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英译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分析

2017-02-07张黎黎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茶经茶学翻译者

张黎黎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技术教育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茶经》英译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分析

张黎黎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技术教育学院,四川德阳 618000)

《茶经》详细记载了古代茶叶生长种植、流通、茶文化的发展演变等等内容,成为了我国第一部最全面而完整的茶学专著,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茶经》翻译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首先介绍了认识语言学理论“现实—认知—语言”理论模式。其次,结合《茶经》英译两个不同版本,详细阐释了认识语言学理论中的体验性、和谐性以及互动性在《茶经》译文中的体现,以及译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推动我国茶学、茶文化翻译事业的发展。

《茶经》英译;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

茶文化英译对于彰显我国民族文化与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我国向世界输出“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窗口。陆羽的《茶经》成为了我国第一部最全面而完整的茶学专著,蕴藏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涉及茶叶种植、茶叶冲泡、煮茶、茶道精神等等。因此,《茶经》的英译对于有效地传播中国茶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中国茶叶不仅丰富了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而且中国茶文化还影响了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一体化经济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发展路线,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叶、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但是在学术对话交际层面上依然存在着制约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发展的因素。本文选择《茶经》译文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对我国《茶学》译文翻译读者指导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推动我国茶学、茶文化翻译事业的发展。

1 认识语言学理论与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无论常规语言现象还是非常规语言现象,都要求翻译者按照人们的认知进行解释,因此该理论要求翻译者立足于语言学习过程、语言的发展和人的认知能力三者的结合,来研究不同语言形式的相互转换。王寅在对认识语言学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建构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其认为“翻译是基于现实体验状态中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全面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种涵义,并借助于目标语言表达所理解的涵义,在译文中应尽可能全面地表达作者所要描绘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1]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表述成:“现实—认知—语言”。可见,“体验”和“认知”是该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用来连接现实与语言的中间媒介,也就成为了翻译者的主体认识活动核心因素,并要求翻译者达到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茶经》翻译的指导

2.1 翻译体验性与和谐性在《茶经》英译中的体现

如前所述,认识主体也就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原作者的思想世界,又要“设身处地”立足于读者的视角感受其思想、了解其语言习惯。如果不体验原作者的世界,包括创作背景、文章意图与情感、时代价值观等等,也就无法还原作者的真正目的。如果不体验读者的世界,不考虑读者是否能接受译文的表达方式,则也无法真正地达到传播的目的。强调翻译体验性的基础上,翻译者还要注重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儒家文化已成为我国主流文化,道家思想一直作为儒家文化补充,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意境,禅宗思想的形成,三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茶经》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禅宗的“回归真我、净心自悟”思想于一身,这些思想融入了《茶经》每一字、每一句之中。如在描述茶之器中,《茶经》写道:“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2]陆羽仅用了寥寥数字“耳方、缘广、脐长”言简意赅地呈现出茶器具的形状、要求,与之相对几个字“令正、务远、守中”则表达出陆羽对儒家“中庸和谐”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姜怡、姜欣的英译明确表达出陆羽对茶器的理解与要求,体现出儒家思想的深刻内蕴,而且也符合读者认知习惯,另一方面翻译者深谙煮茶器皿的样式,其有方耳则表示方正,稳固;其边缘应宽广延展,寓意胸怀广阔;其底脐要长,易于集中火力于中心,也寓意中和向心。因此,姜的翻译“The ears of the work are square,guaranteeing an upright position.The rim of the work is wide,suggesting a broad content.The naval of the work is long,ensuring heart-warming power,”其将原文中“方、广、长”翻译为“square、wide、long”,而且将原文蕴含的儒家“正、远、中”翻译为“upright、broad、heart-warming power”,很好地体现出古代煮茶器皿的样式、要求以及其中蕴藏的中庸思想。这样的翻译也未造成文化代沟,“upright”作为形容词意为“正直的、诚实的、合乎正道的”,broad作为形容词意为“宽广、辽阔”,作者在汉语与英语之间找到最佳转换的词语,因此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西方读者都不会造成其文化误解。而F.R.Carpenter将该句翻译为:“The ears are squared for stability and the lips flared to facilitate spreading the leaves.The bowl is thus extended,the center will be easy to toss the leaves。”这样的翻译仅仅表达出字面意义,并没有表达出煮茶器皿“方、广、长”背后的文化寓意与思想精髓。

2.2 互动性在《茶经》译文的体现

认识语言学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体验性,则必然要求译者重视多方面的互动性,如译者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关系、译者与现实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与源语言的互动关系等等,本节仅以译者与现实的互动关系为例,阐释认识语言理论中的互动性在《茶经》英译中的体现。

任何一个文艺作品其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识与体现,而又高于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茶经》也不例外,因此,翻译者必须要深入到作者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作者所思所想所感所知,了解作者所处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这样才能无限缩小译文与原著的距离。如依旧是《茶经》中的第四章“茶之器”中的话语:“体均五行去百疾”,该句非常简单但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五行,严格来说,其并不是各词语,而是一种学说,包含着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手段。Carpenter与姜的译文中都用了“the five elements”来表示五行,前者还给出了脚注解释了何为五行,姜的译文中并没有解释。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是组成自然与社会变化发展的基础,煮茶时,这几种元素相生相克达到和谐过程,进而煮出的茶能“去百疾”。中国读者大体了解五行,但是国外读者其并不知道何为五行?更不知道五行思想。在Carpenter翻译中用注释的方式解释五行的意思,而姜的译文中并没有解释,此处前者的译文与现实互动关系明显好于后者,前者表明五行的内容。但是笔者认为从认识语言学理论来说,两种翻译文本都没有真正达到与现实的有效互动,此处有必要进行注释,但不应该仅仅解释为五种元素,而且言简意赅地体现出五行之说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认识语言学理论相关内容的介绍,并结合《茶经》不同版本英译内容来进一步阐释其理论原则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为我国茶学著作以及茶文化内涵的翻译提供帮助,译者只有深入了解原作背景、文化思想等,了解作者的思想观、价值观,更加灵活地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并能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同变换角色来分析译文是否得当,才能翻译出真正的好文章。

[1]王寅.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1-8.

[2]姜欣,姜怡 .茶经 [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4.

张黎黎(1984-),女,四川德阳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文学硕士,讲师,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茶经茶学翻译者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探究茶学词汇的英语翻译特点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