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
——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创建“周恩来班”为例

2017-02-12姜鸿

文物春秋 2017年6期
关键词:伟人纪念馆青少年

姜鸿 刘 燕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 300074)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向青年传播知识、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的社会教育职责,是广大青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博物馆、纪念馆的青少年教育职能,一些博物馆和革命类纪念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下简称“周邓纪念馆”)在研究馆藏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创新理念,通过在高校创建“周恩来班”,走出了一条博物馆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促进的新途径,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纪念馆在高校创建“周恩来班”的背景及发展状况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青年具有热衷探索、思想活跃的特点。大学是青年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这一时期也是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从历史和现实中发现自身可以模仿和信服的偶像,找到可以学习的榜样。但据相关调查,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思想上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反映到行为上,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到期不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等等,都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诚信缺失、进取精神不强,大学班集体发展目标不明确,班级建设发展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内动力等问题,揭示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深层次探讨、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千方百计引导青年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文化界需要共同面对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名片,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洋溢着浩然正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了党的领袖人物的精神风采,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周恩来同志的精神风范,最能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是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社会正能量的强大力量源泉[3],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1999年,周邓纪念馆在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建立“周恩来班”,迈出周邓纪念馆青少年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第一步。多年来,周邓纪念馆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职能,针对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具特色、形式新颖的“周恩来班”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专家学者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为更好地弘扬周恩来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邓纪念馆立足本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采取一系列举措,使高校学生,特别是“周恩来班”学生零距离感受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推进“周恩来班”活动深入开展。

二、“周恩来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思路和举措

周邓纪念馆发挥其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周邓纪念馆青少年教育职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伟人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其思路和举措如下:

(一)办好特色展览,服务高校“周恩来班”学生

周邓纪念馆青少年教育是在对藏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研究、提炼、编辑,借助展览这种纪念馆特有的宣传方式,讲述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建馆以来,周邓纪念馆基本陈列已接待全国百余批高校“周恩来班”学生参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全面了解周恩来生平业绩和人格风范,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周恩来精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推动“周恩来班”活动有效开展,实现馆校结合,优势互补,周邓纪念馆根据馆藏文物特点,精心制成了“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邓颖超青少年时代”“魅力·智慧——美国人眼中的周恩来”等专题巡展,实行“走出去”战略,送展到创建“周恩来班”的高校,并辐射周边学校,将周恩来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学生,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为高校“周恩来班”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周邓纪念馆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革命伟人精神育人新思路,在新时期有效地开展学习伟人精神风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把博物馆教育落到实处。为此,周邓纪念馆不断加强与各个高校“周恩来班”的联系,积极努力为馆校之间、校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周恩来班”的桥梁纽带作用。

1.召开主题座谈会。周邓纪念馆在周恩来诞辰日和逝世日召开主题座谈会,并邀请高校“周恩来班”学生代表出席,让他们近距离聆听专家学者对周恩来精神的阐述。“周恩来班”学生代表们在座谈会上也会讲述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以及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收获,通过信息交流、互通有无,展示了“周恩来班”的风采,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2.组织伟人精神报告会。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有着与周恩来、邓颖超朝夕相处的亲身经历,高校学生普遍喜欢聆听他们讲述的伟人故事。在周邓纪念馆的积极努力下,他们走进创建“周恩来班”的高校,为在校大学生讲述周恩来的生平业绩,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拓宽了他们的眼界。

3.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周邓纪念馆积极发挥联络职能,为创建“周恩来班”的高校分享经验、交流成果搭建平台。2013年8月,由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周邓纪念馆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周恩来班’‘邓颖超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梦——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与会代表围绕学习周恩来精神,构筑青年学生的中国梦,“以周恩来总理为人生楷模”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如何通过创建“周恩来班”活动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周恩来班”“邓颖超班”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交流经验,加强联谊,相互促进。

4.开辟周邓班论坛。一是在编辑出版的《周恩来邓颖超研究通讯》上刊登来自“周恩来班”的稿件,为全国“周恩来班”交流经验提供阵地;二是在纪念馆网站上开辟“‘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专栏。这些举措既加强了周邓纪念馆将伟人精神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宣传力度,为高校乃至全国“周恩来班”创建和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又是丰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手段的新尝试。

三、周邓纪念馆和高校共同创建“周恩来班”的典型案例

纪念馆创建“周恩来班”的活动,在众多高校蓬勃开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态势,其中不乏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中国传媒大学

2001年,周邓纪念馆开始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共建“周恩来班”,迄今已坚持16年,共评选出十二届“周恩来班”。每一届评选都是在校级优秀班集体、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和“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优秀班集体评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校授予学生自然班的最高奖励和班级建设的最高目标。2014年10月,《中国传媒大学“周恩来班”评选办法 (修订)》出台,从制度上规范了“周恩来班”的创建及发展工作。“周恩来班”凝聚力强,整体建设效果好,班风正,学风好,是全校班级建设的标兵。班上组织同学们集体参观了周邓纪念馆,他们纷纷表示,红色信仰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不会褪色,周恩来、邓颖超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的卓著功勋和他们崇高的精神、人格,都深深铭刻在青年人的心里。同学们铭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积极主动地学习各领域知识,并在全国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建设本班之余,该班同学还积极参与博物馆义务讲解、田径世锦赛志愿者服务、关爱自闭症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用实际行动践行周恩来精神,积极努力为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北京体育大学

2013年,周邓纪念馆协助北京体育大学创建了“周恩来班”。为更好地开展活动,该校的“周恩来班”与北京市延庆县大王庄村建立了共建关系,开展“大手拉小手”定点支教活动,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驻村开展支教和志愿服务,辅导村里的小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课程,在辅导文化课的同时,也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小学生们传承周恩来精神。这些系列活动使同学们收获颇丰,他们认为参加实践比学习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当今社会文化与周恩来精神相结合,获得书本以外的人生经验。

(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是一所公有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建设相对薄弱。为此,校董事会与周邓纪念馆紧密合作,探索以伟人精神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的可行路径,于2008年创建了第一届“周恩来团支部”。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形成贯穿大学四年的“周恩来团支部”创建体系,即大一申请创办,大二提名,大三正式命名,大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周恩来团支部”发挥了优秀班集体对其他集体的辐射作用,带领全校班级共同进步。2015年11月,该校“以伟人精神引领开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特色”的项目成果,获得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金城学院的学生在校求学时注重塑造优秀品格,毕业时能具备较高的专业和实践能力,走入社会后也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

周邓纪念馆和高校共建“周恩来班”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证明,高校以周恩来精神建校育人,学生得到了伟人精神的滋养,并以作为“周恩来班”的一员而骄傲。

四、周邓纪念馆和高校共同创建“周恩来班”的重要意义

作为文化宣传单位,周邓纪念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角色,承担着社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职责。“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是办好博物馆的根本要求,即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生命线。”[4]青少年教育是纪念馆开展社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周邓纪念馆立足本馆特色,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特点,结合各高校实际,探索出伟人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方式。“周恩来班”已成为周邓纪念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创新品牌。

以馆校结合的方式,周邓纪念馆依托高校创建“周恩来班”并开展系列活动,推动高校学习周恩来精神,激励青少年学生以周恩来同志为人生楷模,增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周恩来班”创建以来,其活动内容、建班模式、命名主题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伟人精神的核心要旨和精髓没有改变,并将由周邓纪念馆和全社会推动,继续在高校学生中传承弘扬。

(一)在高校创建“周恩来班”,有助于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人应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在高校创建“周恩来班”,就是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有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周恩来班”的学生通过开展学周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榜样的力量充实自己,以伟人的精神鞭策自己,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使同学们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益求精的学业和强健有力的体魄,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在高校创建“周恩来班”,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良好学风

“周恩来班”深受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欢迎,许多学校结合周恩来生平,特别是其青少年时期立志求学的史实自编校本教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读物,并在选修课上讲授、学习,营造出良好的学周氛围。通过学习周恩来精神,高校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周恩来班”的创建,促进了学生们的个人成长,激发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加强了班级建设,为同学们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教师在指导同学们创建“周恩来班”的过程中,精神上得到净化,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带领学生争创“周恩来班”、开展活动时,自己受周恩来精神影响,奉献精神提高,成为各学科领域的业务骨干。

“周恩来班”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坚持用周恩来的事迹和精神教育砥砺年轻一代。创建“周恩来班”是学习宣传周恩来精神的有效形式,使周恩来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大力弘扬。在创建“周恩来班”的高校,学习周恩来已经成为必修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在校同学还是毕业生,“周恩来”这三个字,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把学习伟人精神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国家历史的宣传结合在一起,使教育活动有了具体载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也听得进,学得懂。这种德育模式成功的原因在于,周邓纪念馆和高校坚持以伟人精神立德树人,把周恩来精神很好地转化为青少年砥砺奋进的动力。

(三)在高校创建“周恩来班”,成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抓手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周恩来是中华民族以德为本理想人格的化身,周恩来精神是教育人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巨大财富,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周恩来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2]青年的健康成长、价值取向、对未来追求的方向,都需要我们的党、国家和社会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实践证明,以弘扬周恩来精神为主旨的“周恩来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恩来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得到了广大青年的认可和欢迎。因此,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周恩来是一个极好的榜样,是有力的抓手,是有效的纽带。

周恩来的故事,是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讲好周恩来的故事,必须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周恩来精神就是使我们民族产生文化自信的源泉。通过“周恩来班”的平台,我们向广大青年传递中国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使青年人沿着中国道路不断前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栋梁之材。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壁垒,在文化宣传和教育领域之间搭建桥梁。博物馆要参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深入探索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方式,包括创新活动内容,丰富宣传手段,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全国性的交流活动,加强博物馆、纪念馆等伟人纪念场所的教育作用,聘请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宣传周恩来精神,等等。依托“周恩来班”,用周恩来精神塑造青年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和高尚品格,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周邓纪念馆责无旁贷。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6-12-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冷溶.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名片[J].党的文献,2015(2):35.

[4]张旗军.博物馆作为社会性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独特作用和优势[J].中文信息,2014(3):262.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猜你喜欢

伟人纪念馆青少年
萧军纪念馆
青少年发明家
和伟人一样爱上图书馆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卑微的伟人
伟人出东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