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以文山壮族本土文化为例

2017-03-12那丽芳普正芳施应凤朱传莲龙志云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山壮族少数民族

那丽芳,普正芳,施应凤,朱传莲,龙志云

(文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对外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机会不断增多,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对外交流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对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不熟悉、不了解,以及口语或文字翻译困难等。因此,多途径加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播尤为重要。就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关注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有其积极意义。

文山位于边疆地区,属于壮族和苗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壮族文化,包含各种服饰、饮食、节日和歌舞等民族特色文化,但在对外交流中很难解释并翻译这些民族文化,往往出现严重的文化失语现象,最终导致无法正常传承和传播优秀的壮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体现,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本民族子孙后代的精神风貌,孕育着他们的民族精神和向上的民族品格。民族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是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爱国主义、以人为本、民族认同等重要思想价值,都源于对民族文化之传承和发展。[1]因此,积极传承、吸收、丰富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挖掘其精神内涵,构筑人文底蕴,对于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新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文山学院作为文山州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承担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尤其是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鉴于此,笔者以《边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结果为零。可见这一块是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点。而壮族是文山州的土著民族,分布于文山州的7县1市,尤以广南、富宁、砚山、丘北为多,这些地方的壮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富宁县占56%。当地的壮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俗、服饰、音乐和舞蹈,承载着文明的伦理道德、审美理想、思维习惯。

2 大学生对边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了解现状及应对策略

2.1 文山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壮族本土文化的了解现状

就文山壮族文化的英语表达情况对所教学的2012级、2013级英语本科1、2班、2012级英语教育专科1、2班、2014级汉语言文学1、2班和2015级音乐教育1、2班的共431名学生进行口语和笔试测试(其中共有35名壮族学生),发现学生的壮族本土文化严重缺失:89%的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为0,只有8%的壮族学生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略知一二,但都不知用英语如何表达自己的本土文化,只会用汉语或壮语表达。这无疑对文化的传播是一大缺憾。

2.2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边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途径

2.2.1 交叉学科开发壮族文化校本教材

文山地方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本地壮族的习俗和餐饮文化及其丰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实用、是交际,但在现实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老师们只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即“有来”,不注重中国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输出,对中国少数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却很少介绍,即所谓“无往”。 这样只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和思想,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入目的语文化,片面地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一直很少涉及,轻视少数民族文化教学,这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在缺乏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学生学了这样的教材,忽视了母语文化,模糊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利于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汲取以及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交往中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实现。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对外介绍能力”。同时,《大纲》建议在相关专业知识课即与英语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的知识性课程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使学习者在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掌握母语文化的精华。[2]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3]可见,学校尤其是高校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重任。

然而以文山州为例,目前没有一本涉及到当地壮族旅游资源如坝美世外桃源、八宝三腊瀑布的地方英文教材,也没有一本涉及到优秀壮族文化遗产如地母文化、坡芽歌书、神话壮剧《彩虹》的英文教材,可见,反映文山壮族风土人情的教材有待开发并走向世界。所以应鼓励教师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与本地壮族文化开发校本教材,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编入教材。

文山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和民研中心有部分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当地壮族文化的史志、文学、歌剧、服饰、舞蹈、音乐等,已发表部分论文成果,《文山学院学报》专门设有“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栏目,可见地方民族资源尤其是壮族文化资源及其丰富。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不同学科、跨领域之间、地方高校之间没有进行交叉学科交流、合作,没有拓展语言领域开发校本教材。应分组合作,如艺术学院和民研中心的教师负责收集整理原始资料,人文学院负责汉语文本的组织与表达,外国语学院教师负责组织翻译专业、文学专业、课程论专业的教师翻译整理英文文本,从翻译壮族文化词汇出发,到翻译壮族文化典故、文学等,应精选壮族文化知识板块,按照衣、食、住、行等主题或专题组织文本,力求使用最真实、地道的语言,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为他们的语言输出提供素材。这不仅使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和领悟,培养了民族自豪感,陶冶了审美情操,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山州壮学会会长黄昌礼先生主编的《少数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壮族卷》上、下册里就有许多壮族文化典故,是很好的壮族文化学习教材,但急需翻译成英语,让壮族文化走向世界。在文山学院国门大学创建中,基于地缘优势,以地方本土壮族文化的翻译介绍加以带动,可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2.2.2 结合国门大学建设,开设壮族文化相关通识选修课程

近年来,云南省沿边地区正在建设不少国门小学、国门中学、国门大学,随着各方面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国门学校已经成为展现我们国家和边疆地区发展成就的形象窗口,国际交往的沿边性、交互性和窗口性吸引了不少周边国家学生到中国学习。国门大学要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吸引过来,突出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同时,构建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平台。所以,作为边疆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山学院,应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立足于建设东南亚南亚桥头堡建设,树立国门窗口意识,加强地方文化传统传承创新,尤其是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地方性、民族性的特色品牌,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充分发挥国门大学作为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的作用,不断完善丰富国际教育合作、文体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艺术交流等活动,积极引入周边国家高水平大学的文化建设模式,提升学生英语及东南亚语的交际能力,增设有关东南亚国家概况和文山州地方民族特色的的通识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对外交流中能自然地且自豪地用英语把当地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族文化如壮族的竹竿舞、跳春、花糯饭(five-colored glutinous rice)、壮锦(Zhuang Brocade)、壮族的剪纸文化和图腾文化、壮族音乐坡芽歌书、壮剧等传递出去,让世界了解文山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

文山学院教务处每学期都积极鼓励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但据了解,从开设选修课至今,外国语学院没有一位教师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全校范围的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多数是英美文学、中英文化对比之类的通识选修课。文山学院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提出了转型发展: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专业;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修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交流及传承平台建设计划上提出了积极构建文山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平台,充分挖掘文山州特色文化的开发价值与潜力,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种中的越南语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是: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的“2+1+1”模式,培养具有语言能力、交际策略、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语言类应用型人才,学生大一、大二两年在国内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牢目的语语言基础;大三到目的语国家学习更高阶段的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把语言学习与文化、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用中学、学中用,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习得交际策略。①而文山属于边疆地区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山学院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探索少数民族母语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新途径,结合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探索转型发展,部分课程资源建设应体现出学校边疆性、民族性的办学指向,如根据越南语本科和泰语本科专业的专业特色,可在学生大二时开设有关本地壮族文化与翻译的专业选修课。

2.2.3 结合壮族文化,开发英语学习第二课堂

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可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推进壮族文化传承,将壮族文化与学生各种社团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发壮族本土文化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把学生带领到传统文化生活中去,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热爱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如以主题的形式,通过早读、班会、外语角、竞赛、田野调查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用英语在体验中进行壮族文化交流、学习,让学生体验壮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当代价值。在活动中让高年级学生监督低年级学生,学习共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性和创造力,教师做好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模式[4],引导学生把壮族文化进行分类:有形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如壮族的服饰(鸟图腾帽饰-Birds Totem Hats,象鼻形绣花鞋-Elephant Trunk Shaped Embroidered Flowery Shoes, 图腾背带 -Totem Back Carriers);壮族版画-Zhuang Wood Prints, 壮锦-Zhuang Brocade,竹编-Bamboo Basket Weaving;饮食(七彩糯米-Rainbow-Colored Glutinous Rice,绿色糯粑-Green Glutinous Rice Cakes)等有形的物质文化;又如旅游、音乐(坡芽歌书-The Poya Songbook of the Zhuang、壮族儿歌如水母鸡歌-The “Water Hen”Song )、民间舞蹈(如纸马舞-Paper Horse Dance、手 巾 舞-Hand Towel Dance)、 壮 剧(Traditional Dramatic Theatre)、节日(三月花街-The Third Lunar Month Festival,接皇姑-the Reception of the Princess Huanggu)等[5]非物质文化。先向学生介绍项目做什么,让学生分工合作,规划项目工作步骤,准备材料和工具,采集信息,展示作品,学生和教师一块检查成果并开展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特定项目的主题,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展开实践探究,不借用别人的语言,在活动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即活动结束之际产生一系列或一个作品,最终挑战了语言的自然发展,拓展了目的语—英语,既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品的展示可以是对话、模拟导游、图片、录音、舞台剧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注意评价学生使用的英语,学生要反思、对照、修改,该模式遵循语言习得的四个过程:语言的输入→语言的输出→准确表达→熟练表达。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强调了外语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又通过反思使学生了解到语言的区别和文化的差异。

2.2.4 将壮族文化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上有意识渗透壮族文化英语词汇

击破英语交流的障碍,用壮族的文化典故和趣闻弥补英语课堂上学不到的壮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异域文化,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使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无端菲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针对目前不少外语教材只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不注重中国文化输出的现象,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微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6]以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第二版1-2册为例(两册书共20个单元,但没有一个单元涉及到中国文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所构建的立体化教学系统有利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而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督促者。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以“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or oral report”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与壮族文化相关的材料,在上课前10分钟内开展课堂讨论或个人汇报,还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附加说明。尤其要积极鼓励壮族学生提高自身民族文化内涵,如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有意识在任课班级上物色有特长的壮族学生,分别以歌唱组、舞蹈组、书法组、图腾组、剪纸组等小组的形式担任组长,让其用英汉介绍壮族相关文化知识,在这过程中英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导者,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激发学生开口,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最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壮族文化;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制定主题开展写作训练,当然,为了降低写作难度并使学生输出更多的信息,在学生开始写作前教师可以邀请比较了解壮族文化的学生先以口述或配以图片的形式用汉语简单介绍壮族文化,教师可以提供部分相关壮族文化关键词汇的英语翻译;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相关壮族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壮族文化的音、图、文,让学生通过听、看、思,对所见所听的风俗文化进行加工处理并模拟,既激发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兴趣,最终又促使学生编辑出更多的自编自创的语言。在整个本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多重角色:既是评价者,又是激励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终身都需要不断学习的学习者。教师对学生输出的所有信息要进行评价、定位、筛选,及时更正学生错误的表达,对学生无法表达的信息要给予帮助。

3 结语

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师,承担着开发应用地方壮族本土英语教材、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提升地方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使命。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自身的文化身份,尤其是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壮族学生,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吸收。

注释:

① 参见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越南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

[1] 肖剑平.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16-17.

[2] 教育部官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 http://www.moe.gov.cn

[3] 史国强,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33-35.

[4]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4.

[5] 王明富,江子扬.壮族文化遗产及壮语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31-105.

[6] 郑树棠.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2.

猜你喜欢

文山壮族少数民族
诗与象
诗与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alo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