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恩施传统漆艺的传承与发展述略

2017-02-13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漆利川漆艺

许 奋 张 乐

湖北恩施传统漆艺的传承与发展述略

许 奋 张 乐

湖北是举世闻名的楚文化的发源地,其悠久的漆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漆文化资源至今仍贯融于楚文化之中,具有湖北漆艺代表性的恩施传统漆艺是这个文化圈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优秀的“传统”名副其实。面对日益复苏的工艺美术产业,笔者在调查走访相关艺人中,试图分阶段对恩施漆艺传统、发展现状与传承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和立章,探究出恩施漆艺传统的转型之路与当代价值,这无疑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恩施;传统漆艺;传承发展;毛坝漆

荆楚大地,漆器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漆器是楚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标签[1]。当下,在荆楚大地上多个文博艺术美术馆藏有绮丽的漆器,加之楚地漆器不断地被发掘、研究与证实,不但折射出它独特的文化魅力,且至今仍融汇在湖北当代文化的血脉之中。

一、恩施传统漆艺探考记述

湖北恩施利川地区的毛坝漆自清顺治年间开始种植,光绪年间产品远销海外。最早关于毛坝漆又称坝漆的经营记载见于1684年。1877年江西省高安县漆商邝氏首设利川漆庄,采购湖北省咸丰、利川、恩施、宣恩等县生漆,集结于利川县城和利川县毛坝集镇灌梢(封装),经由四川省万县运往汉口输入日本国。当时的生漆集散地主要在毛坝,故称毛坝漆〔因毛坝在人头山脚下,又称人头漆。[2]利川市毛坝区因漆质优异,成为生漆中最名贵的品种,号称国漆。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誉,1899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吉田颜文考察坝漆后,对坝漆品质给予高度赞誉:“白雾转红云,酸香味特奇,世界称美好,品质超全球。”毛坝漆曾于1919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2年的全国供销联社主任会议上,政务院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坝漆名冠全球”的书文,授予坝漆之乡。

1949年恩施利川解放,安定的社会环境,加之政府大力扶持,漆业开始复苏:1951年的产量就达5000多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坝乡实行恢复性生产;1975年相继建立起坝漆研究所、坝漆职业中学和坝漆林场;1976年创建咸服、毛兴、共和3个万亩漆林基地;1978年,利川市国营制漆厂成立,同时试产了近10个品种,从而开始了恩施坝漆的工业化生产。1984年,鄂西自治州成立,少数民族经济专款扶持筹建年产50吨彩色国漆厂,进一步开发坝漆的生产和应用,实为坝漆经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毛坝乡的白腊村在20世纪20年代,一年给国家销售生漆超过10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被授予“湖北省坝漆生产第一村”。

此外,漆农巧工们还进行了多项研究:开展良种选育,侧根和枝根繁殖,病虫害防治,漆树品种调查,割口刺激增产等制作研究。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利川市国营制漆厂编写的《生漆工艺概要》一书在1987年、1988年分期选登于《中国生漆》杂志上;黄大成在总结中国数千年漆工工艺的基础上写成了《髹饰录》一书,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人们把它当作漆艺中之“圣经”,翻译印发,普及教育,大大地促进了日本漆艺的高速发展。[3]而今,利川毛坝漆现已行销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国漆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恩施传统漆技艺及其工序

1.种 植

恩施地区作为坝漆原产地,拥有全国最佳的漆树品种。漆树有的是野生长在山上的, 亦有经过人工培殖的。一般采用两种栽培的方法: 一是分根栽培法,生长较快,但不能大量栽植;二是育苗培植法,将漆的种子用播种法来育苗培植,可以大量繁殖,但生长较慢。[4]种植漆树以晚秋和早春季节为好,挖大穴栽植,一般大木漆树每亩可栽80株,小木漆树每亩可栽120~150株,世界五大名漆(毛坝漆、四川漆、城口漆、安康漆、贵州漆)之首的咸丰县阳岗大木标准良种种植一直遵循每亩移栽60株,生长4年至5年可开始采割,每株平均产量是1.3斤。

2.时 令

气温较高的地区,夏至开割、霜降停刀,长达120天。气温较低的地区,小暑开刀、寒露收刀,历时90天。开割时节,每隔5天上山割漆为好。盛夏日出前割漆开始,割漆得赶早且四下皆静时生漆产量最高。因盛夏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所以割收的漆质也最好。

3.刀 法

古人有云“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很讲究刀法,一棵漆树在有生的20年中至少要遭受1000多刀,每个漆口最多流出二两漆。按照漆树的大小选择刀法,割漆常用柳叶尖、半边月、草鱼头、牛耳朵这五种常见刀法,刀力要压在刀尖上,上下各一刀,不补刀,也不回刀。一棵树上一般每隔80厘米左右,可交错开口割漆。一棵15年树龄的漆树,上下大概可以留三四个刀口。口子每周可割一次,每割一次便增大一点,一个口子一年内可割20次左右。割开漆树皮,把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漆液顺流入木桶用油纸封存。

4.工 序

①选料制胎。《髹饰录》杨明注指出:“有蔑胎、藤胎、铜胎、锡胎、窑胎、冻子胎、布心纸胎、重布胎,各随其法也。”传统的湖北地区漆器制作选用木胎占绝大比重,现大都使用木制模具胎体,木料多选用松木、椴木、杉木、楠木、樟木、桧木、榉木、枫木、枥木、杨木、桦木、红木、银杏、柏木、核桃木、泡桐木等。制胎时一般根据不同器形要求和漆器功能需要来决定。[5]制胎分为研木胎、旋木胎、卷木胎三种。制作者根据所需形制进行旋、刨、卷、斫、磨使其成为“静木”后方能启用,以此制出的胎骨。而今,数字打印技术的介入,胎体造型更精准,第一步工序就进入“工业化”的序列。②上灰。工种一般称做灰、刮灰刮腻子。制作好的灰料一般先上后收。湖北民间传统艺人还沿用桐油、精制石膏粉与牛皮熬制而成的牛皮胶或搅“醒”过滤后的猪血相调和制灰,灰面大的调制灰相对稀释,灰面小的则反之。一般要上的灰愈薄,髹的漆与木胎的附着力愈是强紧。一件器件需反复上收灰五至六次,有的甚至在收灰时,灰面基本清除后髹漆,称为上“底漆”。而今,艺人们大都在上漆前直接使用市场上售卖的腻子粉直接上灰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调灰、上灰和收灰工序。③髹漆。髹漆即为人们常说的上漆,有匠人直接称“上油漆”。上漆一般至少五至八次,这一反复过程在《髹饰录》称“糙漆(刮漆灰、磨平之后还要再涂漆),汉代谓之㯡(pào)”。《说文·泰部》:“ 鲍,泰坑已,复泰之。”在此基础上用油进行推光,器件逐渐光亮起肥,显露流光溢彩。④装饰。对多次髹漆完全荫干后的漆器进行多重、多维描、绘、晕、嵌、贴、雕、填、拍、洒、染、堆、皱、罩、变涂、磨显等,对漆器进行造型装饰。其装饰技法主要有彩绘、针刻、贴金银箔、镶嵌、堆漆、螺钿、金银平脱、雕漆、雕填、堆红等。

三、恩施传统漆器代表性作品和特色技艺

1.来 凤漆筷

恩施传统代表性漆器——来凤漆筷是经150余道工序、历时两个多月磨制而成的名筷,现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漆筷使用鄂西山区独有的优质红木楠竹为胚,辅以名冠全球的来凤“金丝桐油”和“利川坝漆”,镶嵌七彩贝壳,将本地代表性的摆手舞、西兰卡普、牛王节、花鼓、地龙灯、南剧、白虎图腾、哭嫁、吊脚楼等土家文化[6]创造性地融入到漆筷之中,色调多采用荆楚漆器大黑大红的传统色调,设计出品了诸如“牛王节”、“楚韵坊”、“摆手舞”系列漆筷及“吊脚楼”筷头、“如意”筷架、笔筒、砚台等工艺新品,展现来凤土家族、苗族多彩的文化习俗,彰显来凤土家苗族古壮的文化色彩。

2.楠 木嵌花

湖北恩施州巴土文化等形式内容多样,巴风土韵风情浓郁。与过去楚骚的那种浪漫铺排、激越飞扬的抒情风格,向外求索、积极奋进的精神面貌相吻合。正是在这样的融合下,催生了恩施日用漆器在纹饰色彩造型方面上浪漫与奔放情调的天然继承,也创新了一些独特的工艺,以嵌花、影花、明花等传统特色工艺见长。其中以楠木嵌花工艺最值得称道。所谓嵌花漆艺,即采用楠木、冬青木、黄杨木、象牙、贝壳、牛骨等为原料,将其雕镂成各种形象,并以楠木作底木,然后将事先雕刻好的纹样嵌入起好槽的楠木中,最后涂饰朱合漆或透纹漆即成。经过髹漆、打磨后,涂层光亮如镜,纹饰造型栩栩如生。该工艺起源于我国传统的螺钿工艺。楠木嵌花漆艺传入恩施利川始于晚清,其源头为宁波。据传,当地漆匠杨仕益自幼随父学艺,亦好雕刻,后来得知浙江宁波有骨木镶嵌(螺钿)工艺,遂专门赴浙拜师学艺,艺成返家后,他结合本地富产林木资源的实际,将黄杨木和冬青木等材料雕、镂成山水、人物、楼台、花卉、鸟兽等各种图形镶嵌在当地盛产的楠木板面中并将此工艺运用推广到了家具、箱柜、字画条屏、果盒茶盘等实用器具中,将雕刻好的木质和象牙、贝壳、牛骨等花样镶嵌在日常器物的主要视觉部位,使其成为有意味的图形,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独具利川特色的楠木嵌花漆艺。

四、恩施传统漆业现状与当代转型

目前,将生漆用于大众日用漆器的已不多见,而作为湖北省非遗项目的来凤漆筷制作技艺还仍然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在保持了生漆色调深沉稳重的东方民族风格的同时,将现代的审美情趣融入到小小的漆筷上。在筷子和包装盒上雕刻花纹图案和文字,彰显出土家文化个性,开发出的夫妻筷、情侣筷、生日筷、战友筷、同学筷等系列产品,将筷子的工艺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由原来的生活用品过渡到高档礼品和艺术珍藏品,匠心独具,令人称奇。近两年,伴随着文化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凤漆筷开始崭露头角,其产品2007年荣获第三届华中旅游协会设计奖;2010年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会优秀奖,代表湖北省参加上海世博会,其产品被世博局永久收藏;2011年荣获第三届湖北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2012年6月荣获湖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艺术设计比赛一等奖;荣获“灵秀湖北”旅游商品称号;入围中国“百佳十强”旅游商品。现来凤漆筷已作为旅游商品成功进入故宫开始售卖。当下,当地代表的地湖北宝石花工艺品有限公司、来凤县巴风楚韵工贸有限公司已成为少数民族企业中的新星,为恩施传统漆业完成当代转型做着积极地努力。

除此之外,在恩施地区尚有几家从事漆器制作的现代企业公司。如利川德华漆木工艺公司以现代工艺流程进行餐具、酒具、茶具等系列漆器工艺品的生产,同样在恩施传统漆艺当下产业化转型做积极探索。

总之,在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扶持引导下,伴随着生漆行业的良好发展形势,坝漆产业在当地已悄然兴起。正如当地媒体所言:“坝漆,一个沉淀着历史与沧桑的话题,一个寄托着山里人梦想的产业,再次从人头山走向世界,创造新的辉煌。”

[1] 刘芳芳,孙明利. 楚地盛出漆器原因试析[J]. 中国生漆,2013,(02).

[2] 尹耀南. 毛坝生漆初考[J]. 中国生漆,1983,(02).

[3] 黄振东. 坝漆沧桑录[J]. 中国生漆,1989,(02).

[4] 沈福文. 漆器工艺技术资料简要[J]. 文物参考资料,1957,(07).

[5] 王世襄. 髹饰录解说[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6] 谭志国.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5.

J527

A

1009-4016(2017)04-0084-04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基金重点项目(FY-2015-01)。

许奋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

张乐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

猜你喜欢

生漆利川漆艺
烯丙基改性生漆的合成及其光/氧固化特性研究
神秘的“东方树液”——生漆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利川市饲料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生漆中桐油的检测方法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利川市家禽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