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国:新时期城市与青春题材电影中的国家形象
2017-02-05李聪聪
【摘 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日益丰满。这一时期城市与青春题材影片中的国家形象分别呈现出迷乱、怀旧与跃动三种面相。通过对相关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呈现过程与呈现方式的探求,有助于中国梦与电影事业发展之梦的同步建构。
【关键词】国家形象;电影呈现;迷乱;怀旧;跃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28-02
随着政治、经济、军事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步显示出世界大国的姿态[1]。电影作为重要的社会传媒,历来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今后也必将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继续发挥国家话语传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语境下,展现我国新时期都市的繁荣以及多元开放国家形象的影片不断增多。但是与第六代导演崇尚纪实风格不同,新时期的都市与青春题材电影,无论内容还是外在风格都日益体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由于价值理念的不同,这些影片在以都市为代表的国家形象上体现出迷乱、怀旧与跃动等不同的面相。对新时期城市与青春题材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的探查与解析,不仅有利于理解我国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变迁,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电影与中国梦的同步建构。
一、迷乱的都市下的国家形象
在有关国家形象塑造的讨论中,常见的一个误区是,塑造国家形象就是要在国内外观众面前“包装”起一个民族的正面的、积极的、光明的形象,并尽力回避表现本民族的那些负面的、落后的、阴暗的部位[2]。伴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一些局部范围内的社会矛盾也随着社会变革被放大,甚至显得十分尖锐。因此新时期以来的很多影片,将镜头对准了社会的底层中的那些普通人群,通过视听语言,深刻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在欲望与人性上的突出矛盾,传达社会在矛盾中改革,并不断前进的发展中国家形象,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现实的失落和迷茫。在这类影片中,都市并不全时尚与繁荣的代名词,无论都市人群还是其所处的城市本身,都在这种变革与不适中寻觅属于自己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迁移和社会的变革,第六代导演眼中都市,已经褪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繁华,并在摄影机下呈现出碎片和废墟特征,但是并没有成为彻底受谴责的形象。相反,这些导演都对现代都市怀有复杂的、难以名状的迷恋,虽然他们通过电影人物表达了都市大背景下的幻灭或迷茫,但最终却不曾离开。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当前年轻导演,其在都市的美学演绎中,较多地采用了“完成了的虚无主义”概念。这种消解传统思想中一切辩称真理性的努力,也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缺乏温情,人们的心灵游荡无依的客观反映。当然,新时期也涌现出的一些形式灵活多样、题材有趣的电影,这些影片尝试以艺术与商业充分结合的方式,从新的视角、新的方式描绘现代都市生活,以塑造国家形象的平民化与生动乐观的一面,从另一个侧面对的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特色进行展示。
二、怀旧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依恋
灿烂的文化以及厚重的历史积淀,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使中国思想文化中充满了怀旧情结[3]。面对本民族的历史,美国学者彼得·盖伊指出:“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当代电影人利用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念去改造甚至创造历史具有某种意义上合理性,这种创造可以看成是对历史的现代审视。我国新世纪电影作品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而翻开历史,并透露出显著的怀旧情结。
影片《青红》讲述了发生于八十年代西部省份贵州的一个故事。在宛转山路环绕的青灰色山林之间,一切生活场景都显得那么陈旧和破败。随着时间的推移,父辈们早年的梦想已经被时光消磨殆尽,而回到上海老家则成为他们唯一的,却又有些模糊不清理想,而摆在眼前的却永远是他们抗争与奋斗了二十多年的他乡。但对主人公青红来说这里不仅是难以割舍的故土,更有难舍难分的初恋。面对人生与历史的长河,虽然未来一直需要等待人们去创造,但是情感和回忆却成了时间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当年许多家庭为了祖国远赴他乡,年迈时往往希望回到故乡,而他们的下一代却对父辈们心中的那个故乡其实一无所知。正是矛盾和青红的青春躁动最终导致了悲剧,而影片则通过这一悲剧真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充满了怀旧气息。
在现代传媒和商业机构的助推下,怀旧已经不单单是一部分人的情感体验,而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意识[4]。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物质追求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生存空间也获得了迅速扩展,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现代都市人生存方式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由于生活的漂泊不定,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的家。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家的丧失,同时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也是造成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寻找历史留存中的“家”,重温那种浪漫与温馨,就成为现代人重要的心灵畅想,而都市与青春电影中的许多作品就成为集体怀旧心理的宣泄,并成为大众怀旧情感的重要载体而赋予影视剧新的怀旧内涵。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刻画都市人与人之间温情关系的影片,呈现出怀旧感伤的国家形象。
三、跃动都市中的进取精神
步入新时期以来,深受广大都市年轻人欢迎的娱乐性影片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都市生活题材的电影,通过主人公的能力与奋斗,而获得精彩的生活,充分展示了经济发展、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形象[5]。
此类都市题材电影有《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失恋三十三天》以及《我愿意》等,这类影片一般都从积极向上的角度描绘的都市以及生活其中的年青人,对现代都市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情感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理想化色彩的叙述,并以此为载体,充分描绘现代都市的青春与跃动,从而达到对国家形象的阳光展示。从影片的人物形象来看,无论是通过个人奋斗获得职场成功并收获爱情的杜拉拉,还是与昔日情人相逢商业战场的艾米,抑或虽然失恋还保持坚强乐观的黄小仙,都是鼓励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正面形象。这类影片虽然较少体现出批判和精深的社会思考,但是提供的社会正能量却不容忽视。例如片中的主人公一般能够经过艰辛的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这不仅迎合了当代年轻观众对都市生活中突出重围的理想,同时也符合国家对现代都市的健康与谐发展意识的弘扬。总之,此类都市题材影片通过对白领阶层生活的充分展示,表达了当前都市人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塑造出我国在新时期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
四、结语
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的构建实践显示,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不仅与国家的命运和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普通公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构建不仅需要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愿望,同时也取决于社会现实提供肥沃的艺术土壤。步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中国都市与青春题材电影作品以不同角度塑造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充分表现了现代都市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诉求。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将会越来越丰满。
参考文献:
[1]付宇.类型的困惑:青春电影火爆背后的创作迷茫[J].电影艺术,2015,(02):86-89.
[2]王薇.20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略述[J].艺术百家,2013,(04):197-200.
[3]文媛,马友平,王礼迪.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J].当代文坛,2015,(04):112-114.
[4]张荣恺.“过往”时空的影像审美与怀旧消费[J].当代电影,2015,(07):182-185.
[5]褚亚南.试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构建[J].当代电影,2009,(01):98-100.
作者简介:
李聪聪(1982-),女,汉族,吉林人,硕士,讲师,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影视剧创作、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