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分析
2017-02-11严晓红
刘 浩,严晓红
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分析
刘 浩1,严晓红2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不同起源部位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病房室性早搏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179例。根据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分为观察组(起源于左心室)89例和对照组(起源于右心室)90例。统计两组冠心病阳性病人比例得到不同室性早搏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并对比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所占比例。结果 观察组阳性病人比例占75.28%(67/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11%(2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主要集中在重度,而对照组则集中在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最高74.23%,且起源部位为左室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起源部位为右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源部位对于心肌病及瓣膜病等病变的预测效果差异并不显著。结论 不同室性早搏起源部位都有可能引起冠心病,但左心室概率更高。临床治疗需要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
室性早搏;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敏感性;诊断价值
室性早搏在临床治疗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根据宽大畸形QRS波在同步12导联中的形态可对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准确定位[1]。分为特发性和器质性,其中特发性室性早搏表示无相关器质性心脏病,器质性室性早搏则是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者以冠心病居多[2]。严重的室性早搏导致心室纤颤等严重性心律失常,是构成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对冠心病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部位的室性早搏与冠心病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病房室性早搏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179例。纳入病例标准:冠心病又有室性早搏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非冠心病且有室性早搏者。包括冠心病病人97例,非冠心病病人82例,心肌病43例,瓣膜病39例;男102例,女77例;年龄48岁~76岁(61.3岁±7.3岁)。根据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不同得到观察组(89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室性早搏起源于左心室,对照组起源于右心室。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8岁~75岁(61.1岁±7.1岁);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50岁~76岁(61.4岁±7.4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病人临床资料,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得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体步骤为:全部病人在接受心电图检查的2周内实施冠脉造影,由心内科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依照美国的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冠脉图像标准实施评价,病变范围包含:左前降支(LAD)、右冠脉(RCA)、左回旋支(LCX)和左主干(LMCA)。大的对角支亦或是边缘支的狭窄归为LAD或者LCX病变,而LMCA狭窄则记为左前降支及回旋支的同时受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室性早搏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两组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以及两组室性表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1.4 效果评价[4-5]
1.4.1 冠心病诊断标准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凡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中任何一支或一支以上管腔狭窄大于或等于50%为阳性,小于50%为阴性。
1.4.2 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定位标准 ①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早搏,V1导联呈rS、QS型,Ⅱ、Ⅲ、aVF导联主波高大向上,Ⅰ、aVL导联主波向上;②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早搏V1导联呈qR型、R型、Rs型、rsR′型、rsr′型,Ⅱ、Ⅲ、aVF导联主波高大向上,Ⅰ、aVL导联主波向下。③起源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尖部的早搏在右胸导联QRS波主波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Ⅰ、aVL导联主波向上,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早搏V2可呈QS型。④起源于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的早搏在左胸导联QRS波主波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Ⅰ、aVL导联主波向下,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早搏V3、V4可呈QS型。
1.4.3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轻度为50%~69%;中度为70%~89%;重度为≥90%。
1.4.4 效果判断 以冠脉造影的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实施判断,敏感性:结果中测出的真阳性病例占实际阳性病例数的百分比。特异性: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准确性:结果中测出的实际病例占全体病例数的百分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室性早搏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观察组阳性病人比例占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室性早搏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例(%)
2.2 两组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比较 将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使用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为左心室的观察组在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等方面均好于性早搏起源部位为右心室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比较 %
2.3 两组室性表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主要集中在重度,而对照组则集中在轻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室性表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例(%)
2.4 不同疾病经室性早搏起源预测的效果比较 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最高,为74.23%,且起源部位为左室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起源部位为右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源部位对于心肌病及瓣膜病等病变的预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4 不同疾病经室性早搏起源预测的效果对比 例(%)
3 讨 论
心肌缺血是早搏的常见原因,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起重要作用。心肌缺血时易出现室性早搏机制[6-8]:①缺血区心肌细胞代谢紊乱,细胞内ATP酶储备减少,细胞膜钠-钾泵转运功能减弱,膜静息电位异常降低,当降低至-40 mV~-60 mV时,容易发生自律性增高。②缺血可引起复极延缓和动作电位延长,发生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此与细胞内钙负荷增加有关。③心肌缺血还可由折返机制形成早搏,特别是与心肌细胞复极2相平台期丢失有关的2相折返近年研究较多,即在心肌缺血时,部分心外膜层心肌细胞呈现全或无的复极模式,表现为平台期丢失,而心内膜层心肌细胞平台期仍存在,动作电位时程不缩短,导致跨壁电压梯度,当电压梯度足够大时产生局部电流,引起局部再兴奋,形成室性早搏。而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者以冠心病居多。目前有关无创性检查诊断冠心病研究,多集中于平板运动试验、心脏彩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等,其诊断冠心病阳性率低,假阳性率高,缺乏正确性[9-10]。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出现,已在心血管领域逐渐成为应用最广泛、精确度最高的检查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仍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但由于其费用高,技术有一定难度,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及病人依从性的限制,尚难以做到普及使用,因此找到可行性强、准确性高的诊断冠心病方法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有一个课题。
本文通过对比室性早搏不同部位对诊断冠心病,结果显示:观察组冠心病阳性病患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最高,为74.23%,且起源部位为左室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起源部位为右侧者,而对于心肌病及瓣膜病等病变的预测效果并不显著,与Nowek等[11]报道一致。说明由左心室引发冠心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右心室,尤其左室性期前收缩与双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病人。这是由于特发性室性早博多起源于右心室,较少数来源左心室。右心室出道室的早消融成功几率高,减少心脏病发生几率。而器质性室性早搏一般由左心室流出,并经过心肌瘢痕组织后折回,造成传导的阻滞。因此,观察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多为重度,而对照组多为轻度。这与杨丽红等[12]得到的结果相似。人体器官需要依靠动脉提供充足的血液来保证正常活动,而冠心病病人动脉粥样化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管阻塞。由于靠近心室的冠状动需要承受最大的收缩压撞击,因此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直接影响。若动脉越狭窄,造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几率越大。因此观察组显示动脉狭窄重度比例大,说明冠心病病人比例高。
综上所述,室性早搏不同起源部位均有可能引发冠心病,但左心室流出致病的几率更大。因此,临床治疗中源于左心室的室性早搏要积极治疗,避免严重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
[1] Liang JJ,Blauwet LA,Cha YM,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induced cardiomyopathy complicating 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J].Int J Cardiol,2014,176(3):77-80.
[2] Qureshi W,Shah AJ,Salahuddin T,et al.Long-term mortality risk in individuals with atrial or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es:result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m J Cardiol,2014,114(1):59-64.
[3] Winkens RA, Höppener PF, Kragten JA,et al.Are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always harmless[J].Eur J Gen Pract,2014,20(2):134-138.
[4] Lee YH,Zhong L,Roger VL,et al.Frequency,origin,and outcome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es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heart diseases[J].Am J Cardiol,2014,114(9):1373-1378.
[5] 万进,江磊磊,何安霞,等.室性早搏诱发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4):283-285.
[6] 晏明英,邓志,徐德伟,等.通冠复脉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3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7):199-203.
[7] Wang Y,Eltit JM,Kaszala K,et al.Cellular mechanism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induced cardiomyopathy[J].Heart Rhythm,2014,18(14):795-804.
[8] Sokolov SF,Bakalov SA,Mironova NA,et al.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allapinin in short- and long-term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rmal heart and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J].Kardiologiia,2014,54(1):20-26.
[9] Baser K,Bas HD,Yokokawa M,et al.Infrequent intraprocedural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implications for ablation outcome[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14,25(10):1088-1092.
[10] Zang M,Zhang T,Mao J,et al.Beneficial effects of catheter ablation of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Heart,2014,100(10):787-793.
[11] Nowek A,Chudzik M,Luczak M,et al.Loss of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 due to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and PMT protection algorithm[J].Kardiol Pol,2014,72(2):207-208.
[12] 杨丽红,乔鹏,徐金义,等.不同联律间期室性早搏对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72-3973.
(本文编辑郭怀印)
1.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湖北随州 441300),E-mail:dingyu868@163.com; 2.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引用信息:刘浩,严晓红.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203-205.
R541.4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2.024
1672-1349(2017)02-0203-03
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