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乐教文化特征研究

2017-01-30史书园

北方音乐 2017年22期
关键词:乐教礼乐文化

史书园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300)

西周乐教文化特征研究

史书园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300)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时期,上承远古夏商时期的图腾祭祀文化,下启礼乐文化的先河,而乐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西周乐教有关史料与文献的梳理,对其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分析。

西周乐教;文化特征;影响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时期,给中国文化精神留下了厚重的礼仪烙印,礼乐制度及其相关的礼乐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题集中在西周乐教的文化特征对后世的影响上,拟从西周乐教的产生及概况出发进行分析。

一、西周乐教的形成背景

周天子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西周。在灭商的过程中,消灭了99国,降服652国。[1]周天子一人无力掌管国家的一切,加之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于是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等政治制度与举措,即“封邦建国”的方式来巩固这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周天子把除自己直接管辖之外的一切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王所有,每个诸侯王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内享有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独立性,但必须担负交纳朝贡及无条件调遣的责任。一言以蔽之 ,各诸侯国对周天子负责,帮助其治理国家,也即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这种分封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前提,以宗亲、血缘关系为纽带。这样由“亲亲”关系组织起来的王朝国家,需要一套规范来约束其行为,于是“礼”(礼仪规范)成为周统治者的首选。西周统治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将“礼”作为刻板、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乐”的教化与渗透来实现对“礼”的行为规范之要求,即“礼修于外,乐主其内”。于是由周公“制礼作乐”,形成周王朝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礼乐教育(简称“乐教”)。

二、西周乐教的概况

(一)西周乐教的制度

西周乐教不是今天学科意义上分科设置的音乐教育,而是侧重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通才式教育模式,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的历史特征。

在西周乐教中,礼与乐隶属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之范畴。西周乐教已经拥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体制分为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与乡学(国学之外的地方学校),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根据修业者的年龄)。由于史料所限,目前所见到的文献将介绍和探究的重点放在国学方面。在国学中,学习者的入学年龄与时间、修业年限都有严格的规定。周天子在宫中所设学习场所有所谓“五学”,其中后世所称的“四学”都与礼乐教习有关。有专职人员掌管礼乐教育,最高礼官是“大司乐”,往下依次是乐师、大师、小师、瞽矇、磬师、笙师等。

(二)西周乐教的内容

《周礼·春官》对大司乐的职责与权限的规定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夏》《大濩》《大武》。”[2]由此可见,西周乐教的主要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其中乐舞之教,除了六乐之外,还有由乐师掌教的小舞,不仅如此,春官中掌管乐事的乐官凡二十职,都有各自的职责和规定的教学内容。乐师们所教礼乐应用在“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中,不同的礼仪或祭祀等活动场合所用音乐都有严格的规定,决不允许替换。

除此之外,还囊括了制磬、制鼓、铸钟等音乐工艺方面的知识传授。对周天子与诸侯宴享的音乐,规定其乐队编制与排列、乐人数目、音乐调式调性。由此可以看出,西周乐教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学习领域,同时又可以从其行乐方式及天子和诸侯享乐的特权限制中,看到戒备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音乐教育、表演中显露的政治教化痕迹。

(三)乐教代表人物——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谥文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母弟,故又称周叔旦。制礼作乐,倡导乐教是周公对西周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亲历武王伐纣的战争,目睹了商朝内部倒戈的惨状,这使他意识到了人力的巨大,因此他的乐教思想的核心在于“敬天保民”,以佐王和邦国。制礼作乐的目的在于以别尊卑,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上下各异,以成其法,礼与乐相和,恩与威并施。

西周乐舞《大武》系周公所作,并在其主持下成为西周乐教的必修科目。《大武》是歌颂武王伐纣的一部史诗性乐舞,受到过孔子很高的赞誉。在这部作品中,周公的礼乐思想核心得以体现,即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这并不是其全部,注重乐舞艺术和审美情感的陶冶是他的乐教思想的另一方面,正所谓“乐主同,礼辨异”。周公无疑是开启乐教先河的鼻祖,其思想是后世儒家思想之源。

三、西周乐教的文化特征——以礼为本,以乐求和

西周乐教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精髓“天人合一”的思想光芒,是在图腾乐舞和祭祀礼仪文化的基础上接陈启新,它将远古文明中的尊父敬天和宗亲制度延续发展,并把乐作为一种礼仪行为规范的载体,形成西周音乐文化的特色,其本质为“以礼为本,以乐求和”。

(一)源起祭祀,接陈启新

西周礼乐文化源起上古图腾崇拜中祈神、娱神以及祭山川的乐舞活动,即远古先民对神灵、对山川万物的崇拜以及对延续自身生命的挚爱。追根溯源,回归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天人合一(人是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同时,人具有一种宇宙的潜能来实现自己在自然中的价值并使自己成为完人。[3]),也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西周乐教就是以这样的人生哲学为依托,从图腾崇拜那朴素的宗教行为中保留了“乐”,历练出“礼”,使制礼作乐成为西周建国之初的重要政治举措,以致它深刻影响着西周及其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被约定为“礼乐文化”,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坚实基础。

(二)敬德崇父,恩威并施

敬天是远古宗教的基本特征,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命无常,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能为力,使远古先民萌生了以图腾歌舞和祭祀表达对天、对神的敬畏。但其行为的根本在于对人自身生命的热爱与眷顾,因此在远古文化体现的是对于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在他们眼中这是延续生命的武器,尽管人自身有生老病死,而它却以生育的方式传承自己不朽的梦想。这一理念在西周礼乐文化中被繁衍发展为敬德崇父的思想。“德”在这里是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它要求将人通过行为的约束成为“君子”或者“贤人”。对于行为的规范,则是通过繁缛的礼仪文化来制约,《周礼·春官宗伯》部分主要是对礼官和乐官不同官职掌管不同礼事与乐事的详细规定,其等级的森严性足以看到西周王朝的威严。然而,西周统治者从殷商的灭亡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保民”思想在乐教中体现出来,用礼教化、佐王与邦国的同时,不忘用乐达到心灵的安逸,因此可以发现“敬德崇父,恩威并施”是盘踞在西周乐教文化中的又一特征。

(三)宗亲等级,尊卑有序

宗族制是以父系血缘为特色的群体,它是理解西周礼乐文化的主要政治背景之一,与等级分封制度相联系,体现出尊尊、亲亲、贤贤的基本精神,“尊尊”强调的是父家长制政治等级关系,“亲亲”蕴涵的是宗亲血缘伦理关系,“贤贤”则维护一种人格特征和官方用人标准。“亲亲”与“贤贤”是以“尊尊”为前提,并为之服务的,即以周天子为至尊、呈金字塔形排列的人伦等级制度,更确切地说西周礼乐文化是以区别等级,明确上下、尊卑、长幼、亲疏、贵贱关系,而建立全社会伦理关系,为巩固奴隶制国家专政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它在强调亲和力的同时,更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使整个社会有序、和谐地运转。西周统治者惊人的聪明在于,他将对于礼节的约定和礼仪的规范潜藏于乐的渗透性教化之中,这就使西周代表西周文化最高准则的“礼”与“乐”在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内殊途同归,将高低、贵贱、亲疏、主辅、长幼等级伦理关系统摄于尊卑的有序排列之中,将西周王朝推向奴隶社会的辉煌时代。

(四)顺应自然,以和为美

毋庸置疑,西周乐教的目的是想通过“礼”来区分等级名分,教国人具备忠诚、恭敬、孝顺、友爱等礼仪礼节,以维护其统治。即如《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言:“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4]以“乐”教化,“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5]由此可见,西周乐教凸显的是礼之顺,乐之和,试图建立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当然,这里“和”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不是同一个概念,它追求的是“中和”“淡和”,即钢柔得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和”在西周礼乐文化中排斥自我、本我,而强调集体、群体,要求个体顺应社会、顺应群体、顺从自然、顺从天地万物,在压抑个性、温顺贤达中求得共生共处。

四、乐教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礼乐文化在历史辗转与轮回中,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其“保民”思想在后世被儒家学派发展传承,形成孔子“德制与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等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社会变革中儒家思想随时代的需要履遭变更与删减,但各代学者在承袭先秦旧制的同时参以己见,形成治国之思想蓝本,堪称为历代官方的正统思想,由西周礼乐中衍生的雅乐则为历代王朝视作典雅音乐,致使“西周政典成为光耀千古的至治之极”[6]。其厚重的积淀为中华文明留下珍贵的一笔,中国传统文化由此而称之为礼乐文化,其精神植根在华夏民族行为规范和认知观念的深层。

总之,西周礼乐制度,用“乐”给“礼”披上了一件温和的外衣,用教化的方式使政治行政制度渗入到人们的思想深层,在不自觉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实施过程中,“乐”一直遵循“礼”的规范、约束,这成就了礼乐文化的高峰,但也使“乐”成为了“礼”的附庸,违背了“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春秋末期,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崩溃的情况下,形成“礼崩乐坏”。因此引起诸多思想家的更多思考,而迎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1]周迎春.说西周的“宗法制度”[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02):1.

[2]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许燕.天人合一,音由心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03):96.

[4]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彭林.丁茶山与《周礼》[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4(01):78.

J120.9

A

史书园,女,汉族,音乐教育硕士学位,河南周口沈丘县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乐教礼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年味里的“虎文化”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谁远谁近?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