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楹联的教学
2017-02-14高明霞
高明霞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独特的音韵美以及广泛的实用性,经久不衰。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开展楹联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国粹楹联在我们的课堂中绽放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巧用故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楹联小故事。比如,古时候有户人家过年时贴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请你猜猜他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猜测推理,他们不但增长了智慧,更明白了楹联虽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深刻,从而唤醒了他们对学习楹联和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背诵积累,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此,楹联的学习应重在积累,重在熏陶。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宝库,我坚持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带领学生反复吟诵品评丁慈矿先生的《对韵歌》和李渔的《笠翁对韵》。提出了“每日一联”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晨诵”“课前诵”“放学诵”,每天积累一副楹联。积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带领学生积累“节日联”,并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积累身边的对联,如风景区的风景名胜联,公园楹柱上的对联,生活中的喜联、寿联、挽联等。这样的大量积累,厚重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学楹联、写楹联、用楹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巧用范例,渗透知识
楹联知识复杂深奥,成年人都很难掌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股脑儿地都抛给学生,势必会让学生望而却步。那如何才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楹联的基本知识呢?我的方法是:范例赏析—发现规律—实践运用。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楹联“仄起平收”这一特点,我先出示了三副对联,让学生标出每副对联中上下联尾字的平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上联的尾字都是仄声,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也就是“仄起平收”的特点;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病联,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这样教学楹联,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一知识,还使他们进一步体验到了楹联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楹联学习中。
四、趣味练习,内化能力
撰联非一日之功。为了提升学生的撰联能力,我们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采用“小步子,分层走”的方法,通过“我是小法官、对联速配、牛刀小试、连连看、对对子、对联大比拼”等趣味练习,引领学生从判断对错、选词填空到一字对、三字对、五字对,再到最后的独立创作对联。经过漫长而耐心的指导,学生已逐步学会了对对联。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楹联小擂台”,每半月举行一次,鼓励学生积极对擂。对擂,既提升了学生的撰联水平,又使学生的热情得以持久。
五、学以致用,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方能致远。学楹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联三运用”:运用楹联导入新课,运用楹联总结课文,运用楹联装点作文,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楹联丰富生活。比如,春节期间,我带领学生开展了“赏联、写联、贴联、背联”大赛,鼓励学生和家人一起写对联、贴对联,走亲访友时注意欣赏对联,积累对联。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自觉成为“楹联小老师”,担负起传承楹联的责任,将楹联从校内引向校外,发挥了楹联应有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楹联必将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丰厚他们的人生积淀,激励他们沐浴着国学的阳光雨露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