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馆应用手机媒体创新研究综述
2017-02-14周琳
周琳
(湘潭大学 湘潭 411100)
数字档案馆应用手机媒体创新研究综述
周琳
(湘潭大学 湘潭 411100)
国内关于手机媒体与数字档案馆结合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手机媒体在档案部门的应用程度较浅、范围较窄、时间较短,档案部门作为传统公共服务部门应积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迅猛的手机媒体创新数字档案馆发展模式。
手机媒体 数字档案馆 “互联网+” 创新
国内关于手机媒体与数字档案馆结合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手机媒体在档案部门的应用程度较浅、范围较窄、时间较短,档案部门作为传统公共服务部门应积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迅猛的手机媒体创新数字档案馆发展模式。笔者以“手机+数字档案馆”、“第五媒体+数字档案馆”、“移动+数字档案馆”、“新媒体+数字档案馆”、“互联网+数字档案馆”为关键词、主题、篇名在中国知网下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资源库对2000年至2015年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结果见表1。
由表1所示检索结果可知,国内关于手机媒体与数字档案馆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程度不深、数量较少、时间较短,笔者根据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书籍等资料对国内关于数字档案馆与手机媒体的研究进行介绍。
表1 国内期刊文献检索结果
一、从研究轨迹来看
国内关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虽然在此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对关于数字时代档案馆的形态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但最早以“数字档案馆”为题进行研究的是《兰台世界》2000年第1期的《数字档案馆:21世纪档案馆的新发展》一文,这篇文章介绍了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以及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通过与传统档案馆进行比较介绍了数字档案馆的特点,指明了数字档案馆是21世纪档案馆的发展趋势[1]19。自此,我国关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逐渐增多。
在实践方面,2000年5月,我国启动第一个数字档案馆项目——深圳市数字档案馆工程,是我国进入数字档案馆时代的重要标志。2002年11月25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强调要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并指出“十五”期间将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2010年10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2013年在江苏太仓召开的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都对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起到了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2006年6月,贵州档案馆率先在全国开通了手机短信查询档案和现行文件的业务,为手机媒体在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陈勇认为手机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且短信业务不断得到蓬勃发展,3G技术发展迅猛,使得手机在信息交流、档案查询、档案咨询、档案公布、彩信档案、移动阅览、特色服务等方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方便公众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拓展档案馆服务范围、增强档案馆服务能力、促进档案馆与利用者的交流、提升档案馆社会影响力[2]43。随着2010年IBM提出“智慧的城市”愿景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档案学界也开始了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并不多,尚处于初级阶段。唐莉指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是“公民档案员”,档案部门要注意到“自下而上”收集的重要性[3]。也正是由于档案馆这种逐渐智慧化的发展要求和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数字档案馆的创新型发展变得更加急迫。近年来,手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智能化功能不断完善,为数字档案馆的智慧化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郝伟斌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将研究采用智能过滤技术、无缝链接微博API接口、云计算技术等,同时开发面向IPhone、IPad、 Androi d等各类手机终端的平台,把电子化的公共档案服务打包成App供人们下载、使用,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多元化手段相结合、多平台的完整丰富的档案服务体系[4]21。数字档案馆理论与实践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将会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造福于全社会。
二、从研究领域来看
国内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与档案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传播学领域。
1.图书情报与档案学领域。茆意宏认为手机图书馆能够从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读者服务两个方面实现其功能,既可以利用移动平台及时发布内部通知,对远程办公、远程业务进行实时管理;又可以为读者提供远程的、自动的及时信息发布、搜集和查询、预约、续借、催还、咨询、预定、阅读等图书馆基础服务,只要技术条件允许,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都可以在手机平台上实现[5]22。葛新月认为,我国庞大的手机用户量、手机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都为手机档案馆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20。
2.计算机科学领域。曾智介绍了广州城市建设档案馆使用的基于H TM L5的档案数据搜索引擎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移动GIS技术,分析了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数字城建档案馆的检索系统和W EB-GIS基础上的系统架构,并以实际案例介绍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城建档案利用平台的功能和作用[7]62。
3.教育学领域。习亚萍针对我国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中队伍单薄、服务模式单调、服务平台老化等较普遍的问题提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档案、图书在学科服务建设中的具体改进建议和策略,更好地促进档案学、图书馆学等的学科教育[8]45。
4.传播学领域。梁沙采用样本调查方式对档案信息传播者、档案信息传播内容、档案信息传播技术环境以及档案信息传播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要实现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移动通讯、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合作,使档案信息传播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中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传播价值链[9]11。
三、从研究内容来看
1.手机媒体的概念研究。李艺多总结目前关于手机媒体性质的论述共分为三种:手机移动媒体说、手机流媒体说、手机第五媒体说。他认为手机移动媒体说忽略了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由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决定而非其业务的扩展,手机作为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是通过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的,具有移动功能并不代表手机就是移动媒体;关于手机流媒体说,他认为流媒体技术(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在网络上以实时、无须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技术)应用于手机只是传输信号过程中技术上的改变,信息源、信息处理、信息传输都是由网络运营商完成而非手机用户,手机仅仅扮演了移动终端的角色,与PC终端区别不大,因此并不能代表手机媒体;关于手机第五媒体说他认为,媒体的分类标准在于信息处理技术上的区别,而手机媒体只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并未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并不能将手机媒体与第五媒体混为一谈。李艺多认为手机媒体是无线、移动视听终端,是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产物,是网络媒体的延伸与补充[10]。李东平从新闻学的角度论述了手机媒体的概念,他认为手机具有成为第五媒体的潜质,可以将第五媒体与手机媒体视为同一概念[11]。匡文波认为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媒体,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12]80。胡月梅认为,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13]。
2.手机媒体应用于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彭员员在分析第五媒体概念、特性、功能的基础上认为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强调了第五媒体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群体,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14],这些都为手机媒体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王贞还提出其他行业对手机媒体的应用为档案信息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媒体手机报、政府行业手机报、政务微博等的广泛应用为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榜样[15]30。刘婧和周耀林则从体制政策、公众需求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分析了建设移动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的可行性,他们认为体制政策是保障、公众需求是动力、资源优势是基础,移动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否可行就取决于这三个关键因素[16]55。
3.手机媒体在数字档案馆发展中的优势研究。杨晶晶从移动互联网与档案信息服务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档案信息传播正由传统模式向新媒体模式发展,档案信息服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结合有利于开拓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准确的档案信息,提升档案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知识管理和共享水平。贾鹏飞通过对比传统档案馆与应用了手机媒体的新型档案馆的不同,阐述了手机档案馆具有服务主动、技术先进、资源共享性高和利用及时等优势。毕望舒认为手机媒体应用于数字档案馆有利于提高公众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频率,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简化用户利用档案信息时烦琐的身份认证程序,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信息服务。
4.手机媒体在数字档案馆发展中的劣势研究。刘赫男认为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它对公共档案馆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成本也是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刘婧和周耀林认为,国内在移动服务研究方面侧重于单一的手机用户,档案馆提供的移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档案资源缺乏个性和特色,连接模式传统、移动网络优势无法突显,体系架构模糊、服务质量不高。
5.完善数字档案馆应用手机媒体的对策研究。宏观方面,周耀林和朱倩提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五个重点即发展规划、合作机制、人才结构、技术应用和资源组织。蒋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资源建设、技术条件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论述了移动应用程序在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中的策略,宏观上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微观方面,黄静涛、杜琳琳和曹晓晓指出3G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馆的策略,要加强与通信运营企业的合作、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以及人员培训和业务宣传。李梦飞和桑毓域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提出了手机应用于数字档案馆的策略,提供数字档案的在线展览服务,适时根据国内外局势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专题展览,提供讲座推介服务、个人档案上传权限服务、档案科普游戏平台服务等。
四、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国内学术界对手机媒体应用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不多,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手机媒体应用于数字档案馆的可行性分析、优势以及策略分析,但从整体而言还存在不足,如关于手机媒体应用于数字档案馆的优势分析比较多,关于劣势的分析比较少;关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比较多,将“互联网+”与数字档案馆相结合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关于手机媒体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比较多,与数字档案馆结合的研究比较少。
[1]张晓霞,王宇晖,王萍.数字档案馆:21世纪档案馆的新发展[J].兰台世界,2000(1).
[2]陈勇.手机短信在档案馆中的应用[J].档案管理,2010(1).
[3]唐莉.智慧档案馆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5.
[4]郝伟斌.面向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化[J].档案管理,2013(4).
[5]茆意宏.基于手机移动通信网络的图书馆服务研究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
[6]葛新月.基于新环境下手机档案馆建设的探究[J].湖北档案,2011(10).
[7]曾智.基于移动终端的城建档案利用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信息,2012(27).
[8]习亚萍.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档案图书对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J].争鸣与探索,2014(5).
[9]梁沙.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的整合:以档案馆网站、网络社区、博客微博四种网络传播方式为例[J].档案管理,2012(1).
[10]李艺多.关于手机媒体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手机媒体的性质、其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及发展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李东平.手机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2]匡文波.新媒体是主流媒体吗—基于手机媒体的定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6).
[13]胡月梅.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的历时性演变[D].辽宁大学,2013
[14]彭员员.基于第五媒体平台的档案馆服务研究[J].云南档案,2013(1)
[15]王贞.第五媒体的档案信息与文化传播[J].中国档案,2011(5).
[16]刘婧,周耀林.移动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1).
★作者周琳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4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信息化。
Revi ew on Innovat i on Research A boutM obi l e Phone A ppl i cat i on t o D i gi t alA rchi ves
Zhou Li n
(X i angt an U ni versi t y,X i angt an 411100,Chi na)
The research about com bi ni ng m obi l e phones w i t h di gi t al archi ves has got t en som e achi evem ent s.The t i m e of "i nt ernetpl us"bri ngs new opport uni t i es for t he i nt egrat i on of t hem.A tpresentt he appl i cat i on of m obi l e phones t o archi ves has shal l ow degree,narrow range and short t i m e.A s a t radi t i onal publ i c servi ce depart m ent,archi ves have t o sei ze t he opport uni t y of"i nt ernetpl us",m ake ful luse ofm obi l e phones support ed by m obi l e i nt ernett o i nnovat e di gi t alarchi ves.
m obi l e phone;di gi t alarchi ves;"i nt ernetpl us";i nnovat i on
G 270.7
A
2016-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