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治理模式及其演化

2017-02-08王影张纯

中国流通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层级供应链节点

王影,张纯

(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供应链治理模式及其演化

王影,张纯

(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供应链治理是一个包含层级、规范、市场三种机制维度,约束调整供应链利益相关主体双边或多边关系的治理机制综合体,供应链治理的兴起是经营环境或组织结构变迁的映射。因切入视角不同,供应链治理的概念可大致分为结构观、行为观、制度观三类,三者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相互交叉。三种典型的供应链治理机制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供应链系统,其治理结果取决于三种机制作用强度的差异。根据治理模式中各治理机制相对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随机交易型、核心领导型、多元协作型三种类型。在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中,市场机制是主流供应链治理机制;在核心领导型治理模式中,层级治理机制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多元协作型治理模式中,尽管以规范机制为主导,但其他机制也有发挥余地。供应链治理模式的演化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普适路径,只能以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为起点,以交互式创新与供应链治理机制的因果反馈为脉路,总结出随机交易型到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核心领导型向多元协作型供应链治理模式迁移、核心领导型回转随机交易型供应链治理模式等几种典型的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路径。

供应链治理;交互创新;随机交易型;核心领导型;多元协作型

一、前言

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促使企业必须采取某种有效的协作形式实现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在自有技术、知识、信息优势基础上,形成独具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能力。[1]其中,供应链结构就是普遍存在的一类典型协作形式。与此相呼应,资源约束下的企业间竞争开始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核心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节点主体的关系质量作为评估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在分散式供应链中,联盟或合作的松散结构以及利益相对独立的成员企业会使供应链运营经常面临目标冲突与潜在机会主义风险。根据吉尔文(Gerwin D)[2]的数据统计,在供应链预期目标实现过程中,运行效率不理想或额外成本叠加会让其中至少50%~70%的合作关系走向破裂或解体。深入讨论如何重构供应链治理机制或治理模式,发挥成员主体能动作用,协调供应链现实矛盾,优化供应链实施效果十分必要。简言之,供应链需要治理。

如果将企业和市场视为制度连续频谱的两端,那么中间会有大量实践形式的混合治理,而供应链治理机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类制度安排。从现有研究成果看,部分学者将供应链治理直接等同于治理结构,认为结构关系的调整、变更、维持、创新就是供应链治理的内容;[3]部分学者移植企业治理机制的内容,将供应链治理的维度单纯地用关系、信任、规范等治理机制描述;[4]部分学者认为,供应链在关联地方政策、法律、社会规范等显性或隐性规则的同时,节点企业间也会通过长期合作实践,逐步衍生出交易、惯例等正式或非正式内生治理机制。[5]

诚然,这些有关供应链治理机制或治理模式的探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不能忽略的是,碎片化、离散化、片面化仍然是供应链研究的典型缺憾,无论是治理方式的选择、匹配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条件,还是相异治理结构或治理机制、治理效果侧重点等问题,在供应链运营实践中,依然存在争议甚至矛盾和冲突。如何归纳供应链治理机制本质特征、探寻供应链治理机制内在作用机理、规律性匹配治理机制并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治理模式等核心问题,均有待系统梳理。因此,基于供应链治理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重新界定供应链治理,并试图总结供应链治理典型模式,进而探究这些模式的阶段性特征、动态演化和具体过程。

二、供应链治理概念的界定

早期的供应链治理研究大多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信任理论,混同于供应链管理思想,将供应链治理视为企业的战略活动之一,其目标在于供应链内外部边界整合,具体涉及整合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管理策略。此时,供应链治理并没有被作为一个特定的理论范畴,传统上引导和约束组织活动的各类规则手段,充斥着供应链治理的主要内容。[6]

直到最近,供应链治理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逐步走进了研究者的视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瓦特惠尼(Wathne K H)等[7]基于供应链组织实践视角,强调供应链治理是影响和实践供应链目标、协调节点企业冲突的正式和非正式治理机制,其中前者以合同型治理为典型,后者以关系型治理为代表;埃尔南得斯(Hernández-Espallardo M)等[8]将供应链治理定义为各种协调供应链主体关系的规则,并认为治理机制的设计安排能够具体化供应链活动角色的目标,激励主体的积极性,改善供应链绩效;博斯特罗姆(Boström M)[9]基于实践操作性的考虑,把供应链治理约定为一类维护协调机制,认为这些供应链治理机制在应对营运风险时可被区分为层级、关联体、激励三种形式。其中,层级制主要是利用显性规则或命令,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行为约束在生产目标实现的轨道上;关联体是通过利益伙伴的结成,借助信任、信息共享等形式,引导节点企业行为符合供应链总体目标的需要;激励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激励性措施与利益分配,将供应链参与者的行为纳入预设的供应链治理轨道。无论如何,在制度层面特别是治理机制设计层面诠释供应链治理是其重要特色。

此外,也有学者关注供应链治理框架中的主体权力配置。比如,戈文丹(Govindan K)等[10]结合供应链治理手段和管理战略认为,供应链治理在配置资源和应用决策权力时,应该综合利用监督、控制、引导、修正等手段,将成员企业个体行为纳入到整体战略的有效推进中来。而戈什(Ghosh A)[11]把供应链治理看做影响供应链活动的一类治理结构,通过审查主体资格,约定供应链活动参与主体,依赖交易、赠与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益在供应链上的流动。其中,交易治理重视公平原则下的价值互换,赠与治理却是利用信任、声誉等非正式关系推动利益资源的均衡分配。艾特肯(Aitken J)[12]重申了这一观点,认为在供应链治理结构中,各类资源能否服务于供应链总体目标的实现,其关键在于协调以及权力结构的合理性,以层级、交易、模块化、市场、关系为代表的五类治理结构决定了供应链治理目标能否符合预期。

综观上述有关供应链治理概念的研究,因分析与切入视角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类,即结构观、行为观、制度观。其中,结构观偏重于将治理结构设计作为供应链治理的核心要素。行为观一般关注供应链节点企业微观行为,强调各类管理策略与方法的应用,以优化供应链业务流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观点更类似于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视为交易的联合体。制度观将供应链的本质定位于关系联合体,旨在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治理机制调整供应链节点主体间关系,推动供应链总体目标的实现,而其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各类供应链活动规则进行有效设计。

其实,上述三种观点并非割裂性质的存在,而是有机联系、互动共演的。一方面,规则或制度决定了成员在供应链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定位了其个体微观行为的表现,从而使供应链治理的某些特征类似于结构观、行为观的描述;另一方面,随着供应链经营环境的变化,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行为以及彼此间的交互内容会对供应链治理规则产生反馈,从而在制度层面补充或修正供应链原有治理机制,这是对制度观内容变动的新要求。不过,相比而言,制度层面的供应链治理研究最为成熟,从治理机制视角展开供应链治理的分析有利于概念的深化,能够加速推动现象背后规律的总结,为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分析提供结构性理论内核。

整合现有供应链治理机制研究,发现层级、规范、市场三类制度构面被反复提及,且三种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关联组合成协调供应链关系的独立因素。其中,层级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利用资源、能力位势,借助治理结构、资源配置、任务分工,引导和约束其他利益相关者行为,实现供应链治理最优化的机制,如比亚迪的供应链层级治理就是利用指令来控制和布局汽车主要零部件供应商运营方式和目标的;规范是以协调为核心,在治理供应链节点主体协作关系上,信任、声誉等非正式规范成为治理机制的主流,如小米生态圈就关注参与者能动性与路径依赖,在协调供应链总体目标和节点企业个体目标的前提下,与供应商建立信任互惠、资源共享、利益平衡的协作平台,规范供应链治理关系的健康发展;市场是依据价格和竞争,引导供应链利益相关主体行为,以实现协作关系的治理机制,如沃特玛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就是通过整车方案的提供,将零部件生产外包给非特定供应商的,彼此间属于松散的市场自治关系。

综上,本文给出的供应链治理概念也认同制度观,将之视为包含层级、规范、市场三种机制维度,约束调整供应链利益相关主体双边或多边关系的治理机制的综合体。

三、供应链治理模式分类

很显然,供应链治理的概念分析提示,对特定供应链治理的讨论应聚焦于层级、规范、市场三种治理机制。但是,大量的研究或实践表明,三种典型的供应链治理机制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供应链系统中,治理的结果取决于三种机制作用强度的差异。如果忽略这种差异,不加区分地进行一般化分析,可能很难发掘供应链治理的内在规律。因此,本文根据各治理机制在治理模式中相对重要程度的不同,将所观察到的供应链治理实践归纳为随机交易型、核心领导型、多元协作型三种模式。表1归纳了各模式的主要特点,后面将对治理模式中三种供应链治理机制的微观机理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一)随机交易型供应链治理模式

受利润驱使,众多企业通过平等的市场化交易行为,在背对背竞争作用下,随机流入供应链各环节,与其他企业结成供应链伙伴关系,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开展沟通和交流。[13]此时,各节点主体间合作一般是订单驱动的,属于临时性质,可在短期内显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尽管供应链结构的形成是由某个或某些企业发起的,但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关系仅仅停留于市场交易,此时协调机制的主旋律是临时、松散、随机的,因此可称为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

表1 主要供应链治理模式的特点

在此类供应链治理模式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角色个体利益突出,合作意识淡薄,依靠价格、互惠性质激励的引导,各成员参与供应链活动时相对独立,分散决策,彼此间关系的调整一般依靠松散的市场机制。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供应链成员主体冲突频发。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私有信息的保留成为获取谈判优势的重要手段。由于对机会主义行为缺乏监督和控制,为弱化风险,参与者普遍会控制供应链资源投入,导致供应链总体可资利用的资源相对非常有限。[14]在多边关系上,供应链各主要节点均以多个合作对象间的竞争作为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筛选手段,非战略性质的合作成为常态,这也就决定了供应链参与者很难具有充足的合作创新意愿。

在随机交易型供应链治理模式中,治理机制倾向于互惠而灵活的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和市场竞争是规避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备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随着交易频次的增加,在供应链参与者正式交易契约之外,也会存在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此时,包含声誉、信任等规范在内的非正式协调方式,会促使节点企业行为服务于供应链总体目标的需要。至于层级,其特点在于由上而下的强制性,为解决供应链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倾向于经常利用资源和能力位势,以命令、规章、条例的形式来引导和约束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此,在随机、不确定、主体平等的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中,层级治理机制的应用范围较窄。

很显然,随机松散型供应链治理模式下,各节点成员都是自治主体,供应链各节点间多数依靠赢利权衡与互惠原则来管理和协调关系,其结构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随着产业的逐步成熟、竞争的日益加剧,有效治理手段的缺失可能会使参与者在机会主义本能的引导下,突破市场交易、非正式规范约束,导致成果剽窃、人才侵占等败德现象大量出现。[15]

(二)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

当供应链结构中核心企业出现、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创新均围绕其展开、其他参与者主要担任分级配套角色时,供应链治理就具有了层级特征。此时,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行为协调,主要依靠核心企业权力或非权力影响的内在作用。在调整成员企业关系冲突方面,核心企业扮演着供应链治理权威中心与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可称为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

在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中,价值链关键环节被供应链龙头企业控制,一些辅助性环节以订单发包的形式导向配套企业,使整个供应链表现为一个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结构紧致稳定的生产系统。作为供应链的发起方以及对外沟通交流的代理人,核心企业议价能力较强,能够对供应链各环节采用命令、制度、控制等治理机制,强化机会主义惩罚的可信性,控制过度竞争,防止资源重复投入,让节点企业服从于供应链总体目标。[16]在核心企业主导下,供应链治理有机会通过精巧的治理机构设计、合理的资源配置、明确的供应链分工来减少资源冲突,缓解供应链节点之间的竞争。尽管核心企业与配套节点企业之间大多存在稳定的长期契约或承诺,来自龙头企业的支持和协调会让供应链成员有机会跨越组织间共性边界,拓宽资源渠道,但仅仅围绕核心企业的战略设计,容易致使供应链参与者合作创新意识不浓厚,仅仅处于迎合状态,在合作章程约束下被动地完成所需承担的任务。[17]

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治理机制更多倾向于层级,利用管理控制手段调整配套企业经营行为,规章、权威、制度成为供应链关系中使用的高频词汇。然而,核心领导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正式治理机制的应用,偶尔也会有互惠、情感、共享等非正式治理机制的出现。同时,由核心企业控制的供应链与遵循平等公平交易原则的市场治理机制存在理念上的冲突,导致市场治理机制在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中并没有很大的作用空间,多在与供应链外部其他组织间的合作中,才倾向于利用市场交易来协调彼此间关系。因此,在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中,市场治理机制并不居于主要地位。

此外,这种半封闭的供应链治理模式,一方面能够促使供应链活动进入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的轨道,呈现出分工明确、快速高效、结构稳定等优点;另一方面存在过分依赖产业前景及核心企业战略、配套企业受规章制度限制较大、对外合作交流欠缺、灵活性不足等缺点。

(三)多元协作型供应链治理模式

遵从奥斯特多姆(Ostrom E)[18]的多中心治理思想,在多元协作型供应链治理模式中,为推动总体目标的实现,供应链参与者可能超越组织刚性边界约束,极力构建协作关系网络。市场、规范、层级治理机制能否在治理模式中均衡地发挥作用,决定了该治理模式理想态的表现程度。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中,网络化成为突出的结构形式,协作关系被烘托到显著位置,因此可称为多元协作型供应链治理模式。

在这类供应链治理模式中,上下游节点间资产依赖性并不明显,关系的构建与维护一般依靠平等议价方式,各供应链参与者都在极力营造一种充盈着信任的组织协作网络,而这种信任的来源既可笼统归纳为节点主体间的信任,也可进一步细化为组织信任和人际信任。随着沟通的深入,参与者会自觉地把某个方面的可信性作为其在另一方面可信性的替代物,进而在现有关系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关系。这种复合关系的逐步成熟,意味着供应链参与各方的合作可能会突破原有交易内容,进入更加丰富的领域。此时,核心企业的功能已经从直接控制和领导过渡到战略层面的引导和支持,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供应链协作网络的中心是动态而有弹性的。开放、公平、信任式的治理模式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在资源、创新意识、参与主动性、机会主义防范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不过,在多元协作型供应链治理模式下,信任、声誉机制占主流,各节点成员的活动大多有赖于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实施。层级权威、市场交易机制的有限使用会造成协作网络结构不稳定的弊端。比如,源于专用型投资的锁定效应,事后机会主义频发,会导致协作网络结构关系陷入不稳定状态。[19]多元协作网络中的主体信任关系只有在长期互惠合作、反复试错修正之后,才可能培育成熟,而其间资金、时间、关系等资源的投入无疑是惊人的。即使协作网络形成之后,资源流动也同样存在障碍,且摩擦产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与前面两种供应链治理模式相比更高。特别是协作网络中心企业一旦对供应链参与者三种治理机制间的平衡失去控制,调节和干预程度从引导支持滑向主导控制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20]

四、供应链治理模式的演化

(一)演化机理

上述三种治理模式反映了与供应链治理有关的正式和非正式治理机制在特定时间点上的静态属性。随着自发或人为的调整,这些治理模式会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过程变迁。依从演化理论的解释,当环境的复杂变动让供应链参与者慢慢体会到当前治理模式所代表的制度安排难以有效协调双边或多边关系时,自然就会产生变革的需要和动力。[21]这类感知源于很多方面,其中财务绩效最为直观,但战略视角下创新效率和资源的可获得性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

具体而言,随着竞争的加剧、环境变动的更加频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对稳定与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创新风险的共同面对,会萌生较高的要求。一旦现有治理模式下这些事关稳定、开拓关系的诉求表现出低效率,供应链参与者就会产生突破原有制度框架,试错探索新的治理机制的实践。[22]随着活动的深入,一些合作经验或者惯例会逐渐被固化为制度层面的规则或治理机制的要素,引致供应链治理模式随之发生相应的演化和变动。于是,一个典型的反馈式因果关系浮出水面。一方面,供应链治理模式决定了参与节点间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协调发展,从而可以推动相互间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与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适应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行为者的实践会对现有制度产生明显的反作用力,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创新实践,包括供应链内部交互和外部交互,也会在创新累积性效应的作用下持续影响供应链治理机制的构成维度。其中,主导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的关键因素就是环境的动态变化、治理机制的内容变迁、供应链参与者的交互创新。在分析具体演化过程时,有必要关注这些要素的独立变动以及相互作用。

(二)演化过程

由于供应链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变动性、不确定性,再加之供应链自身构成、节点企业性质、发展阶段、资源特点各不相同,导致供应链治理模式的演化并不存在固定的一般化路径。[23]不过,屏蔽掉演化路径外在的纷繁形式,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普适性的演化趋势,并由此总结出几种常见的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路径。鉴于国内供应链早期发展阶段普遍是订单驱动的交易伙伴关系,因此可以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为起点,从环境变化、治理机制、创新交互三个角度切入,对供应链治理模式的演化进行阶段性分析。

1.初始阶段。在供应链发展初期,面对一个复杂、变动、不确定的环境,基于信息不对称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考虑,成员主要以短期交易为主,其交互过程主要围绕价格、交货期、质量要求等要素展开,背对背的订单竞争替代技术性协调,生产技术环节的沟通较少出现,供应链整体管理成本较低。[24]成员企业间的交易主要基于价格和利润原则。当然,作为行业市场主体存在,社会历史沿袭和沉淀下来的非正式制度,包括舆论、行规、互惠等规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供应链成员的经营行为,但短期的非战略合作关系让供应链发起人很难通过层级治理方式控制其他参与者的供应链创新实践。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供应链参与者交互式创新活动的特点,一是环境变动(如竞争加剧、商品寿命周期趋短、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等)驱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寻求创新,但一般都处于独立、自组织、分散决策状态;二是供应链水平企业间处于自由竞争状态,获取订单的压力促使企业间相互追踪,并采用模仿、人员流动等简单方式推动学习创新;三是垂直企业间供应链合作随机性较强,缺乏有效的战略合作与共同投资;四是部分行业规范或惯例等非正式协作偶尔会催生供应链合作创新的努力。总之,供应链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以松散、随机、交易为主的供应链治理模式,成员间交互创新行为建立在独立、自组织、自发协调的基础之上,各类创新资源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市场交易层面,知识合作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合作方面,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固化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试图在竞争中生存的本能让部分节点企业屡屡打破规则,机会主义行为频繁出现。同时,竞争的优胜劣汰原则使部分企业日益成为供应链上的大型企业,部分配套商开始围绕这些大型龙头企业营造以资产依赖为基础的稳定合作。[25]为缓解市场失灵,供应链大型主体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身资源与能力特征,综合考虑自身与配套企业之间交易特点,利用经济权威控制合作方生产经营。一个以层级治理机制为主、以自我为核心的供应链结构逐步代替随机流动、短期合作的供应链结构。此时,供应链主导企业采用规章、命令、权威等手段对供应链其他成员进行管理,这些指令对供应链参与者的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交互式创新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其他节点企业更多表现出服从、被动的态度。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供应链治理机制所受到的反馈和影响,一是核心企业日益重要,成为供应链其他节点对外合作的代理,随着供应链创新效率的走低,它们会主动承担一些知识结构或供应链外部机构的无形或战略性投资,也即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的走向和周期取决于核心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态度;二是基于供应链运营效率的考虑,核心企业会有意识地介入参与者的生产运营,监测其行为是否符合供应链创新分工的要求;三是出现了部分协作创新,来自龙头企业的调控让节点企业有机会与其他供应链参与者尝试跨界合作,从而对原有治理模式下的治理机制和内容形成反馈效应,甚至一些有益的合作形式和实践经验会在创新累积效应的作用下,被核心企业有意识地以规章、制度、指令等形式在供应链中加以固化和推广。总之,在这个阶段,各成员供应链合作创新活动受核心企业支配,随着前期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变动,一些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合作经验及交互创新关系可能会在龙头企业的协调下被延伸和固化。

3.协同阶段。经历过固化阶段,供应链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前一阶段有了显著提高。供应链创新活动通常由龙头企业决策发起,并沿供应链向下分配任务,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主要由龙头企业控制和调配。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序的交互式创新在供应链内部得以实现。但是,对核心企业的过分依赖使核心龙头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认知习惯直接影响供应链参与者的创新效率。当核心企业创新效率不佳时,如果仍以权威、规章等层级方式控制供应链节点企业,那么既有可能维持现有的领导型治理模式,也有可能导致这些主体自发寻求其他合作伙伴,以弥补创新效率的损失。而且,随着发生频率的增加、个体能力的提升,当战略失败或创新损失超出成本负担时,供应链将面临解体风险,供应链治理将很难再以一方优势、另一方服从的形式呈现,很可能重新回复到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如果核心企业能够给予节点企业创新保护、资源支持、合作创新等相关投资,积极营造信任关系网络,有意淡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重视平等、合作、信任理念的扩散,使各节点企业对外双边或多边合作经验能够被有效吸收,供应链内部和外部交互创新能够取得平衡,将驱使供应链治理向多中心协作型模式演化。

一旦进入多中心协作型创新模式,供应链内部交互创新与外部交互创新达到平衡,多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进入创新协作视野,而不再以供应链地理、制度、组织边界作为约束。[26]供应链的发起者或者前一阶段的核心企业多会以资源协调者、参与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平等、公平、开放、信任、流动是这一治理模式的重要特点。假设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中创新效率无法满足预期,或者内部交互创新与外部交互创新失衡,或者治理机制匹配更新失调,那么就有可能重新回转到随机交易型或核心领导型治理模式。上述有关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过程的分析具体可参见图1。

图1 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过程

从图1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两条典型的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路径:一是从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到核心领导型治理模式;二是从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到多元协作型治理模式。不过,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尽管在结构上较为稳定,但随着环境的日渐复杂,认知惯性与层级控制机制会使供应链内部经常出现创新的低效率。此时,核心企业如果注重信任关系网络的构建,淡化层级权威,加大供应链开放式合作创新,多元协作型供应链治理模式就会趋向成熟,否则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就会重新回归到随机交易型供应链治理模式。因此,第三条演化路径也有可能出现,即从随机交易型供应链治理模式走向核心领导型治理模式,进而再回归到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供应链治理的兴起是经营环境变化或组织结构变迁的映射。尽管在概念切入视角上,可以区分为结构观、行为观和制度观,但三种观点并非孤立存在,相互间亦有内在关联,这决定了制度层面供应链治理研究的日趋成熟。尽管如此,与供应链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供应链治理机制或治理模式的分析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与内在演化逻辑的表述。本研究在现有供应链治理相关成果基础上,归纳了层级、市场、规范三类典型的供应链治理机制,并对它们不同匹配所形成的相异供应链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在随机交易型治理模式中,市场机制成为主流的供应链治理机制;在核心领导型治理模式中,强调控制、制度、服从的层级治理机制,相较于其他两种机制,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多元协作型治理模式中,尽管其主导机制是以非正式关系为基础的规范机制,但无论是层级机制还是市场机制都有一定的发挥余地,理想状态下三种机制可以均衡地起作用。

尽管受发展阶段、参与者特征、节点企业合作持续时间等因素影响,很难有一种供应链治理模式符合本研究归纳的全部特征,但主导特征相似程度在判定供应链治理模式所处阶段时,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为此,在具体讨论供应链治理模式演进时,治理机制与交互创新间的因果反馈是分析模式演化内在机理的一个可行角度。

在具体演化路径上,由于不同供应链所处环境存在差异,再加之供应链自身构成、节点企业性质、发展阶段、资源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供应链治理模式的演化并没有普适路径,只能根据演化趋势,从随机交易型供应链治理模式开始,以强化创新效率为导向,总结出几条比较典型的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路径:一是随机交易型到核心领导型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化,二是核心领导型向多元协作型供应链治理模式迁移;三是核心领导型回转随机交易型供应链治理模式。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随着合作创新要求的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可以逐步淡化权威、指令等层级命令机制的作用,加强对非正式治理规范、市场交易机制的综合利用,通过长期战略关系的培育,建立、拓展、维护信任协作网络,推动供应链治理模式向多元协作型模式发展,开放式合作创新既是不可忽视的趋势,也是供应链治理模式未来研究的重点。

(二)局限和展望

尽管本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受条件和能力所限,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文献主要来源于SCI、SSCI、CSSCI等数据库的权威期刊,无法涵盖供应链治理研究的全貌,仍有其他数据库索引可能包含供应链治理相关研究成果,在未来研究中,有必要拓展文献搜索范围,吸收更多学者观点,以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和客观。其次,供应链治理模式演变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未来研究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创新角度,考虑到成员间交易频率、文化、核心企业对交易的组织能力等均有可能引起供应链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构性变化,有必要基于动态演化视角,基于多元化视角,探究供应链治理模式的演变规律及适应性变化问题。[27]其三,在供应链治理模式分析中,未来可考虑供应链外部边界的治理,如选择合适的治理机构和治理机制,引导供应链主体承担社会责任;适应政策变动,优化供应链治理机制或模式;适应我国政治制度变革、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使由西方学者主导的供应链理论框架根据中国情境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1]陈志祥,马士华.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2001,4(2):56-59.

[2]GERWIN D.Coordinat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stra⁃tegic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4,29(2):241-257.

[3]RICHEY R G,ROATH A S,WHIPPLE J M,et al.Exploring a governanc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integr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0,31(1):237-256.

[4]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78-104.

[5]FARNDALE E,PAAUWE J,BOSELIE P.An exploratory study of governance in the intra-firm human resources sup⁃ply chai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0,49(5):849-868.

[6]李维安,李勇建,石丹.供应链治理理论研究:概念、内涵与规范性分析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1):4-15.

[7]WATHNE K H,HEIDE J B.Relationship governance in a supply chain network[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73-89.

[8]HERNÁNDEZ-ESPALLARDO M,RODRÍGUEZ-OREJUE LA A.Inter-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supply chain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0,15(2):101-114.

[9]BOSTRÖM M.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supply chain gov⁃ernance: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7:1-7.

[10]GOVINDAN K,SEURING S,ZHU Q,et al.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towards sustainability dynamics into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1813-1823.

[11]GHOSH A,FEDOROWICZ J.The role of trust in supply chain governance[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08,14(4):453-470.

[12]AITKEN J,HARRISON A.Supply governance structures for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13,33(6):745-764.

[13]WILLIAMSON.Outsourcing: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supply chainmanagement,2008,44(2):5-16.

[14]马士华.供应链企业合作机制与委托实现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0(2):49-53.

[15]FORMENTINI M,TATICCHI P.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pproache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1920-1933.

[16]GROVER V,MALHOTRA M K.Transaction cost frame⁃work in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theory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21(4):457-473.

[17]MAZZOLA E,BRUCCOLERI M,PERRONE G.Supply chain of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5,21(4):273-284.

[18]OSTROM E.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policy research,2014,6(4):235-252.

[19]李翀,刘思峰,方志耕,等.供应链网络系统的牛鞭效应时滞因素分析与库存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2):107-113.

[20]ROOKS G,RAUB W,TAZELAAR F.Expost problems in buyer-supplier transactions:effects of transaction charac⁃teristics,social embeddedness,and contractual governance [J].Journal of management&governance,2006,10(3):239-276.

[21]FAWCETT S E,OGDEN J A,MAGNAN G M,et al.Organi⁃ zational commitment and governance for supply chain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1):22-35.

[22]陈伟,张旭梅,宋寒.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关系契约机制:基于合作创新的研究视角[J].科研管理,2015,36(7):38-48.

[23]MACCARTHY B L,BLOME C,OLHAGER J,et al.Supply chain evolution-theory,concepts and sc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6,36(4):1696-1718.

[24]REEVES K A.Supply chain governance:a case of cross dock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54(3):455-467.

[25]LU Q,MENG F,GOH M.Choice of supply chain gover⁃nance:self-managing or outsourc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4,154(4):32-38.

[26]冉佳森,谢康,肖静华.信息技术如何实现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平衡——基于D公司供应链治理案例[J].管理学报,2015,12(3):458-468.

[27]VERMEULEN W J V,KOK M T J.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governance:experience in dutch front-running cas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2,83:183-196.

责任编辑:陈诗静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Pattern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WANG Ying and ZHANG Chun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ion,Jingdezhen,JiangXi333403,China)

There are three mechanism dimensions in supply chain governance,namely hierarchy,norm,and market;it is the complexity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that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and adjust the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relation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of the supply chain;the rising of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is the reflection of changes in operation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Because on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e,behaviors,and institution,which are interdepending on each other.These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mechanisms could coexist in the same supply chain system;and the result of governance 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different roles they play.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governance patterns,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such three types as random transaction,core leading,and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In the pattern of random transaction,the market mech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ne;in the pattern of core leading,the hierarchy mechanism is highlighted;and in the pattern of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though the norm mechanism is the dominated one,the other mechanisms can also play their roles.The evolution of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will b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and there is no pervasive path.Taking random transaction governance pattern as the start point,the cause and effect feedback between interactive innovation and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as the context,several classical evolutional path of supply chain governance can be summarized.

supply chain governance;governance mechanism;governance pattern;interactive innovation

F276.4

A

1007-8266(2017)02-0064-09

2016-1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工与分工演化视角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15BJY073)

王影(1981—),女,河南省周口市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创业管理;张纯(1964—),男,安徽省合肥市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层级供应链节点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