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碧村壮族传统文化资源调查与旅游开发研究
2017-02-05刘芙蓉梁福兴
刘芙蓉,梁福兴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一种结合形式,在改革开放迄今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逐步壮大,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1]。但是,大多数民族村寨旅游投资开发者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普遍存在着特色文化不显著、异地文化植入不当等问题,导致文化同质化,不能体现民族地区文化内涵及乡村景观意象。因此,对民族村寨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针对性开发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也逐渐成为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以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马碧村为例,对马碧村壮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1 云南马碧壮族村寨概况
1.1 遗世独立的地理位置
马碧村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距广南县城67 km,距者兔乡政府约21 km,是一个相对闭塞的村庄,需要从丘广公路的珠琳乡三家寨处经过7 km的泥土路,才能到达村子。通往村子的泥土路崎岖不平,一到下雨天通行更加困难,汽车几乎无法驶入村子,但这也使得马碧壮族村的纯正原始风貌和美丽人文景观鲜为人知,并得以较好保存。
1.2 悠久隐秘的社会历史
根据《广南古今》一书记载,广南壮族是先秦两汉时期居住在南盘江沿岸的土著濮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句町濮人的原种民族。而者兔壮族聚落的历史,短的有300多年,长的已有近2000年。宋史籍中记载,壮族“散在山涧间,依树为层巢而居”,早期的壮族散居在河谷地带,树巢为他们的“家”。而后,随着壮族不断繁衍生息,适应环境,民族聚集,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壮族聚落[2]。
马碧村就属于者兔壮族聚落中的一个,全村共136户,700多人,全部为壮族,分为大寨、小寨和新寨三个寨子。马碧河将村子划分为两半,进入村子后,右手边的寨子即为小寨,河对岸为大寨,大寨往里走,后面的小山丘为新寨。大寨和新寨为侬支系,小寨有部分沙支系。
2 马碧村寨壮族传统文化资源调查
2.1 松香弥漫的古朴干栏民居
壮族民居多为干栏式木楼建筑。“干栏”,为壮语,“干”是“上面”“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的意思[3]。
有“千年壮寨”之称的马碧村,傍山而居,依水而建。村内保存了一大片的较为完好的干栏式木楼群,只有极少部分村民修建了现代水泥楼房,但是仍然保留着干栏的形式。同传统的干栏式木楼一样,马碧村的木楼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推磨、喂养畜禽等;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 m左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顶层用于存放粮食、腊肉和其它食物。房屋多留前后两扇门,并修建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乘凉闲谈[4]。
村内房屋整体结构以木质材料为主,为保证稳固,通常还会以石材为地基,或用砖头加固正门前的一整面墙。楼梯有木梯,也有石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中层)使用。村内木楼全部使用松木建造,屋内屋外到处弥漫着迷人的松香味。房屋横向立柱以4~6根为主,纵向立柱则以5根为主;而每栋木楼的横梁均由一根完整的长松木横跨头尾。一般来说,房屋内长约12~13 m,宽约8 m,以横向立柱为4根的房屋为例,4根柱子间的间隔通常为2 m、4 m、2 m或3 m、5 m、3 m。房屋长宽依家庭情况而定,但都依据对称性来建造,以保证房屋整体的美感。
2.2 梯田梯地景观与耕作转变
梯田因修筑在山区、丘陵区坡地上,呈高度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田块,上下连接,像阶梯一般,因此而得名[5]。广南县马碧村处于云贵高源向桂东延伸的斜坡地段,属滇东南岩溶高原的一部分,是一个山地高原的丘陵地区,森林茂密,降雨充沛。作为稻作民族的壮族想方设法在这种复杂的地形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开山为田,使原本生长草木的山地变为种植稻谷的稻田,在年深月久的耕作之下,还形成了高度人化自然痕迹的壮丽的梯田景观。
2.3 世代相传的纺织刺绣工艺
纺织是壮族的传统工艺,在马碧村壮民的家中,还保存着制作壮布的手工织布机,并时常使用。马碧村十分注重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闲暇时间,村里的长辈都会将织布技艺耐心传授给下一代。手工制作成衣一般要经过几个步骤,而织布最耗费精力,布匹织好后,才可进行染布、捶布或踩布,最后才是成衣制作。
马碧村户户都有刺绣高手,主要有泡花绣、平绣、扣绣等绣法。壮族青年妇女的头饰、围腰等都会绣上图案装饰;日常生活用品如被套、枕巾、桌布、窗帘、背带等,也会绣上花鸟小草点缀,体现出壮族的历史文化、图腾崇拜和审美意识。
壮族是一个具有图腾崇拜的民族,壮族一共有十二个图腾崇拜,如鸟、牛、蛙等,分别代表着古代壮族的十二大部落。因此壮族的服饰中经常能发现很多鸟、牛、蛙等艺术图案。马碧壮族侬支系的头饰就是以自织的彩色方格壮锦扎成的牛角壮帕。
2.4 家禽家畜饲养与饮食习惯
壮族是稻作民族,饲养的家禽家畜多是以稻米、稻草等为食的动物,如鸡、鸭、鹅、猪等;同时,稻田的耕作又离不开牛,因此,马碧村内还圈养着一些水牛、黄牛。
壮族有“无米不成席”的说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请客吃饭,都会有稻米食品。马碧壮族村以食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壮族还有“崇糯文化”,在主要节日时通常会食用香棕、粑粑、花糯米饭、油团、年糕等糯制食品。
壮族尤其喜欢饮酒,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自酿糯米酒、米酒、玉米酒和甜酒等。少则几十斤,多的几百斤,讨亲嫁女时更多。除自饮自食外,多用于招待宾客,以酒迎宾,是延续千年的传统。
2.5 人神共娱的节庆信仰习俗
壮族的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如正月春节、二月社节、三月花街节、四月牛王节、五月端阳节、六月花饭节、七月尝新节等。壮族是稻作民族,因此,壮族的大部分节日都是围绕着稻作的生产周期进行的,而且大多跟崇拜信仰有关。如表1所示:
表1 壮族传统节日及祭祀对象
马碧村依然保留着壮族的绝大部分传统节日。2016年8月6日,农历七月初四,笔者进入广南县马碧村进行调查,正好赶上村子里的尝新节。村民们集资购买猪和牛,统一进行宰杀,并均分给各家各户,全村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据了解,马碧村尝新节的时间不是固定的,但一般都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之前,稻穗初黄的初秋时节,壮族村民们收取新鲜的稻米、玉米等家中栽种的各类作物,“初享”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感恩天地神灵的庇佑。
3 马碧壮寨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像马碧村这样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千年古壮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村落的保护是重点,要注重保护村落的环境特色及整体风貌。再在此基础上,根据马碧村壮族传统特色文化,开发七大功能区:旅游接待中心区、水岸休闲娱乐区、干栏民居展示住宿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织绣工艺体验区、酿酒工艺体验区及民俗文化展示区,各自承担相应的功能,相互衬托和协调,并开发一条旅游环线,把七大功能区联系起来。
3.1 村落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马碧村全村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虽然政府和村民们已合力完善村内道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但是,马碧村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通往马碧村的7公里泥土路的硬化铺装;村内厕所很少甚至未见到有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差;村内水电设施未下地,暴露在房屋外面,不仅混乱不美观,也达不到安全标准,有火灾隐患;村内没有分类垃圾桶及垃圾处理设施;木楼底层的畜栏破旧、气味难闻等。
据了解,马碧村多数的地基、石墙都是山上的原生石材,因此可以将石材用于村内道路的铺设,形成别具一格的石板路,打造一道亮丽的风景;暴露在外的电表、电线,需要整体规划,全部下地或用线管保护起来,同时尽量保证线路的美观;按照旅游A级景区标准建造停车场;以旅游厕所标准建造村内公共厕所,同时各家各户建造完善木楼内厕所、浴室,使其达到卫生标准;建造垃圾处理站或垃圾中转站;定期清理畜栏,重塑畜栏,在旅游开发时可弱化其作为畜栏的功能,而改造成民宿内餐厅、酒吧、茶吧等。
此外,旅游接待中心区建筑外观融入干栏建筑特色,在指示标牌开发方面,要充分利用最能反映马碧壮族侬支系服饰特点的“牛角”头饰,使标牌能够从外观上直接反映出民族文化内涵。另外,在标牌上采用汉英壮三种语言,既能体现马碧壮族村寨的特色,又同时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
3.2 各大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构想
3.2.1 水岸休闲娱乐区
通过水体景观开发使马碧河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和乡村景观意象。在尊重河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将马碧河两岸进行适当修葺加固,种植榕树、竹子等花木进行造景,修建景观码头、停船码头,以古朴的竹亭长廊作为前景、中景和远景。马碧河部分河道旁建池筑塘,塘内放鸭养鱼,开展渔猎等水文化活动,使其富有乡村景观意象。白天设置漂流或游客水上乐园项目,夜晚可设置“夜游马碧”等展现壮族水乡文化的灯光夜景项目,作为马碧水岸娱乐区。
3.2.2 干栏民居展示住宿区
吸引创客、艺术家进驻马碧村,同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护中对马碧村干栏木楼民居进行修缮,在保证安全、卫生、舒适的同时,通过艺术家的手将其开发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壮族特色干栏民宿。建议在其它地方建设新村,新村修建完成,村民们可继续居住在老村为游客展示壮家技艺、壮家生活;或让老村居民白天在老村进行旅游接待,晚上在新村居住,从而保留马碧村大片古老木楼群作为壮族传统建筑核心展示区及游客住宿区。
3.2.3 农耕文化展示区
在梯地上种植猕猴桃等果树,营造猕猴桃园等提供游客进行采摘;或者将梯地退还成梯田,引水灌溉,恢复壮丽的梯田景观,并向游客展示、教授梯田稻作培育技术。注重游客的体验感知,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参与进去,展示传承源远流长的壮族稻作文化。
3.2.4 织绣工艺体验区
鼓励服饰汉化的村民重新穿着自己制作的壮族传统服饰,作为一种民族服饰的动态展示;同时,设置纺织刺绣服饰陈列馆及工艺体验区,由当地村民展示壮族传统纺织及刺绣技艺,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吸引旅游者体验、购买壮族传统特色服饰。
3.2.5 酿酒工艺体验区
家家户户的美酒是马碧村的特色,以马碧壮族特色米酒为主打,融入其它种类美酒,设置酿酒工艺体验区,融入马碧壮族“以酒迎宾,以酒送客”的习俗,用美酒吸引游客,用体验留住游客。
3.2.6 民俗文化展示区
修建民俗文化广场作为民俗文化展示区,结合每个月的节庆活动及相关的祭祀活动,展现马碧壮族节庆习俗及祭祀文化;开发表演性的歌舞,提升游客的参与体验。
3.3 旅游开发及管理模式选择
马碧村的旅游开发应该选择政府引导+企业经营+村民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避免过度开发与商业化,更好地保留马碧村的原真性,吸引更多具有“乡愁”情节的旅游者。政府引导+企业经营+村民配合的模式,即政府负责发展规划、制度设计和市场监管,更注重村落的保护及社会效益;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组织客源,经营能力、管理水平优势明显,有利于旅游业态的开发和管理;最后,乡村旅游重在“乡村”二字,而“乡村”的灵魂在于村民及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鼓励村民参与开发经营,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就业,能较有效解决当地就业,更利于长久发展。同时,让村民做自己的主人,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阐释者”,而不是作为纯粹的商人;让乡村真正保留乡村的样子,而不是“空心村”或者“文化空心村”。此外,村民参与开发经营,能让他们更加自愿自觉地配合政府、企业进行规划、开发、经营、管理,能使乡村旅游得以可持续地发展。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而民族村寨发展旅游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力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深人挖掘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充分调动村寨村民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从而推动村寨、经济、旅游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断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保护民族村寨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帮助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促进民族村寨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1] 陶少华,余仙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述评[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3):59-65.
[2] 付保红.云南省广南县者兔乡壮族农村聚落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6):27-31.
[3] 干栏[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_lmIsxz973lsqICAY9CaET9SsfonRfSNROnOrirDWdJThXu 6Jn6RCDXeT9QkOPcVksT1bHSusgYNDCwMAt2X_W3ufg APjLcXIQ-Cm3W9au.
[4] 兰天明.广南壮族干栏建筑民居[EB/OL].文山新闻网:http://wsnews.com.cn/newsview.aspx?id=4156.
[5] 闵庆文,曹智,袁正.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文明模式[J].中国乡镇企业:2013(9):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