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响》2017年第1 - 4期 (总第155-158期)目 录 索 引

2017-02-08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士交响音乐

·民族音乐学·

在人类音乐文化的大视野中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高士杰(1. 05)

两岸音乐文化传承传播中的“再创造”比较研究郑长铃(1. 11)

论江南城市“小聚居与杂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洪 艳(1. 28)

雄县杜庄刘家吹打班研究 齐 易(1. 35)

论号子之特点及其功能美学 齐柏平(1. 41)

德化山歌的活态现状调查与研究 叶 彦(1. 51)

菏泽弦索乐与南路山东琴书的关系及发展现状探讨曹晓亮(1. 58)

创用传统元素 自成一家新风——赵季平器乐作品中的“语汇”之思 乔建中(2. 27)

个体表述中的集体记忆 张振涛(2. 30)

谈西安鼓乐的变化与发展问题 刘 勇(2. 36)

近三十年道乐研究的前沿进展 蒲亨强(2. 39)

20世纪中国民歌复兴运动与陕北民歌的新生 乔建中(3. 05)

“少年”溯源 杜亚雄(3. 11)

丝绸之路与唐代流行文化及其空间格局 张晓虹(3. 15)

三重印证与多维比较——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路径 张君仁(3. 23)

从族缘到地缘:草原丝路上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长

调音乐的东归格局及其文化共享 杨 红 张 颖(3. 27)

重塑、反哺的传统——基于口述资料的沈北锡伯族音乐舞蹈历史与现状研究 关意宁(3. 38)

心中的歌——“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唱”田野考察报告 杨婷婷(3. 44)

丝路舰队 劈风破浪——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丝路粤韵》之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 刘再生(3. 48)

山歌功能美学之见 齐柏平(3.88)

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民歌展演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梅 倩(3.147)

挖掘 传承 推进——丝绸之路上的民间器乐展演及学术研讨会综述 吴 婷(3.152)

口述史视野中的通道侗戏研究 杨和平(4.58)

藏区天主教音乐的历史沿革与变迁——以香格里拉茨中教堂为例 张富兰(4.64)

·中国音乐史·

汉画像艺术中琴的表现形式 季 伟(1.64)

从内在动因与社会机遇相契合看戏曲萌生时段胡 红 卫 凌 (1.77)

晚清女性的社会音乐启蒙(1898-1911) 段 蕾(1.116)

新文化中的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释读《音乐教育》(1937年十一、十二号) 徐文武(1.125)

欲求中国之“天才” 必立附中之创设——论黄自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孙小钧(1.140)

纪念20世纪杰出的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 冯亚兰(2. 05)

引路人——怀念恩师黄翔鹏先生及其对中国音乐考古学的贡献 冯光生(2. 06)

感恩“知遇”之恩 缅怀《乐问》之志 郭树群(2. 13)

燃犀之师 冯卓慧(2. 19)

试论黄翔鹏先生的“传统音乐观” 闫若彧(2. 21)

从史料、壁画来看丝绸之路上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的发展与流变吴 洁(2. 46)

五音者何?——[明]葛中选《泰律》研读心得 唐继凯(3. 65)

众说纷纭的云冈乐器图像 吴巧云(3. 72)

隋唐音乐史教学与史料研习方法 陈婧雅(3. 80)

马克思主义中国音乐对象化是当代音乐家的神圣创造使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结论 居其宏(4. 27)

开辟中国竹笛专业学理化发展道路新探索——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竹笛艺术高 王晓俊(4. 31)

峰团队”建设成果报告

图(表)解隋唐燕乐调 庄永平(4. 41)

陈后主与音乐 陈四海 贺 琳(4. 47)

宋代婴戏图像中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考李 靓 康瑞军(4. 53)

·西方音乐史·

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创作与表现特性浅析 阮海云(1. 85)

器乐表演的性别偏好与视觉呈现 宋方方(1. 89)

俄罗斯学派中国钢琴家谱系、风格与影响初探 熊 文(1. 96)

兼容并蓄成独秀 雄辩滔滔领风潮——达尔豪斯的学术特征与影响归析 黄 键(2. 54)

“我想要自己活得明白” 高士杰 祁宜婷——高士杰教授访谈 王尚清(4.05)

在西方音乐史研究领域中探索前行——为高士杰教授90诞辰而作 蔡良玉(4. 11)

思深虑远的人文精神探索者——高士杰先生90华诞感言 罗艺峰(4. 17)

圣洁灵魂的谦逊捍卫者——记杰出的音乐学家高士杰教授 李秀军(4. 19)

我的导师高士杰教授 祁宜婷(4. 23)

·音乐美学·

“身体转向”视域下的音乐审美验论——兼及音乐身体美学研究的若干具体问题 王文卓(2.114)

·音乐教育·

寻找音乐教育“范式转移”的可持续动力 王 欣(3.122)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张燕丽 张瑞尧(4. 68)

德国现代音乐教育观念变革寻踪 冯心韵(4. 73)

五项全能音乐教育理念下的技术个性与艺术综合 王安潮(4. 77)

德国特色音乐心理课程“MTMA” 初探 俞湘君(4. 81)

·音乐批评·

从文化的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读后 卢 鸣(1.163)

·音乐创作与教学·

传统与创新的博弈——以高永谋的三部交响作品为例 雒鹏翔(2. 66)

横向和声在管弦乐配器中的架构 张 波(2. 77)

男声合唱《海盗之歌》的无调性技法探究张雪锋 魏 扬(2. 84)

漫步时空的音乐文化之旅——张豪夫《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创作技法分析 姜 音(3. 97)

和谐的残骸 机械的狂响——埃沙·派卡·萨洛宁《失眠症》的结构与主题分析 任 佳(3.107)

晚期浪漫主义“调性状态”的多样化特征——以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为例 周明昆(3.112)

试论“场”的结构力作用 戴维一(3.117)

J·库瑙与J·S·巴赫《尊主颂》比较研究 傅薪颖(4. 86)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三角铁运用与结构分析丁 好 刘 昕(4. 94)

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解析 王 深(4.)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艺术特征与指挥再现燕 杨(4. 99)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本体分析 王 莹(4.105)

·音乐表演·

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中小号声部的音色布局李 放(1.100)

咏竹铭志 雅风心韵——周煜国扬琴协奏曲《咏竹》解析 王慧芳(1.105)

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本体分析 宋 冰(1.111)

“真秦之声也”——论筝曲《香山射鼓》的技术风格和美学表达 张忠平(2. 90)

武满彻音乐意象之钢琴曲——《闭上的眼睛Ⅱ》的创作特征研究 杨 楠(2. 95)

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梁 虹(2.100)

当代陕西板胡艺术发展与现状考察 安 静 (2.105)

陕西舞蹈发展综述 李 超 (2.110)

1980-2015:中国钢琴领域研究的趋势与特点述评孙丝丝 吕 玥 (3.126)

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揉音研究 魏 巍 魏 煌 (3.132)

高韶青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 陈 晞 (4.110)

浅析扬琴在山东琴书中的伴奏作用——以《梁祝下山》为例 刘晓琨 (4.116)

从“长相知”音乐会曲目看当代古诗词歌曲创作表现——以《黄莺吟》《长相知》《关雎》三首为例 杨 阳 (4.120)

浅谈声乐室内乐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性 杨 毅 (4.126)

·综合音乐学科·

“5C”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构成 喻 意 (1.145)

关于和弦的协和性问题 郝婧一 (1.153)

乐谱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研究——以《西安音乐学院乐谱资料数字服务平台》为例 景月亲 (1.157)

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实证研究及批判性思考——基于“音乐技能与音乐感”教学实证研究报告 陈 蓉 (2.121)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共赢——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述评 郭 玮 (2.127)

探索数字时代音乐文献服务的新路径——西安音乐学院“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展望 刘荣弟 景月亲 张伦敦(3.136)

音乐艺术专业微课开发设计制作的实践与探索 岳晓融(3.142)

电视节目对原创音乐的推动与导向解析——以《中国好歌曲》为例 安 栋 (4.129)

音乐档案的保存方法研究——以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 郭 娜 (4.133)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王耀华音乐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张佳玥 (1.167)

什么是瑟? 弓 萍 (2.132)

西安周至集贤镇西村鼓乐社音乐型态分析 张新颖(2.136)

从钿筝看古代乐器髹饰文化 杨舒涵 方晓阳(3.156)

陈铭志《三首序曲与赋格》研究 姜舒童 (4.137)

·报道与简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刘小龙副教授为音乐学系师生成功举办学术讲座祁宜婷(4.115)

猜你喜欢

高士交响音乐
闲心
闲情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高 士
音乐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音乐
交响童话
秋夜的音乐
城市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