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对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2017-02-04张诗蒙
张诗蒙
[摘 要]本文从医养结合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专业知识能力、老年康复能力、心理疏导能力三方面提出了对医养结合机构内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并简要地从提高社会认可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加强在岗培训与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四方面提出了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从业;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51
[中图分类号]C916;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02
1 医养结合的概念、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
医养结合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它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还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的对象相比,主要针对特殊群体: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及绝症期老人。
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相比于普通的养老机构,还增加了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这也是其内容中最重要的服务。
2 我国养老从业人员现状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课题组2015年对我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下文称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 239 312名从业人员中,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占比不到一半,管理人员比重较大,养老护理人员在各类别人员中人数最多,占42.12%;专业技术人员有29 212人,仅占12.21%,甚至少于工勤人员的21.86%,专业技术人员亟需增强。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与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仍有较大的缺口。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22 200万人,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推算,全国最少需要7 400万名养老护理员。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养老从业人员不仅在数量上缺口较大,在学历水平、资格认证、专业服务能力上也与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我国养老从业人员数量少,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量偏少,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整体偏低,从而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3 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3.1 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
医养结合模式服务对象是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四类老年人,但重点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因此,要求养老服务人员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老年人病症突发的处理能力,还应具备根据需护理人员的日常习惯、病症、身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做每天的护理日程的能力。
目前,我国养老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专业知识、护理能力等较其他国家来说还是相对较低的。以工作人员学历水平为例,调查报告指出,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数仅占有效数据的0.23%;本科生占有效数据的6.95%;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有效数据的70%以上。因此,可以向日本学习,如在学历水平方面:日本老年专科护士需要在获得学士学位后,经过两年脱产课程的学习,通过考试合格后,由日本护理协会对其进行资格认证,而我国目前老年护理学专业方向的培养的只有本科一个层次。因此,医养结合机构每年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老年护理的培训,包括老年常见疾病专科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及常见急症的急救方法等,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服务相结合,不仅可以让从业人员的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还可有效地转变从业人员的“脏累”观念,避免人才的流失。
3.2 对从业人员在老年康复能力上的要求
张岚在《辽宁养老事业的现状及其从业人员的培养策略》提到,辽宁养老机构中大部分老年人比较喜欢参加时间较长、频度较大的体育活动。一般选择的锻炼形式以散步、健身走、慢跑为主,运动强度为微微出汗或不达到身体疲劳为主。但这些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达不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调节心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作用,影响老年人的科学健身。
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相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基本健康的老年人除了日常生活的基本诊疗服务外,护理服务相对是比较少的。所以对这类老年人应加入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生病恢复期的复原活动等,提高并保持其健康的身体素质。
由此可见,缺乏专业的养老人员会影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制约养老事业健康的发展。所以在医养结合机构内管理人员应增加机构内体育设施的数量和专业人员的数量,为老年人锻炼身体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机会。
3.3 对从业人员服务对象心理疏导的要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后,还需要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基本的需要外,还有精神和关爱上的需要。现阶段我国老人在诊疗、康复和生活上的需求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以往提供的简单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照料服务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心理、精神慰藉,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医养结合机构内的老年人相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与亲属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虽然机构内老年人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但这种交流却远不及和子女的交流,这容易让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和遗忘感,对家的归属感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就需要从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可见,医养结合机构内的养老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我国从业人员往往忽视了心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及时发现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从业人员应学习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预防未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且,从业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其面对自身消极情绪、护理对象突发状况、护理对象急躁等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妥善处理。
4 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的途径
4.1 政府提高政策支持,加大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关于印发辽宁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3-2015年)的通知》中提到,增加社会养老服务工程,健全完善面向所有老人的养老服务体系。制定从业人员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加强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做到服务队伍专业化。
在政策中不难看出我国对于养老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而且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老年服务的了解受到局限,使养老服务遭到误解,导致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低。因此,政府可通过改变养老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薪酬与养老产业政策的优惠等方面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4.2 加强高校专业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学历水平
服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老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可在各类院校建立起高级护理人员的教育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养老的专业水平。
同时,对于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在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业老年护理的护士;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快速地发展我国的老年护理学科。
4.3 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实践能力
对在医养结合结构工作的养老从业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如专家讲座、护理专业高校教师知识培训、养老机构优秀工作人员经验分享等。对在机构工作的从业人员来说,工作熟练度较高,在培训过程中比较清楚自身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可提高其培训的效率。对高校从事护理教育的教师来说,应提供出国交流、国内学术会议等机会,提高其专业学科知识。这种边培训、边工作的方式能及时发现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容易产生的错误,便于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其素质的提高。
4.4 完善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质量,日本政府于1963年制订了《老人福利法》,并提出“介护”一词。要求“介护福祉士”资格人员必须进行基础科目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国家资格认定的考试。全国各类型民办养老机构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兴行业之一,护理员、康复师等工作人员的职业准入已成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考取资格证时,不应局限于传统单一的笔试形式,还可加入模拟护理场景等实操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2]岳海玉,翟清华,刘倩.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9).
[3]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课题组.我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239312名从业人员的数据分析[J].中国民政,2015(17).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5]张功震.城市二级医院转型医养融合服务体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