].人文地理,2006(6).
[12]王延龄.1927年生,湖北阳新人.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离休干部,新疆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此诗选自《铁门关二首》,收录于《军垦魂》唐世政主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
图1 唐代西域交通路线示意图
图2 现新疆公路铁路路线图
K878
A
2016-09-09
张珍珍,新疆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中亚与新疆民族文化研究。地图绘制:胡正超,男,新疆伊犁人,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