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2017-02-01孟琳琳
●孟琳琳
全科护理
护士分层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孟琳琳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方法:以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2016年1月—6月900例病人为观察组,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前2015年7月—12月900例病例为对照组,对两阶段护理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基础护理合格率为89.22%,观察组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8.55%,(X2=68.64,P<0.05)。结论:分层管理有助于对护理质量的提升。
护理质量;分层管理;效果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在医疗服务中,护理质量的提升可有效实现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且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其优劣还会对医院的整体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我院6个病区在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管理模式,收到满意效果。现对其应用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自2016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分层管理模式,以2016年1月-2016年6月6个病区每个病区随机抽样150人,共计900例病例为观察组,另以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前2015年7月-2015年12月6个病区每个病区随机抽样150人,共计900例为对照组。实施前后纳入危重患者人数、床护比以及床位使用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构建护理分层管理框架: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以及医院的具体情况,对在岗护理人员个人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进行调查,以此为基准将护士划分为五个层级,分别为专科护士、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与助理护士,然后根据不同层级护士的情况,对其职责进行明确,同时合理界定考核内容。
(2)优化人员配置:结合研究所选取的6个病区工作量以及护士的情况,合理制定排班制度,并对护士的数量做出相应调整,研究所选取的试点病房在实施分层管理前,床位与护士的比例为1:0.36,并采取三班制,白日班保持4-5名护士在岗,有主班护士、治疗班护士、主管护士与护理班护士,而夜间班以前后半夜的人员安排为主,分别保持1-2名护士在岗;在实施分层之后,在排班时,主要结合患者的基本需求和数量,分别设定3-4名主管护士,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其下设置2-3名助理护士;夜班则保持2名护理人员在岗。
(3)分层培训:根据护士分层结果与对各层级护士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并分阶段、分批次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帮助她们了解分层管理的主要目的及操作方法,以及其所在层级和职责。
(4)实施多层次责任包干制:在各级护士中选取低年资护士、责任护士以及责任组织组建起“三层级小组”,在试点病区组建起2-3个小组,从组长到组员均有各自负责的范围和责任。其中助理护士主要负责基础护理与辅助工作;初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轻症的患者;高级责任护士则主要负责相对较为重症的患者;责任组长与专科护士则主要不参与值夜班,但日常主要负责技术难度较大且重症的患者,主要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合理的护理支持和治疗。各组组长除需要负责日常工作外,还需对本组的护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对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和护士工作的指导。
1.3 观察指标
根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1]中相关要求,对实施分层管理前后的护理合格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分析处理,并以率(%)表示,x2检验,若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前前对照组6个病区900例患者,803例基础护理合格,合格率为89.22%;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900例观察组,877例基础护理合格,合格率为98.55%。两组合格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4,P<0.05)。
3 讨论
分层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其主要对护士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再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逐级实施管理,从而达到对护理质量的提升[2]。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病区中基础护理合格率从实施前的89.22%提升到了98.55%。这充分表明分层管理实施有效性。这主要是由于分层管理中,更加强调结合护士的个人能力和经验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保证不同等级的患者均能够得到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讲究责任范围和职责明确,以责任包干制度来提高护士的责任心,从而更好的保证各个环节的有效落实,故即可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笔者认为:分层管理中如何引入护士业务素质教育,这是护士分层管理的根基,值得今后工作中实践,才能进一步全方位提高护士分层管理的质量。
(作者单位:贵州省荔波县中医院)
[1]占继红,谭娇娣.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6(31):91-93.
[2]姚孟琳.护士分层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28):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