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对原创音乐的推动与导向解析
——以《中国好歌曲》为例

2017-02-08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音乐节目原创音乐作品

●安 栋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1)

近年来,随着以网络媒体为核心的各类新兴传播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与审美水准的持续提高,我国的音乐艺术类电视节目行业逐渐繁荣,收获了喜人的成果。从最初期的《超级女声》①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②,音乐综合类节目持续推陈出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节目模式、演出形式到曲目选择、演绎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节目的发展不断刺激着演艺行业市场的升温,直接或间接地孵化出了相当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推动了音乐行业的发展。本文将以原创音乐节目《中国好歌曲》为例,针对电视节目对我国原创音乐发展的推动价值进行探讨,并由此延伸出本人对于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 节目形式与创新价值

最早期的电视音乐节目歌曲选择区间十分局限,曲目种类单一,音乐制作水准也不尽如人意。许多参赛选手都是直接套用现成歌曲伴奏,或进行简单的电声乐队配器进行翻版演唱,这种节目模式使得选手的演唱缺乏个人特色与原创性,这就直接导致了节目艺术性大打折扣。

《中国好歌曲》是一档以原创音乐为主打的中国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与同期市场上的热门音乐节目不同,《中国好歌曲》是一档自主研发的音乐选秀节目,其节目内涵更多地侧重于音乐作品本身。几乎纯素人的选手阵容,让许多幕后音乐人第一次站到台前来演绎自己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由偶像效应引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为节目的公正性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地提高了节目艺术性。[1](P65-66)

《中国好歌曲》(下文简称《好歌曲》)与《中国好声音》③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由相同的制作团队进行打造的,但是两者在节目的形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好歌曲》与传统音乐节目形式上最大的改变便是从选歌手变化到了选歌曲上。传统的音乐作品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歌手,这种形式的歌曲载体还是以翻唱为主,就算有原创元素也是花边点缀。翻唱形式的音乐作品带给听众最大的特点就是预知性。观众在聆听这首音乐作品时会对这首歌曲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缺乏新鲜感,观众在收看时自然而然心里会萌生一个与原唱对比的环节。到了好歌曲的舞台之上,与原唱对比的这个环节消失了,原创作品会带给观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鲜感,观众在欣赏原创作品时,会抛开与老作品的比较,以全新的艺术品鉴角度来判断作品的优劣,这无疑对于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二、音乐人与原创音乐

《中国好歌曲》节目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打破了以往音乐作品由专业歌手演唱,音乐创作者只在幕后工作的模式,创造性地为音乐创作者打造了一个专属的舞台,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以创造者和演绎者的双重身份完成艺术塑造。这种模式下的参赛选手不见得需要多么华丽的唱功来修饰音乐作品,需要选手的就是以最原始、最深刻、最真实的演唱来还原自己的作品,以情动人,可以说是尽可能彻底地回归了音乐的本质。

节目在选秀主体上也与其他音乐类选秀节目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同制作团队的作品《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一系列选秀节目,其选秀主体在于演唱者,因此其节目侧重点在于表演,对于音乐本身的重视度不足,对于作品原创性的要求也偏弱。而《中国好歌曲》以原创作品本身为选秀主体,并由创造者进行最本真的还原,这种机制对于作品原创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也极大程度地保证了节目的艺术性。

这档节目的出现对于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与推进具有非凡的意义。虽然目前网络传播技术非常发达,但是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渠道还相对有限,许多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由于没有良好的传播平台而无法受到外界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埋没了起来。而《中国好歌曲》给这些原创性的音乐作品搭建了一座光明的桥梁,原创作品得以拨云见日,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节目播出以后,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涌现出来,为我国的音乐市场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提高了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准,为音乐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动力。

我国银行进行信贷业务风险分析时,主要方法还是以客户自身信用情况分析为主,对企业所属产业的风险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已经有一些银行着手将产业风险分析结合到风险管理工作当中,但对其的认识依旧不够深入,当前的产业风险评价体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节目制作者们始终坚信音乐源自生活,好的歌曲需要最真实地反映生活。我们把节目的视野更多地放在那些未被发掘,在普通人群生活的音乐创作人才,比如丽江小酒吧的经营者周三(代表作品《一个歌手的情书》)、大凉山的黎族青年贾巴阿叁(代表作品《晨曦》)、同样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彝族歌手莫西子诗(代表作品《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 山东农村热爱歌唱的农民兄弟乐队(代表作品《我的番茄是干净的》)、青涩的高中生雷雨心(代表作品《纪念》)、生活在海边的海南女孩苏运莹(代表作品《野子》),也有来自音乐学院的学生刘胡轶(代表作品《从前慢》)、年轻的音乐人戴荃(代表作品《悟空》)等等。节目组对于歌曲的要求强调人歌合一,歌如其人,作品能够和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情感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从而更为立体反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体,与此同时,这也是改革发展新时代的一个小的缩影。

《好歌曲》对于作品原创性的要求近乎于苛刻,在《好歌曲》的前期阶段,节目组和音乐团队专门对于投稿的歌曲建立了一个初步的专家筛选系统,尽量避免抄袭和过度借鉴的情况,凡是有疑问或是疑似雷同的歌曲作品,节目组忍痛割爱,一概不予采用,以此来保证节目的严肃性和原创性。好歌曲播出三季三年以来,在央视平台推出一百多首原创作品,没有任何一首作品涉及创作抄袭的质疑,这与节目组音乐组的专业精神和认真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

除了要求音乐作品必须原创以外,节目组对于节目中唱作人对于作品演绎的真实性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好歌曲主推是唱作人和新作品,这两者也是节目的核心,紧密结合密不可分,所有参加者都要经历现场试唱环节和事先的现场乐队排练和乐环节的考核。无论唱功好坏,必须由本人来演唱自己的原创歌曲,哪怕是到晋级之后的节目环节,也还是把唱作人本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明星只是对于他们的烘托④,虽然可能因为这一点多少损失了一定的收视和商机,但是坚持了以素人为本体的节目精神。

三、节目艺术价值与积极影响

节目组在进行节目策划与制作时,需要时刻注意着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不仅仅需要创造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传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节目需要保持一定的艺术价值,并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有利于提高观众的艺术素养与欣赏水平。在《中国好歌曲》的节目制作中,节目组对于节目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非常重视,从多个角度对节目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把关:

(一) 歌词

歌曲创作与文学密不可分,一首好的歌词不仅对于歌曲的诠释有着主导作用,甚至能够成为社会性的话题引发广泛的议论,并造成积极的影响和反馈。比如:作品《卷珠帘》(词作:李姝、LUNA)充满古风文化之美;《画》(词作:赵雷)被刘欢老师誉为最美的歌词;从木心歌词创作而来的歌曲《从前慢》反映了当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心灵驿站,以及对于逝去年华的一种追忆和情愫,引发了人们对于“慢生活”的广泛讨论。《我的番茄是干净的》(词作:农民兄弟乐队)反应了人们对于食品健康的重视和追求,也反映了当代农民对于产品良好品质的自信;《老子明天不上班》(词作:谢帝)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年轻人希望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和乐观的态度(这首歌词的结尾还是点题暂时的不上班是为了更好的创作自己喜爱的音乐);《野子》(词作:苏运莹)反映了海边的姑娘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不羁的情怀。

(二) 音乐风格多样化

风格的多元化多样性,拓展了音乐的可能性,也给当今华语乐坛吹来“新空气”。

说唱文化的引入:《好歌曲》在第一季(2014-01 央视三套开播)的第一集就大胆推出了嘻哈说唱风格的歌手谢帝引发了轰动效应,这也是嘻哈歌手第一次正式登上大型音乐节目的舞台,也向中国广大的观众介绍了本土的说唱音乐,这个创新影响深远,之后的好歌曲年年都有重磅的说唱歌曲推出,本土说唱越来越被观众认可,直到三年半后的爱奇艺《中国有嘻哈》⑤成为话题节目,也算是将嘻哈文化正式纳入华语音乐的版图,这其中《好歌曲》功不可没。

民谣文化的发酵与推广:好歌曲推出了大量优秀的原创新民谣风格的歌曲:马条的《傻瓜》,莫西子诗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周三《一个歌手的情书》,赵照《当你老了》、《时光谣》等作品,一经播出就深受观众喜爱,一时间民谣文化成为了大热门,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优秀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华语乐坛添了一抹亮色。

(三) 小众作品走向大众平台

好歌曲也给很多实验性的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舞台,比如杨众国《悠哉》、祁紫檀《得知平淡珍贵的一天》、涂议嘉《蒲公英在飞》、邱比《整夜大雨后》等具有很强实验性和未来性的作品。《好歌曲》为这些较为小众的作品,提供了一个面向大众的包容性、创造性很强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进程。

(四) 民族文化的传承

好歌曲也有大量少数民族风格或是融合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比如内蒙古杭盖乐队的《轮回》广阔而奔放;乌拉多恩的《鸟人》将西部元素很好的融入到世界音乐的流行曲风;赵牧阳的《侠客行》将陕北音乐融入摇滚曲风,西北风呼啸而来;胡莎莎的《唱念爱》巧妙地融合了京韵大鼓和波萨诺瓦爵士风格。[2]这种融合一方面是对民间音乐精华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西方优秀文化的学习,民族音乐的国际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

四、市场生态现状与思考

音乐节目《中国好歌曲》的出现给中国乐坛带来的冲击力是不同凡响的。节目首次提出以“原创音乐”为焦点的理念,也是一次概念性的尝试与突破。这档节目的主旨就在于选拔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与优秀的音乐创作人,在音乐载体的选择上突破了传统的禁锢,充满了自由性。

这类节目的成功播出,使得观众们将视野投放到了幕后音乐人和音乐作品本身上,鼓励了优秀音乐人的进一步发掘和更多优秀作品的持续产出,为音乐市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观众审美水准,使得音乐作品的产出与投放进入到一种顺畅连续的良性循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音乐行业的繁荣发展。

在本人做节目的过程中,发现了我国电视音乐节目本身存在的一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本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 作品风格

作品风格涵盖面不够广,究其根本来源于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上音乐风格多样化的欠缺,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我国的音乐市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对于每种音乐风格也有着不同的喜恶和见解。但电视音乐节目不仅仅承担着娱乐性的作用,还肩负着推广、普及、提升国民音乐素养,推动文化繁荣的重任。因此,音乐节目不应受到音乐风格的局限,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音乐风格多元化、演唱风格多样化的平台,同时也为更多的小众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娱乐性与艺术性

目前的许多电视音乐节目都存在着过度重视娱乐性而忽视艺术性的弊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节目制作者一味追求收视率、选手一味追求曝光度。实际上,艺术性与娱乐性在节目制作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二者完全可以实现很好的协调,使得节目既保持娱乐性和较高的收视率,又具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只有这种标准下制作出的音乐节目,才是真正对音乐行业发展具有明显促进效果的,可以为我国的文化繁荣提供动力。

(三) 原创音乐

自从中国好歌曲开播取得成功以来,已经涌现出了一些以原创音乐为主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但现在音乐节目市场的主流仍然还是改编、翻唱类歌曲。原创歌曲虽然在某些竞技环节中无法为选手提供先入为主的高认同感的优势,但这种新鲜和神秘感才是它的独特魅力,他可以有效地打消观众对于作品的预判。相反,大量的改编歌曲会给观众造成审美上的疲劳感和松弛感。相对于改编歌曲,原创歌曲的市场空间更大,甚至可以说是永不饱和。

结 语

《中国好歌曲》对于华语乐坛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它突破了原有的唱片工业签约歌手度身定做快餐式的流水线音乐的生产制造方式,建立了一个新的原创音乐的推广展现平台,强调真情实感的表达,鼓励个性化的创作,主推“唱作人”的概念,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给所有怀抱梦想的,有创作才华的青年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公平性、包容性极强的新舞台。

本文以《中国好歌曲》为例,对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为原创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展开了探讨,并结合自身经验,对我国音乐节目的市场生态和现状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够引起各位电视音乐从业者的关注,并为各位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为中国的原创音乐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

注 释:

①湖南卫视在2004年开始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

②《中国梦之声》(ChineseIdol)是由东方卫视联合《美国偶像》(AmericanIdol)制作团队携手共同打造的一档大型歌唱类比赛节目。

③《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

④好歌曲总决赛有明星帮唱环节,但也是明星和素人的合唱,比如:费玉清、霍尊的《卷珠帘》,田馥甄、苏运莹的《野子》,韩红、羽泉、满江的《MrMan》,刘欢与杭盖乐队的《轮回》等等,在晋级赛环节有一首导师翻唱已淘汰的素人的作品,也是对于作品的一种宣传推广。

⑤爱奇艺推出的中国地区首档Hip-hop音乐选秀,节目于2017年6月24日开始在爱奇艺独家播出。

参考文献:

[1]范馨如. 《中国好歌曲》如何带动“中国好产业”[J]. 青年记者, 2014(8).

[2]邹小玲. 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的文化特色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猜你喜欢

音乐节目原创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创新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音乐节目的传播策略
浅谈融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内容转型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路径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