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丑角精妙绝伦

2017-02-05吕婧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丑角文化底蕴川剧

吕婧

【摘 要】四川省图书馆与四川省川剧院推出了“荟萃生旦净末丑 融通昆高胡弹灯”的川剧讲座,其中丑剧艺术由著名川剧丑角表演艺术家许明耻老师主讲。他讲的川剧丑角艺术惟妙惟肖、脍炙人口。这个讲座深入浅出,颠覆了很多对川剧的不全面认识,激发起听众对川剧的浓厚兴趣,大大加深了对川剧丑角的了解。

【关键词】川剧;丑角;传承;文化底蕴;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10-03

2016年7月30日星期六下午两点半在四川省图书馆的第一学术报告厅,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传承人许明耻老师做了一场关于川剧丑角艺术特点及自我传承的讲座。许明耻,四川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1946年生于重庆,1959年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师从陈全波、周企何、王国仁等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全面继承了川剧丑角各流派的艺术精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通过近五十年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曾荣获多项大奖。现从事川剧丑角艺术的演出、研究、传承等工作。川剧因地方语言等各种缘故,很多人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然而,听了许明耻老师的讲座,听众对川剧兴味盎然、津津乐道。对四川语言的生动表现力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喜爱。讲座中欣赏了《皮金滚灯》《邱旺告贫》《裁缝》等著名川剧中的几个片段,许老师亲自做示范,听众们欣赏到川剧丑角的独特之处:川剧中语言的幽默、精准性;表演技艺的高超、精湛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活泼性。通过对川剧中丑角的认识作为突破口,对整个川剧都激发起浓厚的兴趣,对老一辈的川剧艺术家也更多了一些了解和尊敬。

一、川剧丑角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川剧中的丑角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绝非仅仅演绎小丑这么简单。且不说他们出口成章,就从他们一登场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让观众忍俊不禁,便可断定,他们具备的文化底蕴绝不仅仅是书本上学来的,更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而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徐先生为川剧的著名丑角都做了七言律诗,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可能写出合辙押韵的七言律诗,简明扼要地对艺术家的主要贡献做了概括性总结。例如,徐先生讲到著名刘成基先生(1905-1976),祖籍四川遂宁,曾拜名丑傅三乾为师,他以擅长袍带丑著称,如在《议剑》中的表演,通过眉眼、身法、舞蹈、讲白、膝步头颈挽水发以及一把椅子的移动,凸显了一个势利小人变化无常的嘴脸。他精通昆腔、乱弹,另外他还擅长褶子丑如《胡琏闹钗》,龙箭丑如《毛延寿奔番》,烟子丑《醉隶》,徐先生做的七言律诗来概括刘成基先生的艺术成就:“昆乱不挡艺似金,当头棒喝久扬名,问病逼宫杨广狠……”其他每位川剧丑角艺术家都有七言律诗总结其扮演特色、艺术造诣。

(二)戏中需要即兴发挥的部分体现丑角的文化修养。许先生特别强调了川剧丑角中的“现挂”,就是在演戏过程中,根据剧情即兴创作发挥,类似于现在的“脱口秀”。川剧丑角有过硬的艺术功底不难理解,要求演员不仅会说、学、逗、唱,而且要口齿清晰、文武全才。而文学的修养,靠的全是平日里的积累。通过丑角的一句道白让观众开心大笑。许老师举例:一个“摇旦子”(指能说会道、不惧礼数喜欢卖弄风骚的妇女)奚落刘成基先生演的丑角:“我看你好有一比?”答:“把我比作啥子呢?”“把你比作那南天门上一旗杆”“啥子意思嘛?”“光棍一条”。这时候刘先生机智地回答对方,“我看你也有一比,比作那盘盘中的红烧肉”“啥子意思嘛?”“总是要我来拈(方言筷子夹菜的意思)”这样即兴的表演,最终还成就了这两位演员的一份好姻缘。如果没有平时的处处留心学习,没有深厚的基本功,很难机智幽默地在台上随机应变,而博得大家会心大笑。常言道“无丑不成戏”是有原因的。通过这个事例不难看出,川剧丑角艺术家们不仅要有出神入化的表演功力,更要有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

(三)精准的概括能力,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力。许老师精准地抓住每位著名川剧丑角艺术家的特点。例如丑角艺术家周企何(1911-1988),五岁入太洪班学艺,演娃娃生,9岁登台演出,1926年从师唐阴甫习小生,1930年改学丑,建国后担任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他饰演的《瞎子算命》中的瞎子,惟妙惟肖,有次在人民公园,周先生刚过去练习演瞎子,马上就有几个太婆围过来,要周先生给他们算命,和周先生同去的人说:“他不是瞎子,不是算命先生”,那几个太婆竟七嘴八舌地说:“怎么可能?你看他的眼睛,连黑眼仁都没有?怎么可能不是瞎子?”可见周先生的演绎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后来徐先生的师傅陈全波先生专门用周先生的案例鞭策他“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不会钉鞋不装皮匠,不会念经莫称和尚”。虽是一个小例子,听众们在会心一笑中对这位老艺术家塑造盲人有了深刻印象,对他的演绎也有了一个更加生动的认识。

许老师自己对川剧传承的侧重,首先是要求剧本有较高的文学水平,真正好的川剧,非常优美,例如描写爱情的,语言含蓄优雅,没有任何低俗色情成分在内,这才是好的艺术,也才能真正传承下来。尤其不能靠伶牙俐齿去讽刺、嘲笑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来博得大家一笑。那些哗众取宠靠低俗逗乐吸引观众的,必然不会长久。川剧丑角的演出,既要贴近百姓生活,表现日常的喜怒哀乐,又要求唱腔悦耳、语句简洁、幽默。这对川剧演员的文化修养有着很高的要求,没有文化积淀很难做到。演员的文化修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把川剧这门艺术持久地发展在高雅艺术之路上。

二、川剧丑角,不仅传承了川剧技艺,更多传承了川剧精髓、川剧精神,振兴弘扬川剧的责任感

许老师在整场讲座中都体现了他作为川剧传承人的责任感,尤其在讲到自己的两位老师以及川剧的振兴时,如数家珍,充分流露出他对川剧深厚的爱和作为川剧演员的责任感。许老师讲到流行音乐中的“rap”就是说唱,有节奏地说话的特殊歌唱形式,深受广大青年喜爱,而川剧中的念白很早就有,并放了《邱旺告贫》中的片段,“……五月五我在河下赚,河下龙船闹喧喧;头只龙船真好看,龙头方上两个罗汉,一个罗汉粉红面,一个罗汉红粉面,红粉罗汉手中端碗粉红饭,粉红罗汉手中端碗红粉饭,粉红罗汉手中红粉饭要想换红粉罗汉粉红饭,红粉罗汉不愿换粉红罗汉红粉饭,红粉罗汉粉红面打到了粉红罗汉红粉面,粉红罗汉红粉面打到了红粉罗汉粉红面,饭不红粉,粉红饭,饭不粉红,红粉饭……”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绕口令似的说唱,迎来观众热烈的掌声。国外的音乐艺术,动辄大成本宣传、华美包装,而我们的民族瑰宝,艺术精粹川剧,这么优秀的艺术形式却被冷落一旁,这是因为大家不够了解,希望通过讲座可以有更多的人对川剧多一些了解。如果没有对川剧足够的热爱,没有对川剧振兴有深入骨髓的责任感,许明耻老师不会拿川剧中的技巧来与当前深得年青人心的rap进行对比,都知道戏剧中有各种绕口令、歇后语、排比句,可谁会想到去和流行音乐对比呢,这一对比,一较高下,无论在词的押韵程度还是节奏的明快程度,抑或是带给观众的愉悦程度。让观众体会到川剧的不同凡响,这足见许老师的用心良苦。

许老师讲到《黄沙渡》里的“双背躬”(在一个舞台上同时表现不同空间的事件)时,告诉大家,早年在德国演出此剧,德国的艺术家就说这个理论和他们的艺术理论相同,我们川剧中有很多优秀的技艺,需要我们年青人去了解、传承,不能总崇洋媚外。国外虽然有成熟的理论,而我们已经有上百年的实践经验了,我们民族瑰宝的传承、发扬要靠大家。希望更多年青人去传承,在此之前首先要先了解。

当有位青年听众询问许老师可否将他讲座PPT中的音响资料拷贝回去时,许老师说特别欢迎她拷贝,对于年青人只要是喜欢川剧的,愿意学川剧的,他都愿意提供无私的帮助,如果需要唱本剧本他也可以免费提供给大家。他迫切希望川剧能好好地被传承下去。这正是对川剧深入骨髓的爱。中国传统技艺一般在民间流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足见艺人们对自己技艺的珍爱程度,若不是正式拜师,一般不愿无私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尤其在经济利益当下的社会中。而许老师则是始终坚守:“多传承以利后人,出作品不忘师恩,表现川丑广厚深”。

三、川剧丑角艺术家身上凝聚了深厚的民族自尊心和师道尊严

许明耻老师讲到川剧艺术家王国仁先生(1922-1961),原名黄柏寿,又名中立,罗江县(现德阳市)人,上中学时就迷恋川剧,1940年在成都正式学戏,他父亲曾任罗江县长,因他学戏,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他虽然只活到40岁,但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戏,常自编自演,他把所学的曲艺扬琴、相书糅合在川剧中,大大丰富了川剧的表现力。他非常爱国,以他旧年创作的川戏为例:“美国发明了原子弹,中国发明了赖汤圆;日本占了我东三省,张学良北京赌耍钱。”通过对比的方法,美国已经强大到制造原子弹,而我们中国还停留在解决百姓的温饱上,我们的东三省已被强敌占领,而我们负责抵抗的将军还在北京忙着赌钱。听到这两句不禁让所有的中国人心中一紧,王国仁先生是有着怎样的赤子之心,才能用貌似诙谐调侃的语言,描绘我们当时不敌强国的悲哀。

王国仁老师曾被打成右派,好不容易平反却患上癌症,不到40岁就英年早逝。在病痛的折磨下不忘将自己创作的戏传授给许明耻老师,许老师讲到这里时充满了悲痛的惋惜之情。正因为如此,许明耻老师在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自己还要倒贴钱的情况下,录了川剧光碟,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刚录成的光碟就被盗版,两元一张到处卖,自己掏腰包倒贴很多钱进去,却仍要将川剧录制成音响制品,为的就是纪念、感恩老师。这种对老师创作心血的珍惜,感恩怀德之情在许明耻老师身上深深体现。这种感情也感染、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在经济社会的今天,自己赔钱做艺术,为的是不辱师门,不忘师恩,这正是体现出师道尊严。

许先生在介绍这些丑角艺术家,尤其是自己的老师时,充满了深情厚爱。陈全波(1912-1992)是许先生的嫡传师傅,四川蓬溪县人,上世纪的戏剧界享有很高盛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最爱看其演绎的《阳光逼宫》《皮金滚灯》。他演的丑角,丑而不俗,能将观众带入一种妙不可言的艺术境界,使之在笑声中获得审美享受。他功底深厚戏路宽,可以胜任丑行各类,如袍带丑、龙箭丑、冠衣丑、褶子丑、襟襟丑、娃娃丑;角色或文或武,或老或少,在他从师川剧65年的艺术生涯中,辛勤耕耘,成为川剧界有口皆碑的一代宗师。许先生的滚灯就是师承陈全波先生。他说陈老师视他为己出,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他住在老师家学戏,师母给他们做饭,如果做得不够好,还要被师傅说。老师传授给自己川剧丑角的真谛,许先生继承下来的不仅是川剧丑角艺术的表演技法,更是艺术家们身上的精神力量,师道尊严,正是对老师们的爱和对师道的传承,才能在无论任何情况下,都先想到是否有利于川剧的传承、发扬,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得失。在讲座中让听众也深切体会到这一点。许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必然会像他的老师那样,对学生潜移默化、诲人不倦,这些都是川剧丑角艺术家身上宝贵的品质。

四、川剧罕见的包容性要求川剧丑角具备游刃有余的技巧

川剧涵盖了中国戏曲的五种声腔——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这在中国戏剧中是少见的,也是川剧所独有的。许明耻先生在讲座中给大家示范,演唱了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中的片段,因为川剧中融合了大量四川曲艺技法。他的老师王国仁先生就曾向著名扬琴艺术家李德才学扬琴,向曾炳坤学相书,并将这两门糅合进川剧,对川剧进行了改良和创新。许老师讲到他在传承川剧时,也特别注意兼顾到五种声腔。

川剧的包容性就像四川地区一样,无论天南海北的人生活在这里不过三辈便成为地道的四川人,不仅仅是文化语言的渗透,生活习惯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四川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地方,川剧艺术恰恰体现了四川的这个地方特点。随着“移民填川”经历几百年的时间,川剧也逐渐衍变成博采众家之长的成熟戏剧艺术。而川剧的丑角艺术家们更是技多不压身,不仅会唱川剧,还要会曲艺、会武术,讲究多才多艺。

川剧丑角艺术家们,都具有独特表演的技艺,每人擅长领域不同,精湛的技巧,是丑角的必备之功。例如许老师讲到周裕祥先生(1911-1983),原名周永祥,四川犍为人,少年进入裕民科舍学艺,拜川剧名丑傅三乾为师。曾担任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川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善于袍带丑、褶子丑,擅演《西川图》《江油关》《晏婴说楚》,代表性导演剧目有《芙奴传》《春草闯堂》等。他以“矮子功”著称,矮子功是戏曲中非常独特著名的技巧,把身子蜷起来走路,有半矮子和全矮子之分,身高较高的演员饰演侏儒,而且一场戏下来60分钟,即便蹲起走路半分钟都会累得腿发抖,而周裕祥先生常常一整场戏演完,还要充分表现出角色的特点,实属不易。演完之后站起身,原以为是侏儒,才发现是身材高大的正常人,可见演绎矮子的功力不凡。没有多年辛勤的苦练,坚忍不拔的毅力,不会具备这样精湛的演出技巧,观众的每次掌声都是艺术家们台下多年的汗水泪水铸就。再如许老师演绎的《皮金滚灯》头顶油灯钻板凳,头顶油灯站在板凳上,做各种高难度动作,一条腿贴脸进行单腿蹲,都是非常精湛的技巧。小丑行当的程式性动作“舞褶子”“踢褶子”只是将丑角的技艺简叙一二,且不说川剧中其他如变脸、喷火等遐迩闻名的绝技。

五、继承传统,多途径将川剧发扬光大

川剧的传承,需要继承传统,例如川剧中口传心授的方式,虽然现在很多大班讲堂,川剧进课堂,但是真正把衣钵传承下去,还是靠口传、心授、身教,川剧的很多技巧,无论是语言、动作、身法,不是大班集体教学或者看教材能学会的,需要老师手把手,口口相传,这里面汇聚了祖祖辈辈师承的技巧经验、心得体会,以及不同师承、派别的特点,不是普通课堂教育所能传授的。另外学生们在得到老师的传授之后,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还需要随时向老师请教、请老师修正。而课堂的形式必然限制了这种师生如父子的互动。因此,戏剧几百年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就戏剧来说是科学的、恰如其分的。幸好,川剧的发展赶上了习主席的文化复兴号召,文化部最近出台了政策鼓励老艺术家们带私人学生。一位艺术家带两个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艺术传承给学生,学生们学到的不仅是技艺、技巧,还有老师们的师德、学习思想方法。

在将川剧发扬光大的方法上,讲究多途径,现在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多媒体途径进行,不再停留在过去听唱片,看戏这种单一的方式上。尤其是年轻人,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剧院听戏,那么可以在网络上看视频,登录中国川剧网了解川剧信息,在微信公众号里了解、欣赏川剧,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而许老师也致力于将川剧传播、发扬光大,他愿意给大家多做各种形式的讲座,让人们多了解川剧,喜欢川剧艺术。同时许老师还在录制川剧视频免费上传网络。

川剧中语言是一个主要问题,既是体现川剧魅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川剧不易流传到其他地域的原因之一。戏剧界有“千斤念白四两唱”的说法,而川剧中的念白全部是用地道四川方言。而没有在四川生活过的人,很多语言不明白,语音听不懂,因此在把川剧录成视频上传网络,或是录成光碟、DVD等形式,如果有字幕的帮助,就会大大缓解这个问题,帮助观众深入了解川剧、了解四川文化。

虽然在2006年川剧就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呼吁人们的重视,然而川剧的弘扬发展非一日之功,与艺术家和演员们的点滴努力、辛苦工作分不开。因此在川剧的传承和发扬上应该更多一些思路,通过这次讲座已经让不少人对川剧有了初步了解。而川剧丑角因其幽默诙谐的特点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希望川剧丑角艺术家们把讲座搬入高校讲堂,让川剧讲座进高校,不仅是音乐院校,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对我们的文化瑰宝恨相知晚。

作者简介:

吕 婧(1978-),女,汉族,河北人,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音乐学硕士,音乐文献学,音乐学。

猜你喜欢

丑角文化底蕴川剧
丑角的“通知”
川剧版画传四方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京剧中的丑角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丑角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