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对话中捕捉“恩”情
——《师恩难忘》文本解读

2017-02-14林梦曦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刘绍棠师恩编者

林梦曦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老师领进门》一文改写的,被编者选编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该文中作者回忆了田老师善于讲故事的事情,主题深刻,情感真挚。笔者主要通过多元互动,与文本、作者、原作进行多元对话,在深度解读中捕捉“恩”情。

一、与文本对话,感受教导之“恩”

相对而言,这篇课文语言很质朴,没有过多的煽情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多的只是作者平铺叙述。与文本深度对话,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位老人在与你拉家常,在深情地回忆他儿时的故事,而这里的家常、儿时的故事中唯一的主角就是田老师。当然,这里的回忆,这里的叙述,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感恩”情感,是一种来自作者对田老师的感恩,这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毕竟作者与田老师相处最多的,是田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能有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田老师的善于教导,是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他领进了文学之门。在该文中作者也流露出了这一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思想浓缩的精华所在,研读题目,则可以从中感知作者的感恩之情。因为师恩,所以难忘。具体来说,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笔墨进行叙述田老师授课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老师的感恩。这场景,也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老师,师恩难忘,难忘师恩。

二、与作者对话,体验难忘之“恩”

走进作者,了解刘绍棠。作为一名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也可以算是一名“名人”,理应受到很多人的尊重。而田老师,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其影响力、知名度根本无法与作者相比,但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见了田老师还要像小时候一样恭恭敬敬地行礼呢?这也许有尊师的传统,但更多是源于作者的感恩,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文中最后的句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与作者深度对话就会发现,作者之所以能有今天,是与田老师善于讲故事密不可分。田老师善于讲故事,每上一课,都要讲一个故事,作者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也听了上千个故事。因此作者一回忆起田老师,就会想到他的故事。在作者的眼里,故事就是田老师的代名词,他已经与故事密不可分。而这种故事也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把作者引向了文学之路,因此作者对这种恩情自然难忘。

三、与原作对话,剖析“无心插柳”

由于作者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甚远,很多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该文在选编入教材中时,编者已经做了适当的改动。比如针对“红摹纸”改为“描红纸”,将“受业四年”改为“学习四年”……这样改动的目的主要是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便于他们理解。另外,编者还删除了一些内容,如田老师所说的话:“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与原文进行对话,就会发现作者那浓浓的感恩之情,对于田老师来说,不过是一种无心之举。

而田老师也没有因此感到骄傲,或者技高一筹,自命不凡,他只是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属于他的本职工作。所以,对于班级几十个学生来说,无论田老师能有多少故事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他还是始终如一,一课一个故事,追求的是“润物无声”。这种境界,这种博爱,恰恰是一位教师最为宝贵的品质,同样也是值得刘绍棠尊敬的根本原因。因此与原文进行对话,就会发现田老师那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而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

读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就是语言朴实,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样,淡淡地传递着对老师浓浓的感激之情。这种浓浓的感恩之情,对于学生来说更为宝贵。也许这也是作者、编者的共同期望,饮水思源,难忘师恩。

猜你喜欢

刘绍棠师恩编者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赏析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共叙友情 重温师恩2018“释德扬法师”首届海内外弟子联谊会隆重举行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不畏先生畏后生
刘绍棠小小年纪凭一篇《青枝绿叶》红遍全国
编者语
编者语
殷殷师恩,触动了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