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分析
2017-01-30张晶
张 晶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分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舞蹈艺术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分析
张 晶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分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国内各个地区追求艺术之风开始涌现出来,特别是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艺术特长时,把舞蹈课程作为首要选择。新形势下,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成为被高度重视的教育阶段,学生通过对舞蹈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又锻炼了身心全面发展。而舞蹈艺术职业教育院校是培养学生舞蹈艺术的重要基地,学校要想培养出高水准、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研发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教学体制的创新出发,对舞蹈艺术职业教育创新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
职业教育;舞蹈艺术;创新模式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发展。很多人热爱并学习舞蹈艺术是源自于舞蹈自身独特的魅力,而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学习舞蹈艺术的平台之一,在某些程度上讲,它的教育方法的本质与舞蹈的本质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因此,职业教育院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舞蹈人才,并扩大其就业及创业范围,是舞蹈艺术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关键在于如何把传统的舞动艺术进行创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给出一些创新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
一、职业教育中对舞蹈艺术教学理念的创新
职业文化教育,包含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两大方面,是在新时期下积极继承和发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是对我国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职业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与理解,另一方面更是强调知识的的内涵与提升,同时也是一种将知识提升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的素质教育。在对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智力情商。首先,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注重舞蹈艺术教学理念的创新,特别是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并把其有效地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要努力构建实用型教师队伍,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动和影响学生专业等方面素质,为学生学习提供专业的师资保障;最后,加强舞蹈艺术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1],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激起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二、职业教育中对舞蹈艺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要注重方法的创新,不能一味的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目前很多院校都在融合项目导向的舞蹈教学方法。而所谓的项目导向教学法是指在各个课程的堂课教学中,以项目为主题,并把相关的知识技能与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结合,注重实际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模式,在舞蹈课程教学中,项目为主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套系。项目导向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培养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可以自主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整个过程中,要把项目的确定、完成以及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断优良中差等作为主要环节,教师转化为配角角色,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乐趣。
三、职业教育中对舞蹈艺术教学实践的创新
舞蹈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市场适应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并在需要的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而传统教学的“学院派”不能与时俱进[2],常与社会脱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需要匹配不相当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舞蹈教育教学中需要适当突出岗位职业特性,注重技术技巧的实际操作与应用,采用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真正岗位上的知识与技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院团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让学生懂得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在舞台上表演中实现的,而且与台下观众互动的重要性。通过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快速提升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底与艺术表现感,提前感受社会角色的方方面面,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四、职业教育中对舞蹈艺术教学体制的创新
舞蹈艺术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学体制的创新,要把教学与实践、产品与市场、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有效相结合,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突出职业岗位特质[3],强调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以职业为基础,加之实践学习,致力培养优秀的、实用型、创新性的舞蹈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舞蹈艺术的培养需要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教学体制的全面创新,新形势下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与突破,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提供全面的保障与依据,更为舞蹈艺术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陈瑜.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产业化创新模式研究——以大型山水实景舞蹈《印象》系列为例[D].北京大学,2012,67(5):19-32.
[2]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J].艺术百家,2010,26(3):15-27.
[3] 刘辉.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及原则探析[J].价值工程,2013, (21):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