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2-01商城县农业局胡敬东江庆红陶丛旺彭帮佳胡名凤
商城县农业局 胡敬东 江庆红 陶丛旺 彭帮佳 胡名凤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商城县农业局 胡敬东 江庆红 陶丛旺 彭帮佳 胡名凤
近年来,围绕农业部提出的“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商城县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加强稳产增产、抗灾减灾和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基本情况
按照“调优、调绿、调新、调大”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商城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一)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产量保持稳定
水稻是商城县优势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全年种植面积3.33万hm2,总产量维持在3亿kg以上。为调优调顺水稻的种植结构,我们在实施“籼改粳”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轻简高产种植技术,连续开展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2014年试种2.67hm2,2015年试种200hm2,2016年试种面积扩大到566.67hm2,2017年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600hm2。再生季产量也由每667m2产量150kg增加到每667m2产量350kg,再生稻双季产量接近吨粮田水平。大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种植再生稻实现了增产增效。以再生稻每667m2产量250kg计算,若全县再生稻面积发展到2万hm2,仅此一项,全县可增产粮食0.75亿kg。
(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为提高种植效益,商城县依托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脱毒红薯等。目前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35万hm2,开采面积1.2万hm2,全年干茶总产量380万kg,综合产值达4.6亿元;油茶面积发展到1.4万hm2,挂果面积有0.87万hm2,每年的茶油产量在160万kg,产值超过1亿元;各类中药材面积发展到333.33hm2,种植效益不断提升;脱毒红薯发展到300hm2,每667m2均增收2000元。特色种植业发展为商城县实施精准脱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健康发育
截至2017年8月,全县已组建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388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156家(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39家,县级示范社41家),种粮大户942家,家庭农场26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认证新型职业农民259人。建立各类产业农业生产示范基地30处,积极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培训种植业实用人才335人。
(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商城县自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以来,在省、市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坚持走合理开发的道路,科学编制规划。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因地制宜开展田网、渠网、路网建设,以田型调整为重点,渠系建设为补充,完善田间生产道路建设,建成“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建设目标。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面积1.434万hm2。
(五)品牌建设不断加强
根据区域内的资源和发展基础,商城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商城县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和“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高山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和扶持特色农业产业,特色农产品规模效应明显,优质稻米、茶叶、油茶、紫云英、食用菌、商桔梗、商天麻、商茯苓、天香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均有长足的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认证有机食品5种,绿色食品3种,无公害农产品5种,商茯苓、商天麻、商桔梗、商油茶、天香菜等10种农产品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条件建设滞后,种植业成本高、效益差
由于商城县地处大别山区,部分乡镇基础设施条件差,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薄弱,晒场、烘干设备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一些地方耕地存在直接撂荒和隐形撂荒现象,“老人农业”难以为继。由于种植业用工成本高、效益低,种植业逐步抛弃了传统的精耕细作的习惯,被动选择了“化学农业”作为替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谁来种田?”“怎样种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种植业生产经营主体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
受主观或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种植业生产还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总体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自产自销的经营状态。目前,商城县种植业中以水稻、小麦、茶、中药材、林果为主,虽初具规模,但种植效益不高,一些企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存在困难,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产业引领作用不够强,自主发展和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知识水平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导致种植业产业发展缓慢。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截至目前,商城县已有10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但是至今没有在市场上打出一个响亮的品牌,产品知名度不高。同时种植业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单位小,产业化程度低,在规模实力、经营素质、资本运作以及对风险承担等方面处于劣势。分类、分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工作简单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没有完全发挥出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优势。同时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不完善,特色产业优势没有突显,销售渠道单一,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缓慢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度不高。有些产业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加工企业消化,只能出售原材料,形不成产业链,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内部环节之间断档。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中介服务组织薄弱,不能有效吞吐当地的产品资源,对种植业带动不强,产销矛盾比较突出。农产品的价值链、功能链开发不够,尤其和商城的旅游业结合度不够,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商品优势。
三、建议
(一)坚持以“稳”为主,确保粮食安全
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强力推动中低产田改造。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责任制,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强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晒场、烘干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稳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继续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通过优化品种、集成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挥区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强化信息引导,搞好指导服务,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紧紧依靠科技支撑,调整优化中药材、茶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以品种调新、质量调高、结构调优、产业调强、链条调长为重点,寻求中药材、茶、稻渔产业新的发展,全面提升中药材、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巩固目前中药材、茶产业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优势领域延伸,加大林下瓜果生产的技术推广力度。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按照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原则,建设休闲农业示范观光带。在现有生产及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品布局,确立主导产品,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解决好农业产业示范园、再生稻生产示范基地等区域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为重点产业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三)实施品牌战略,稳定种植效益
建立种植业全产业链的研究、交流平台。从县级层面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商城县结对子,设立种植业研究、试验、示范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创新,打造出具有县域特色的品牌农业。按照现代市场对农特产品“优质、营养、安全、特色”的需求,加快推进优良品种的升级换代。充分发挥商城县10个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的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商城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特别要在精品包装上下功夫,使商城县农产品能够贴标上市,并做好品牌的广告宣传,扶持农产品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快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融合
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培育一批会学习、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种植业提质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引入大型涉农企业(集团)与商城县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出台企业帮扶发展产业的优惠政策,因地制宜,整建制推动种植业发展。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培育主导产业,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坚持生态保护,促进持续发展
以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因地制宜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劳力投入和农药、化肥以及水资源的投入,紧紧抓住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这个“牛鼻子”,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求,使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态环境更友好,使农业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竞争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