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论钢琴作品的内涵
——以《夕阳箫鼓》为例
2017-01-30苏微
苏 微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从美学视角论钢琴作品的内涵
——以《夕阳箫鼓》为例
苏 微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钢琴是西方乐器,对于我国的演奏者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在钢琴方面表现出中国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而中国古曲改编的钢琴曲在中国音乐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是非常必要的。
黎英海先生有一部成功的作品,这首钢琴曲中特有的民族特色,运用了中国民族元素,用钢琴独有的富有感染力的音色和宽广音域,以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来模仿扬琴、古筝、箫、竹笛等民族乐器音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中国水墨画。
钢琴;美学;夕阳箫鼓
序言
《夕阳箫鼓》[1]属于我国十大名曲之一,其舒缓动听的旋律、唯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感,扣人心弦。而改编后的《夕阳箫鼓》,是我国著名的钢琴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以原曲为基础,加以现代钢琴创作手法而形成的。
本课题就分析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美学特征以及钢琴演奏二度创作中的审美呈现,希望在对钢琴演奏和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
一、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作品分析
(一)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老一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在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在他创作的众多优秀的钢琴曲目中,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是我们今天演奏钢琴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曲目。
黎英海先生在钢琴创作上有非常新颖的思路,这些作品不仅用高超的的创作能力展现了我国钢琴作曲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还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钢琴作品风格。
(二)创作理念
黎英海先生融合了不同版本的《夕阳箫鼓》琵琶曲谱,参考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创作手法,进行和声织体、旋律的编排,创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
(三)《夕阳箫鼓》的美学分析
《夕阳箫鼓》整曲就像一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引人入胜。乐曲通过精彩的表现手段,不时地变换节奏和旋律,扣人心弦,形象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那令人着迷的景色,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第一乐段以散板的形式出现,乐曲第一句是钢琴模仿鼓声的音效,轮指等手法就像琵琶弹挑的音响效果,节奏比较自由。右手的轮指由渐强渐快再回到渐弱,最后消失在主音上。而后的装饰音及下行琶音模仿了古筝刮奏的音效,音乐采用自然呼吸式的音响形象地刻化了“萧”“鼓”的音色。第二小节琵琶装饰音型的出现,仿佛行云流水般。第三到五小节就像音乐在潺潺流水中引出夕阳下暮色朦胧、江水拍岸的情景,这是用钢琴的语言模仿萧、鼓的音色。
第二乐段则由中庸的行板写成,主题部分“临水斜阳”。乐段旋律主音分别是“宫、羽、商”音,从引子部分发展。创作手法上采用了“鱼咬尾”[3]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
第三到第十乐段是《夕阳箫鼓》的变奏部分,前三段变奏形象地刻画出一幅美丽的江南图画。
第一变奏采用中板。即兴的变奏加上整体向上方平移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语言,通过不断地加花以及丰富伴奏织体,描绘出了山间优美的月夜景象。此变奏称为“月上东山”, 是主题旋律的衍变。
第二变奏“风回曲水”,在速度上比第一变奏稍快。节奏上更自由、随性,在第49-51小节出现的独特笙的声音,是由钢琴上的三度、四度和声模仿而成;在56和57这两小节,黎英海先生巧妙地利用长颤音这个装饰音将音乐过渡到了第三变奏。而左手琶音音型的连续使用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古萧的奏法,优美的旋律完美地实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美”的统一。
第三变奏“花影层台”,乐段刚开始的颤音就好像是不同颜色的花朵争相映入眼帘。左手重复的八度琶音,与右手配合的天衣无缝,好似葱葱花木婆娑起舞。核心旋律在使用了“起、平、落”的结构手法后,紧接着转入上方五度宫音系统,加以装饰的紧凑的节奏旋律就好似激流勇进的流水,在听众心中挥之不去。
第四变奏则是“水深云际”,速度上采用慢板。整体旋律音和主旋律大部分相同,也是整首作品中唯一一段具有对比性的乐段。这一乐段的低音区的曲调,产生的泛音好似悠远而肃穆的钟声,荡气回肠;之后的双手齐奏模仿了古曲中萧和琵琶的二重奏,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
第五变奏“渔歌唱晚”, 此变奏速度上采用小快板。旋律主要在高音区发展,并再次运用了“鱼咬尾”手法,节奏型不变的基础上进行音高的模进,特别是旋律在高音区以32分音符快速的行进,好似渔歌四起,特别符合这一变奏的主题;而每一乐句又模拟了“木鱼”的敲击声,以跳音形式的安排在每一乐句的尾部,使音乐呈现出“应答”的效果;在乐句结尾处还不忘利用分解琶音,给人在听觉上造成以波浪般的翻滚流动的感觉,更是增加了欢乐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人们丰收归舟后的欢乐之情,在主题的基础上更加具有歌唱性、戏剧性。
第六变奏“回澜拍岸”,稍慢的小快板。第二乐句主要突出高声部的旋律线条,这一乐句表现了惊涛拍岸终于要回归平静,清晰而短促的旋律与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平静的乐句完美衔接到下一乐段。
第七变奏“挠鸣远獭”,这一变奏模仿了船夫在摇橹时,船桨与水面发生碰撞所发出的声响,而钢琴美妙的颤音就好似人们在月光下欢快地跳舞,速度由慢渐快、力度则由弱渐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声声交融的欢乐场景。
第八变奏“欸乃归舟”, 展现出了作品主题的另一种形式,在这首钢琴曲中属于最重要的一段。左手的旋律声部和右手的分解琶音织体伴奏,双手配合得天衣无缝,而后右手多连音的使用则让旋律更加富有歌唱性和完整性。这一变奏分为三部分,旋律上是模进逐段增高八度,在速度上由慢板发展到中板,再渐快到急板,推动旋律的高潮,曲调有力而紧凑地进行着;力度上是整体是由中强到强再到弱,在第四部分上回到强。这一变奏表现了主人公心情洋溢的顶点。而后乐曲速度渐慢,力度上渐弱,在平静中引出尾声。
第十一乐段为尾声“临江晚盼”,慢板。左手低音区的旋律模仿了箫的音色,宁静而致远,声音愈行愈远,游人也乘舟远去。此时,万物沉寂在寂静中,使人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耐人寻味地结束。
《夕阳箫鼓》运用了中国民族调式,即五声调式,在曲式结构上也很好地将西方音乐的结构方式与中国传统音乐曲式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段落分布自由,调性布局根据内容和情绪发展,零而不乱,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整体一气呵成,体现了中国民族美学“和”的核心思想。
全曲动而若静,忽远忽近,借景抒情,情融于景,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和谐关系,这部作品带给人们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学特征
作品展现出民族音乐与艺术文化中的意韵和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怀。《夕阳箫鼓》描绘的场面仿佛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一幅美妙的图画,带给欣赏者无限的独特风味和回味久远的意境,完美地展示出了音乐美的特征,别出心裁、意犹未尽。
(一)“山水文化”的意境
《夕阳箫鼓》是寄情于山水来抒发情怀,“山水文化”是中国古典传统的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而此作品就是借鉴了这种创作手法,追求的也是“山水文化”的韵律空灵之美,情景交融,犹如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在静谧恬静的春夜,有微风,有花香,有皓月,有渔舟唱晚。
《夕阳箫鼓》这首作品描绘了春江月夜扰人心弦的美景,这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曲子一步步的推进,进入高潮,仿佛展现给人们的就是一幅幅让人欲罢不能的“山水画”,这部作品中时代气息与传统经典相结合,不仅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更是对我国古代优秀审美文化的一种高度肯定。
(二)旋律线性的韵律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音乐的情感表达占据主体地位,而形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比较不受重视,线条性的创作手法使得其使用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现情感,相比较来说西方则是更重视纵向的发展,和声织体占据主要的位置,也就是他们更加偏向于理性思维来表达情感。在中国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肢体,旋律是音乐的精神食粮,中国传统的创作理念是“线条性”的旋律特点,单旋律即能表现出所有的思想,黎英海先生抓住了这一点,从始至终都将中国元素渗透到作品中。
《夕阳箫鼓》的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地位提升到了世界的高度,展示了音乐内涵的美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相连性。其中采用的中国民族风的五声调式音阶使得旋律优美,速度舒缓,颤音的表现手法加深了“中国韵味”,而琶音运用得更是淋漓尽致,一派诗情画意,装饰性的旋律线带给人们空灵与超然的意境美。“诗、画、乐”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展示给人们气韵生动的经典音乐形象,传达了《夕阳箫鼓》中国传统的美学性。
(三)“天人合一”的精神
《夕阳箫鼓》这首成功的钢琴曲,虽然在表现形式不同于民族乐器,但结合了原曲《浔阳月夜》和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这两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特征,完美地诠释了这部作品中蕴含的“夕阳无语,箫鼓有情”的音乐意境。
通过人对自然的深层次的体验和相对来说抽象的音乐旋律的运用,钢琴曲《夕阳箫鼓》将这两点有取有舍地结合在一起,用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富有特色的创作手法,丰富了音乐中的语汇,因而强化了人们的审美感官,“天人合一”的境界完美呈现。
三、结语
黎英海先生用巧妙的创作手法,将中国民间最传统、最朴实的乐器创作技法和西方的和声作曲技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西方古典和声、中国传统音乐、现代先进的技法三种完美结合,呈现出了音乐美学别样的风格。
整部作品饱含了浓郁的中国风味和独特民族音乐特色,作品中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继承了中国的审美风格。“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符合中国人的对审美的心理和情趣。《夕阳箫鼓》改编曲是在一度作品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完善的,因此钢琴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应该身临其境,从根源入手,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呈现作品完美的一面。
[1]陈泓宇.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龙艳芳.试论“气”、“韵”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彰显[D].陕西师范大学,2010.
[4]李京红.夕阳箫鼓的演奏心得[J].钢琴艺术,1997(05).
[5]唐平.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有声韵[J].人民音乐,2007(05).
[6]苏澜深.探中华之乐求民族之风——黎英海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9(01).
[7]吴琼.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风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8]王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文化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J647.41
A
苏微(1994—),女,汉,安徽省宿州市人,硕士在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键盘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