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学说在《图形创意》教学中的借鉴与运用
2017-02-14李小敏
李小敏
“三师”学说在《图形创意》教学中的借鉴与运用
李小敏
(广州大学,广州 510006)
在《图形创意》教学中,对“师造化、师古人、师心”这一经典学说进行借鉴和运用,以古代绘画理论为原点,结合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探讨基础教学中对观察、思考、模仿等过程的方法与理念,让学生从设计基础学习阶段就建立起科学的创作观,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手法。
“三师”学说;图形创意;教学实践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师造化、师古人、师心”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理论中的重要命题,称为“三师”学说,各代名家对此探讨与争论经数朝代及千年,推动着理论的不断发展至成熟阶段。事实上,这一学说除了绘画以外,同样适用于其他创作领域,因此,作为坚实有效的理论基础,“三师”学说为艺术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理念的建立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指引。比如,归属设计基础课的《图形创意》,从课程设置到内容侧重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三师”观点的融入是坚实基本功要求的回归,而设计领域下时代精神的体现又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诠释与提升。
一、课堂教学中的短板——过度模仿,创意不足
《图形创意》属于设计基础课程,以训练创意思维及表现手法为目的,教学前期讲授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法,后期作业会根据专业不同有表现形式或载体上的侧重。从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相关教材中,我们能窥见一般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先讲创意思维,如联想和想象之类;再谈形式手法,如空间错位、同构等等;最后是经典赏识,介绍大师及作品。我们并不否认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但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看,确实忽视了对“观察认知”“经验学习”“融合创新”这一系列过程与方法的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客观事物的第一性认识,课堂内容集中在形式规律和前人作品的讲解和分析上,这直接导致了习作中的模仿泛滥,仿构图、仿手法、仿创意点……最后是零碎拼凑。创作过程中,很多人始终没有亲身投入到一手资料的收集中,以获取最新鲜的素材,由此激发灵感,于是,我们创意课堂产出的作业中,便充斥着各种的似曾相识的画面,雷同比比皆是,没有消除视觉熟悉感带来的倦怠效应,因此也谈不上真正的创意。在没有新鲜、饱满的内容灌注之下,从书本或课堂上获得的各种创意公式、法则便成了渺无生气的外衣,被学生随便换个颜色或加个口袋便堂而皇之地命名为创意,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过滤和分析,就没有创作元素与心灵的碰撞以触动灵感,“新意”从何而来?于是泛泛而谈的所谓创意遍地开花,只是平平地铺了一大片,看多了让人精神倦怠,只记得似曾相识,大概是模仿名作神似而已,试问,这样的作品如何去打动人,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将来又如何去适应设计市场的需求?在基础学习的阶段,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百分的成熟,重要的是通过作业练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建立科学创作观的基础上,训练思考与操作的各种技巧。教学中出现的短板事实是对“师”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以“三师”观点指导本课程的学习,是从思想上理清“向谁学”“如何学”的核心问题,在理念和方法上教授学生如何去寻找创作源泉、如何去创作,只有以鲜活素材作为基础,技巧才有用武之地,从而创作出打动心灵的作品,解决由于简单技巧运作带来的模仿泛滥问题。
二、从“三师”学说中寻求相关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图形创意中,我们对“三师”的借鉴,一方面,针对当前“过度模仿,创意不足”的突出问题,更要强调获取直接经验的意义,一方面要肯定学习间接经验的作用,最后针对性地内化分析和演绎,三者是创作和创造的必经途径和方法。
(一)认识向自然学习的重要性
认知的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而创意时常以现实的观察为基点,在基础材料之上进行概念延伸与发展。我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的是向大师学习,问题是站上去了如何往上登一步有所超越,至少能脱离原外壳有新的体验,这个时候我们该认真地向自然学习。在图形构成教学中,往往有观察物象的环节,如表现花卉,就先对花卉进行写生,然后做形的提炼和变形,“观物取象”为下一步的加工提供必要的素材,同时也由主观体验中获取“人无我有”,别人想不到的我想到了,然后表现出来就成了创意。想和看实质是鸡和蛋的关系,看是主观思考的结果,想又是看后的分析总结,作品构思巧妙可以称为创意,而由观察方式的巧妙而呈现出来的效果也能成为创意,前者容易被人重视及乐道,而后者常会被忽视。如画一朵花,我们一般会从正面或侧面来观察和表现,这样的花会平淡无奇,可曾想过,如果自己是个蜜蜂飞进花蕊中间,所见的花是什么样子的,置身其中画出的作品有着另类的视角、另类的美,给人非常规的视觉冲击,那么这特殊观察也是一种创意的方式。
艺术创作及设计创意中对自然的观察,并不是漫无目的、随意而为的,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才有助于我们获得收益。首先,自然界的事物因时而变,我们观察中要注意不同时间的变化,包括四季交替、一日二十四时的轮转等等,特定瞬间及流动时间的段落,或静或动都是我们需要比较和留意的地方。其二,事物在不同角度、层次、宏观微观的条件下,其观察的结果大有不同。对一些常见事物的创作表现,学生最容易产生惰性心理,不假思索随手拈来的形象往往属于固有的程式化表达,如花朵可以用五个围绕的圈圈组合而成,为什么不能走出教室到外面去找朵花看看,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地看,摘一朵拿在手上看,再掰开花瓣、掏出花心解剖来看……特别的景观确实需要我们用特别的方式用心去获得。其三,我们还要善于从纷繁世界中发现秩序与规律,初学者往往在观察的时候着意物体单形的细节轮廓,容易忽略其组织关系或内部规律,如树叶在枝条上的排列是对称还是相隔,叶形存在大小规律变化还是圆到细长的不同等等,自然中的形是我们可以借用的,那组织的规律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由此及彼即可获得新的创意亮点。向自然学习是门学问,对它的关注和理解是创意课堂课中需要建立的第一个重要的理念,与“师古人”“师心”有着辩证的关系,需要学生从基础阶段逐步养成好的观察习惯,为真正的创新奠定专业基础。
(二)学习如何获得间接经验
“师古人”中的“古人”在当代语境下,其涵义可扩展为“前人”,“向前人学习”包括对成功经验的汲取,以及对失败经验的反思而获得启发。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得到的是间接经验,丰富了创作素材的同时也借鉴了形式与方法。进入网络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从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大规模投向互联网,大数据保证了电子资源的轻松共享。工具的变革让学生获取资源的方式更多样,效率更高,同时也促长了大量的“屏幕拿来主义”,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学习内容的侧重到思想指引的方法都产生了新的变化,资源的获取、分析评价和手法延伸成为教学要点的重要部分。
图形创意的素材可以取自他人的二手材料,面对各种工具,学生应该学会如何精准搜索,求得大量且高价值的资源,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它们的特点及优劣、适应的层次和方向都要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规律以指导实践探索的前行方向。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依靠个人水平和经验,对作品优劣判断有时会出现迷糊浑沌的情况,在美感因素和市场影响因素的混杂之下,设计的好坏存在不同角度对应不同评价的状况,所以教师针对性的专业指引就显得极为重要,如审美原则、批判与摒弃等问题,都需要辩证去思考和分析。此外,经典学术著作的阅读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前人积累下的学术精华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解释相关创作、创意的问题。读图、读书是我们向前人学习的方法,创意灵感可以由前人的经验启发而来,即读后的思考及融会贯通,再加上新元素重新打散重构混合所得。简单的模仿和更替局部元素所获得的画面,决不是真正的创意,从别人处得来的单纯技巧堆砌不能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因此,“拿来主义”只有在透彻把握主题精神的状态下,将技巧和元素巧妙结合才有成功的结果,而“师”的间接经验也这里表现出实践的价值。
(三)重新解释设计创意中的“心”
艺术创作中,作者内心活动实质都建筑在外在物的刺激作用下,对自然物的观察以及对前人经验的借鉴,触发作者内心活动,逐步建立起头脑中的形象。在目的方面,设计突显的是功能性,即解决问题;而绘画更多倾向于情感表达,呈现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因此,两者对“心”的解释又有各自的特点。设计创意中的思考,由始至终都是存在制约性的,最后的成稿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性,这由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即使海阔天空的联想也必定为功能实现而局限。比较之下,纯粹艺术创作的绘画对“心”的收放要显得相对自由和开阔,约束性在方向和程度上都呈现不同的境况。作为教学,图形创意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对用“心”的方式和方法有所引导,严格遵循创作一般规律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设计领域的特殊性。
首先,设计创意基础课程中应培养思考与观察互相作用和促进的观念和创作习惯。创意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各种基于条件的制约需要创作思考与观察和借鉴的程序交叉进行,即边想边看,边看边想,互相推进。“心”的起点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为了打破这种惯性,创作出突破性的新作,就必须扩充“心”的容量,从外界获取新的能量和刺激物。而设计的思考存在更多理性成份,需要设计师照顾的方面会更多,这也决定了“心”的活动不是直线性的,时刻夹集着旁路条件的混合,这也决定了想的过程会有阻力,而从新观察以获得新元素进行问题解决,实质就是综合推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中就应该确定主题内容,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任意发挥。创意讲究联想和想象,设计基础教学中,打开学生思路可以采取先松后紧的策略,在主题限定方面以逐步收紧的方式推进,当想法够多的情况下再加以条件的限制,最后达到表达中心目标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师心”应建立在素材充裕且技巧掌握的基础上才有上乘的表达,因此“师造化”“师古人”是前面必经的阶段,否则创意便失去淋漓表达的素材和平台。
结论
好的创意不会随手可得,有时貌似不经意的灵光一闪,其实是背后积存已久的知识能量在瞬间被激发而已,建立科学的理念、学会科学的方法是图形创意课程的基本目标,向自然及前人作品学习,加以主观思考与组织,融合情感和精神,这正是我们从“三师”学说中获得的方法启示,不仅适用于创意基础学习阶段,对以后进一步的实质性专题创作也是极具意义的。■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
[2](美)阿恩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3] 曹方.视觉传达视觉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
[4](英)E.H.贡布里希(E.H.Gombrich).秩序感[M].杨思梁,范景中 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3.
[5] 童燕康.激活创意思维:置换同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7.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e“Three Teachers”Theory in the Teaching of Graphic Creativity
LI Xiao-min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In teaching of《Graphics Creative》, the classic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use about “learning from nature -learning from ancients——Learn from the heart ”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ncient painting, and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ideas of observing, thinking and imitating in basic teaching, to take the student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basic learning stag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creation and to master correct thinking method and design skill.
“three teachers”theory; graphic creativity; teaching practice
G05;G4
A
1008-2832(2017)02-0139-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