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目标研判策略
2017-02-10陈泓宇何德芬
陈泓宇++何德芬
摘 要:记录了解读《火烧云》的基本步骤以及在解读的过程中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编者意图解读,定位课时训练总体方向。站在教材、教材编者的角度结合新课标年段要求,思考编者把文章放在这里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让孩子学到什么;文本主题解读,找准课时训练主要内容。探寻文本作者生平,文章原著,把握文本原意和作者原意。结合孩子身心特点,找到适合四年级孩子接受的内容;言语形式解读,挖掘课时训练语文要素。落实“语用”最关键的一步,全面、细致地分析,解读文本,挖掘出本课语言训练要素:语言的变化。以期让孩子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领悟作文时语言要变化;去伪存精筛选,落实课时训练语文要素。再一次横向、纵向分析,落实课时目标的制定。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用;教学目标
现如今“语用”一词已不再新鲜,可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就是很多老师课时目标拟定有问题。要做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首先就是要知道“教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是学生能在这节课中“学会什么”。沈大安老师说:“一节好课,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解读是首要任务,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到底“教什么”就源自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文本的角度、解读文本的侧重,影响着这节课的深度、广度和性质。西南师范大学于泽元教授说:“不管什么课,你都要找准核心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儿童,从“语用”的角度,全方位、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才能找到语文课该“教什么”,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上成科学课的现象。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有些是“基础性”的,包括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以及课文朗读等,还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有些是“发展性”的,主要是这篇课文新授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我们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着眼听、说、读、写、思各方面的总要求,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去搜索,发现文本“语”的精髓、“文”的走向,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炼课时目标,找准一节语文课该“教什么”。这里就文本解读的几个方面简述自己对文本解读与课时目标制定的看法。
一、编者意图解读,定位总体方向
文本选入教材时,编者按照一定的意图将几篇文章安排到一个单元中。解读编者的意图,就能帮助我们找准单元训练主题,定位课时训练方向。《火烧云》是各版本教材都选用的一篇经典课文。虽然都出现在四年级上册,但人教版放在了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还选用了《观潮》《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鸟的天堂》三篇文章,《火烧云》是本组最后一篇。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大自然奇妙的景物。根据课程目标总要求、年段要求及本组文章的特点可以确定本课的训练方向:通过略读发现大自然的奇妙。而西师版教材《火烧云》出现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还有《莫泊桑拜师学艺》《一次特殊的实验》《金蝉脱壳》。四篇文章,文体完全不同,却指向同一个“语用”训练方向:观察。《莫泊桑拜师学艺》巧妙地把观察生活的方法借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指导表现出来。《一次特殊的实验》则通过施密特博士用生命写下的观察笔记告诉我们科学观察的方法,《金蝉脱壳》则是更直观地以一次实地观察“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现了观察应该从颜色、动作、细微的变化等方面入手。《火烧云》则是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描写告诉我们对景物的观察,不仅观察“景”,更要观察“境”。同时,《火烧云》作为本组第一篇课文,编者的意图可见一斑。据此定位本课第二课时“发展性”目标制定的核心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达观察。
二、文本主题解读,找准主要内容
所谓“主题”即文本原意和作者原意。所以要解读文本主题就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文本的原版,二是作者的生活背景。为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大多数文章入选教材时都有适当改动,要读懂文本原意,读文本原版就很有必要了。《火烧云》出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完成于1940年,此时,萧红已患重病,再加上萧红寂寞的童年和战火纷飞中不幸的感情生活,《呼兰河传》的基调并不似《火烧云》所呈现的热烈、活跃。对原著来说“火烧云”是稍纵即逝的美,是沉重的。以四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不适合感悟太过沉重的话题,所以对本文比较恰当的主题定位就是:观察“美”,表达“美”。有了明确的主题定位,对“美”的解读即可分层出现:首先是自然美,瞬息万变的颜色,灵活多变的形状,都是作者对自然美的表达。其次是发现美,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观察、想象。发现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作者恰当的想象,在发现的过程中达到审美力的提升。最后是向往美,通过感受自然的美,享受语言的美,把学生的情感推向热爱美的高度,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通过这样一番解读,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之一就可以这样制定:品味文本语言,感受和提升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
三、言语形式解读,挖掘语文要素
要“品味文本语言”,怎么“品”?从哪里“品”?从文中品,从文本言语形式品。品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品文本的篇章结构、谋篇布局;品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火烧云》是一篇经典,经典的内容,经典的含义,经典的形式。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怎样让四年级的孩子读懂文本的内容,撷取文本的含义,发掘文本的形式?文本言语形式解读。短短500个字,能成为经典,不是因为文字有多么华丽,辞藻有多么丰富,而在于它的变化。视线的变化,从地上写到天上,又回到地面,这是其一。其二,衬托中的景物在变,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五个明变,一个暗变。还没着墨火烧云,作者就已通过侧面的衬托让我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动态之美。其三,火烧云的色彩在变。用一连串颜色的词直接描写了火烧云颜色的丰富和变化的迅速,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印象派绘画,通过文字给人以视觉的冲击。第四,想象更是变化无穷。
但是无论多少变化,仔细思考就能发现都是作者语言的变化。
1.用词的变化。词语形式的变化:ABB式、并列式、水果加颜色式。词语性质的变化:规范词、自造词……
2.构句的变化。写火烧云形态的变化无穷,语言简短朴实:“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由马而狗,到狮,瞬息万变。而写它们的消失,则更显童趣。马是形状逐渐模糊,狗是跑不见了,狮子嗖一下没了,毫无单调式重复之感,使文章更显活泼、生动。
3.写法富于变化。写霞光,着重雕琢其静态,从地面到天空,主要运用侧面渲染,穿插喂猪的老头儿的心理活动和乘凉的人的说话,着色衬托,静如处子;写火烧云的形状,则直抒胸臆,浓墨重彩地挥洒它的动态。
而最能引起读者共鸣,道出想象之神奇的是“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巧妙且时机刚好的留白,不仅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也让我们潘然醒悟,所谓具体的形象,不是出现在空中,而是出自作者心中。所有火烧云的美好,都是作者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这也正是作者用短短500字展现无穷变幻的精髓所在,“言”与“意”在这里得到统一,对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自然上升到对语言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去伪存精筛选,落实语文要素
通过这样一番解读,语文训练要素出来了,可是内容却纷繁复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全部撷取,无疑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教学目标究竟怎样落实呢?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考虑到形象思维更利于孩子接收和理解,所以我确定在充分理解具象的变化后再初步感知作者言语形式的变化。
由此,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之一确定:感受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丰富,欣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迅速的美,背诵描写颜色变化的语段。学会观察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想象内心美好的事物。
张志公先生说:“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走进去是认知,而走出来是迁移和运用。“感受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丰富,欣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迅速的美,背诵描写颜色变化的语段。”是“认知”的目标,而“学会观察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想象内心美好的事物。”是“迁移”的目标,要体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还要让学生运用。从文字欣赏到了景物的美,还要会欣赏文字的美,最后还要落实到运用文字表达美。通过对文本细致入微的解读,不难发现,透过本篇文本,学生可以学到运用文字的方法主要是变化,通过变化的文字展现内心美好的事物,展现事物的美。
至此,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即可以确定:(1)感受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丰富,欣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迅速的美,并背诵描写颜色变化的语段。(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和提升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3)学会观察、想象、表达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并通过表达火烧云的美展现自己内心的美好。
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两大问题。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数学课“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这无异于缘木而求鱼。要上出极富“语文味”的语文课,就得制定彰显语文要素的课时教学目标,而制定彰显语文要素的课时教学目标已成为当下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最迷茫、最困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发掘文本“语文要素”为目的的文本解读,为一线教师找到了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一堂彰显“语文要素”的语文课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拨动学生的心弦,颤动学生的灵魂。用浓浓的语文味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基于文本解读语文味十足的课时目标带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正确地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