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2015年《乐记》问题研究综述

2017-02-05段博洋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乐记音乐美学研究

【摘 要】《乐记》是我国第一部成体系的专门阐述音乐的著作。《乐记》中记录的不是音乐的技法与谱例,而是音乐的功用,是因为音乐在我国古代特殊的历史地位,近十年来对于《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涉及成书问题、思想体系、“和”的范畴、音乐的功用等等。

【关键词】《乐记》;研究;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69-02

2006年至2015年十年中,关于《乐记》中的讨论音乐美学思想的,排除不符合的论文,有近45篇。

一、《乐记》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乐记》的成书年代有四种说法:(一)郭沫若认为《乐记》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做,依据是:一是《隋书音乐志》所引沈约《奏达》中“《乐记》取《公孙尼子》”,二是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二)丘琼荪《历代乐制乐律校释序》“公孙尼子原有二人,一为儒家,春秋战国时人;一为杂家,汉武帝时期人,此人的思想与荀况吕不韦诸人接近因而掇拾儒家经典及以上诸家之说而为《乐记》,自属大有可能”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期公孙尼子所做。(三)《乐记批注》附录《关于乐记作者与成书》认为《乐记》成书于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以毛生为代表的一批儒生。(四)认为《乐记》一书是经过汉儒加工润色后的理论著作,成书年代定位汉初。

二、《乐记》篇目的理论逻辑顺序

(一)《乐本》乐的生成与其本质。(二)《乐论》《乐礼》强调礼乐的辩证关系。(三)《乐施》礼乐政治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乐化》从个体角度,音乐对于人心的教化作用。(四)《乐情》作乐的原则;《乐言》不同的乐音对于人的情性的对应关系。(五)《乐象》对人的道德特性进行了描述。(六)《魏文侯》《宾牟贾》《师乙》是问答式的谈话,将前八篇的主张道理应用在了具体的评论之中。整个十一篇已完整地构建了一个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亡佚的十二篇主要是对乐的实践技艺的理论总结,“德成为上,艺成为下”,因此可能未被收录。

三、《乐记》思想体系

(一)《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人的哲学,关注人的生存意义与境界,儒家最终的追求是成人,同时,儒家认为人的情感的抒发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根本存在。

(二)道家对于《乐记》的影响。老子主静,“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反对为追逐欲念,而无限扩张,从而有损人的自然本性。《乐记》对此,批判地接受,“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对于外界的干扰而带来的欲望,要节制与控制,而不是全盘否定。“乐由中出曰静,礼自外作故文”《乐记》论动静还是在强调静态,音乐通过心之动产生,达到与天地同和之后,必然要回归静态。

庄子“物化”说,“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乐记》反对人化物,人的本性静受到外物的影响,就会被物化,从而追逐欲念,从而使本性灭绝,到了人化物时,就会进入大乱之道。所以时时要反躬,回归静的本性,不丧失人的自然之性。

四、《乐记》中“和”的思想

(一)自然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体现了儒家所谓最完美的音乐,是一种超越音乐本身直达天地宇宙的德音。自然之和体现的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和而不同、动态的和。(二)心灵之和:儒家的心灵之和是情感的中庸,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音乐之和来自心灵之和,同时也能促进心灵之和。制乐要受到情与理的制约即伦理道德的制约成为礼乐。(三)社会之和:包括礼乐之和,乐是内心情感的表现,礼是外在的节制,乐被仁义规定,受到礼的节制。礼是为了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区分明确,而乐是为了融合人们的感情。所以说礼乐要互相节制,相辅相成。

五、《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一)音乐的本源。儒家认为人心是平静的,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产生心动,音即是心动产生的,世界万物普遍联系,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音乐的分类。将音乐划分为了三个层次,“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心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而波动产生内在情绪,在外就表现是音,这是生理固有现象,是构成音与乐的基础;“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不同的声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组成有规律的变化,就形成了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各种音相互应和,构成曲调,与乐器舞蹈配合,就形成了乐。

(三)音乐的等级划分。认为君臣民、平民、君子应该加以区分,各在其位,各行其是。

(四)音乐与礼。《乐记》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但单单靠乐是不够的,还需礼的配合,“礼节民心,乐和民性”,“乐者,通伦理者也”先王制乐“非以及口腹耳目之欲”是为了教化人民懂得善恶,使他们走上正道。

六、音乐思想的哲学思考

(一)乐的政治功用。1.《乐言》“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表明乐能够影响人性,不和谐的乐会使人心智烦乱,不利于社会和谐。2.“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表明,声音之道与政通,音乐能够反映社会情况。3.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表明音乐具有教化作用。

(二)乐的伦理功用。1.“礼”“乐”并举,“乐”是人内心发出,能使人平静。“礼”由外在表现出来,使人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2.“礼”“乐”配天地,天地即自然规律,有不可改变性、永恒性、客观性。

(三)乐的修身功用。1.“仁近于乐”“仁”与“乐”有相似的性质,“仁”也包含着和谐的性质,通过乐的修身,使仁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其目的也是协和人与天的关系。2.“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强调通过乐来达到自己的德行兼备。

(四)乐追求的境界。1.乐者所以象德也,乐者德之华也,乐只有拥有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2.乐是仁的体现,仁是礼乐的内在核心。最后,《乐记》一方面用仁对乐进行规定,另一方面用乐来实现仁,这正是儒家思想认为乐之美在于仁的体现。

七、《乐记》思想与柏拉图思想对比

《乐记》重“德”,西方重“法”,两者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文明之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一)音乐的生成。《乐记》音乐的产生由于人心为外物所感而动,长生音乐。而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起源是模仿,模仿的是自然界,对比二者,《乐记》重表现,表达个人感受,柏拉图重再现,再现现实生活。

(二)音乐的形成原则。“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柏拉图认为音乐的产生是音律的数的比例的和谐。

(三)音乐和政治。二者都有共同的理想,重建秩序,《乐记》明礼乐,柏拉图以法制正义来完成,但是自古以来,无人能制约皇权,因此,《乐记》“正义论”是有名无实,柏拉图重建秩序依靠法律,维系了各个阶层的平等。

(四)音乐的功用。《乐记》柏拉图都认为音乐对于个人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柏拉图相信“单纯的高贵,静穆的伟大”反对音乐的翻新,认为音乐一旦确立,就不会改变,因而城邦也能长久。而《乐记》以音作为制乐的基础,制定礼仪秩序,能够移风易俗,教化人心。

八、结语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音乐的文章,因为音乐在我国古代特殊的历史地位,《乐记》中并未深入音乐内部的规律,而是强调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功用,对于《乐记》的研究,始终离不开“礼”,整体来说《乐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以辅助统治者统治为根本目的。

近年来关于《乐记》的研究逐年增多,对于其中范畴,概念,功用等有了很全面的解释,《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出其右者很少,所以对《乐记》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我们已经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作者简介:

段博洋,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乐记音乐美学研究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