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中访友》为例谈阅读指向表达
2017-02-14张红翼
张红翼
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重视对语言表达的领悟。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为例,探讨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
一、锁定核心目标,指向表达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感情真切深厚,想象丰富奇特,语言形象生动。
根据文本特点及年段目标,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可确定为:通过诵读、欣赏、仿写等形式体会作者对山中之友深厚的情感,体会丰富生动的语言美。这一目标又可细化为:(1)品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2)学习、运用转化人称表达情感的方法;(3)学习、运用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计,既有读、说、写这样“显性”的表达,也有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感受与理解,进而认知、内化的过程,即“隐性”的表达。
二、着力思维发展,学思结合
教学片段一:
师:默读课文,勾画能显示顺序的词句,说说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山中的朋友。
生:(默读)我从“走出门……那座石桥……走进这片树木……忽然……我该回家了”中知道,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山中朋友的。
生:课文依次写了古桥、山林、落花、雷雨等景物……
厘清顺序,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在学生心中搭建起内容与脉络的框架,篇章的构建为学生深入课文局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片段二:
师: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观察文中人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作者先用第三人称“那座古桥……”,第二句却转化成了第二人称“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如果一直用第三人称,你读一读,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出示改为第三人称的句子)
生:用第二人称直接和老桥对话,表达的感情更真切。
生:用第二人称表达的感情更深厚……
师:文中像这样的人称变化还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吗?
……
(出示句子:“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师:你能用第二人称来表达你对落叶的深厚感情吗?
生: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啊,落叶,我看到了你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生:拾起一片落叶,啊,你精致的纹理,让我看到了你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在读书、比较、迁移中,学生经历了从认知、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因为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内容的理解、方法的习得,言语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片段三:
师:认真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你从哪里体会到作者与树的关系特别亲切?这里的表达妙在哪里?
生:我从“我靠在一棵树上……旋转、流淌”体会到作者和树的关系特别亲切。
生:这段话妙在作者展开了新奇生动的想象,他把自己也想成一棵树,仿佛自己跟树是一样的。
生:作者跟树融为一体了,这样的表达太形象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这就是“观察+想象”表达的魅力。请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一自然段,你是否也觉得自己变成了山林中的一员了呢?请你也展开想象说说吧!
生:静静地,我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滴露珠……
生:静静地,我仿佛也是一棵小草……
想象是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文本中通过想象,体会表达的精妙,再结合内容运用想象,既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又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同时还强化了对“观察+想象”表达方式的认知。
三、关注语言现象,学用结合
教学片段四:
出示句子:“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桥十分敬重的感情。
生:句中的“站”字,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古桥年代的久远,也表达了作者对古桥如同父老乡亲般的感情。
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到相似的语句吗?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书勾画)我从“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体会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我”和山林中朋友的亲密关系。
生:我从“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的排比手法中,体会到作者对山中朋友那种非常热烈的情感,作者想要跟每一位山中朋友交谈。
生:我从“捡起一朵落花……拾一片落叶……捧起一块石头……”也体会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生:我从“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夸张中,体会到山中雷阵雨来临的强大气势。
……
师:你瞧,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文章变得这么美妙,让感情表达得这么真切!如果你也来到这山中,你会怎么写山中的朋友呢?(出示写作要求)
生:我会用比喻手法:啊,那高高的山石,你如一位威严的守卫,在这山间坚守几百年了吧?无论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你岿然不动,默默地守护着山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
生:我会用拟人手法:走进这片山林,草儿向我招手,花儿向我点头……
生:我会这样跟山里的朋友打招呼:你好,碧绿的小草!你挥动的手臂,是在跟我致意吗?你好,灿烂的山花……
生:我会接着这段话写下去:“捡起一朵落花……拾一片落叶……捧起一块石头……”摘下一个野果,细嚼脆嫩的果肉,我尝了人间最美的味道;环抱一棵大树……
……
师:你看,有了这样的修辞手法,我们写起文章来也会妙语连珠。
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现象比比皆是。这里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典型的有规律的语言形式。有意识地认识、训练、运用这些语言表达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推敲字词精妙,品赏提高
教学片段五:
(出示句子:“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师:读读句子,哪个词深深地吸引了你?说说理由。
生:“撞”这个字吸引了我,它特别生动,一下子就把微风写活了,表现了“我”和大自然的亲近关系。
生:我觉得“气息”这个词也用得特别妙。作者不说“气味”,而说“气息”,把露水和栀子花拟人化了,写活了。
师:你的欣赏水平真高!推敲字词是很好的品读方法。课文中值得推敲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大家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相信你一定会收获好多美妙的词句!
生:(读书批注)我觉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这里的“渡”字用得特别传神,赋予了古桥生命,把不动的古桥写活了。
……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欣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读写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品词赏句的鉴赏实践,是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层次阅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内化知识、提升思维水平、转化“隐性”表达的内在需求。
总之,阅读不仅是汲取的过程,也应是创造和释放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把握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阅读指向表达,是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