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程管理技术集成与研究

2017-02-04高大伟

创新科技 2017年11期

高大伟

[摘要]“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程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产生于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需求,力图在当前记忆工程建设策略基础上,解决建设主体单一、协同不够和管理技术应用缺乏集成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数字记忆工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技术需求、协同策略、制度与标准体系、记忆实体的数字化迁移、记忆内容的数字化再现、云平台建设以及数字记忆资源开发与共享等研究。

[关键词]记忆工程;管理集成;技术集成

[中图分类号]G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7)11-87-3

1 研究背景

国际商都是河南省和郑州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互联网+”行动方案的施行,国际商都建设将沿着“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路径,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大都市。国际商都建设强调“互联互通、共享共赢”。枢纽建设及其辐射的产业链条是国际商都建设的“硬链条”;以《行动方案》为指导的互联网新兴信息服务和城市绿色生态综合治理,以及以《规划纲要》为指导的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则构成了国际商都建设的“软链条”。根据国际商都建设要求和郑州都市区城市文化现状,推动以集成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业态、构建商都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提升信息服务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新型政务拓展益民服务为功能的记忆工程建设是铸成“软链条”的重要抓手。“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 程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面向国际商都建设中新文化演进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冲突,提出“互联网+”管理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集成的方法体系和实施路径,推进记忆工程建设的同步开展,解决国际商都建设中文化融合共建问题。

2 记忆工程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2.1 现状

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92年发起,其使命是通过最恰当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对世界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促进文化遗产的普及。其后,国内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沈阳、太原、长沙、福州、大连、青岛、柳州、南通、苏州、威海等50余座城市,以及湖南、浙江、山东、江苏、山西等省份,已先后启动记忆 工程。在国外,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也开展了记忆 工程建设 。已启动的记忆工程在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的表现为:

一是记忆工程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增长的成长点,被作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已启动的记忆工程正逐渐发挥出文化反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二是记忆工程强调对新型城镇化和现代都市建设的系统规划,强调对相关公私机构、文化产业链的引导培育.强调协调区域文化、建设、档案、各类行业协会和私营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关系。

三是记忆工程涉及政策、制度、标准等管理工具的集成,也涉及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开发与服务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2.2 问题

根据文献和实地调研,当前记忆工程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目前河南省已建立了较为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录,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博、档案等机构也开展了相关文化建设项目,也有各類企业在从事相关文化产业,郑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也已经展开,但河南省和郑州市尚没有明确的记忆工 程建设战略,管理集成度不高,与“互联网+”国际商都建设的协同度亟待加强。其他地区已启动的记忆工程往往由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承担核心功能,推动记忆工程的机构类型较为单一。

二是已启动的记忆工 程重视记忆 信息资源的单次采集和保存,将记忆 工程等同于围绕记忆 主题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和建设,忽视记忆资源采集和保存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亚文化以及旅游开发、非遗保护、拆迁改造、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文化创意产业示范推广、文化科技创新、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等复杂关系的协调和梳理。

三是已启动的记忆工程重视记忆资源著录信息的全面细致和技术标准建设,但由于工作重心是反映区域面貌的各类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信息资源,对其他渗透于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其他资源涉及较少,表现为对区域记忆本体的理解和建模不够全面,对大数据环境下以智慧城市为支撑的现代都市建设进程中的记忆资源采集和处理不够重视。

四是已启动的记忆工程多采用拍摄、编纂、信息系统建设等技术手段,技术应用不够丰富、集成度不高。由于对区域记忆本体的理解和建模不够全面,使得技术应用较为单一,对涉及空间地理信息、城市运行动态、濒危文化实体数字化抢救、文化内涵挖掘展示等遥感、视频监控、射频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新媒体推广、APP开发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不足,尤其对文化实体的数字化迁移和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再现不够重视。

2.3 趋势

一是建立由当地文化、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类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运行,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类公司和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记忆 工程体系规划,建设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二是综合运用传统收集、记录和保护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和资源建设上,采用征集、拍摄、3D打印、测绘遥感、建立信息编码规则等管理和技术手段,在信息处理和存储上,采用文字和图像识别、图像处理、三维重建、多种数据信息智能关联、数据库建设等技术,在信息开发与服务上则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基于专业词汇或自然语言的高效检索以及新媒体推广、APP开发等技术。

3 记忆工程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的主要内容设计

3.1 数字记忆工 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技术需求研究

数字记忆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记忆 实体各类要素的记录和感知,获得各类信息资源,然后对其进行深度整合后构建起基于本体的虚拟记忆系统。

“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 程为了突出“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和记忆工程的全面支撑能力,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国际商都建设的状态信息。在现有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上,数字记忆工 程核心内容还包括建设记忆工程本体信息模型、数字记忆资源规划与技术标准、历史信息迁移体系建设、数字记 忆云平台建设、数字记忆资源开发与服务等。

根据数字记忆工程的核心内容,其关键技术需求包括:记忆实体的数字化迁移;记忆内容的数字化再现;基于云计算的数字记忆云平台;数字记忆资源开发与共享技术等。

3.2 实施数字记忆工程的协同策略

“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程应与国际商都建设项日协同推进,对国际商都建设在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建设领域的部分项目应协调关系,可考虑按照一体化思想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尤其是应注意对国际商都建设进程中濒危文化实体开展数字化抢救、重建,传承城市记忆,削弱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社会记忆、历史记忆 保护和传承的不利影响;同时开展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再现,挖掘文化内涵和标志,并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开发、共享。

3.3 制定和推行数字记忆资源整合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程要实现多种来源、多种格式数字记忆资源的整合,突破资源分散、多元、异构的障碍,力求体现更为宏观的工程建设占位,实现信息保护与服务的区域性、全局性。

为了突破资源分散、多元、异构的障碍,应首先对记忆工程各相关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建立主体针对性、元数据结构兼容性的资源采集机制。如根据资源的划控使用范围明确信息权限,根据原始信息载体的二维性和三维性确定采集技术手段和技术要求,开展传统拍摄、360度全景拍摄、平板扫描和三维扫描等。

3.4 记忆实体的数字化迁移研究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鉴于城市规划、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需求,应展开对诸如传统民居、古村落、瀕危建筑、工业遗产、珍贵文物、民俗等记忆 实体开展数字化抢救和重建,集成传统收集、记录、保护技术和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完成对记忆 实体的数字化迁移,从而传承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引导相关文化产业链发展,提供数字化迁移技术支撑。

如对要拆除的历史民居,应在传统拍摄或文字描述的基础上,运用遥感测量、三维扫描、航拍等多种手段采集数据,并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全景漫游和三维重建。

3.5 记忆内容的数字化再现研究

对于构成中原文化组成要素、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但存储和展示形式单一,甚至记忆实体业已消失的记忆内容,应集成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展记忆内容的数字化再现,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标志、重现文化现象,以适应“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规律和要求,为当前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创意示范和文化科技创新提供方法路径和技术支撑。

3.6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记忆云平台研究

“数字记忆云平台”是“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程的重要实施载体。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尤其应结合中原云建设或其他领域、行业的私有云建设,如交通信息云,合理设计基础设施、网络平台、系统终端、信息安全等平台模块。

3.7 数字记忆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

综合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针对不同种类的数字记忆资源,提供业务信息服务、数字化展示、文化产品开发、记忆资源共享等集成应用方案,消除现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障碍,将数字记忆云平台、新媒体平台、软件应用、通讯基站和智能终端等有效衔接起来。

譬如将地理信息、档案信息、旅游应用、通讯基站、智能手机有效衔接,建设基于记忆工程的“互联网+档案+旅游”,根据地理信息向游客推送编译过的档案信息或相关短信,或由游客使用增强现实软件对现实图像扫描,成为游客的智慧导游,拓展档案开发与服务,带动相关信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4 记忆工程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互联网+”国际商都记忆工程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的深入研究,将是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协调的国际商都的重要探索;是在高效泛在信息网络系统和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环境下,催生“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重要实践;是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的研究应面向国际商都建设中新文化演进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冲突,更加明确“互联网+”管理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集成的方法体系和实施路径,扎实推进记忆工程建设的协同研究,解决国际商都建设中文化融合共建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佳佳.档案馆在承担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优势及实现[J].云南档案,2014(1):53-54.

[2]赵生辉,朱学芳.“城市记忆工程2.0”理论与实践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14(5):30-38.

[3]丁华东.论社会记忆数字化与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推选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5(4):36-39.

[4]丁华东,崔明.“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J].档案学研究,2010(1):40-45.

[5]周耀林,宁优.“世界记忆工程”背景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推进[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3):36-44.

[6]尹雪梅.“城市记忆工程”与档案事业发展研究综述[J].山西档案,2011(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