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审美到实践:鲍曼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
——2017音乐教育哲学读书会综述

2017-01-30

黄河之声 2017年1期
关键词:鲍曼读书会哲学

张 媚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从审美到实践:鲍曼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
——2017音乐教育哲学读书会综述

张 媚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17年1月8日至10日,2017音乐教育哲学读书会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湖畔楼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包括中国音乐学院、西南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省文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7所学校和单位的4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读书会。读书会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谢嘉幸教授主持。

本次读书会集中对以下三个方面集中探讨:通过黄琼瑶翻译的韦恩·鲍曼(Wayne D. Bowman)的《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哲学的相关概念、分歧点、教育视角以及翻译问题等方面,研究音乐教育哲学的语境基础、目的、意义,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基于《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的心得体会;通过牛津出版社书籍的翻译工作的心得体会;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博士、研究生通过读书对个人论文的启发。发言后其他参加学者也发表了对此次读书会的感受、心得,也使得专家和学者通过交流后增进了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解,对于专业文献的翻译工作得以更加完善。

此次以鲍曼的《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而展开的读书会同时也是第一次(之前有三次由马达教授发起的哲学研讨会)有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读书会。谢嘉幸教授通过对自身读书的体会,总结了我们为什么开展哲学读书会,同时希望通过这次读书会使业内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一、韦恩·鲍曼(Wayne D. Bowman)的《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

韦恩·鲍曼博士(Dr. Wayne D. Bowman,加拿大布兰顿音乐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他是活跃在当今国际音乐节及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1]

此次读书会主体围绕韦恩·鲍曼(Wayne D. Bowman)的《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理论而展开。西南大学李方元教授指出自1991年“实践主义”哲学话语进入到音乐教育领域,到目前已有一定地位。此次读书会上各专家、学者根据《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选择《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的缘由

《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收录了20篇鲍曼对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的相关观点,较为集中的反映了鲍曼音乐教育的哲学立场。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黄琼瑶教授作为此书的翻译工作者,从自身来讲,她2005年底从加拿大回国,受邀写过《从审美主义音乐教育思想向实践比较音乐教育思想的演变》《在实践和比较中发展的音乐教育学》两篇短文,并参加或关注了鲍曼博士在中国的四个讲座(南师大、华中师大、上海院、中央院),而后进入到音乐教育哲学问题逐渐深入。同时提出读此书应从“序二”了解鲍曼博士及其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思想以及四个讲座的记录开始。

李方元教授从客观的角度谈到鲍曼是当今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是基于历史、哲学、理论和实践多方位深入探讨了其深层次问题;此书鲍曼是以事实为前提,以实践来做理论考察;此书以“音乐”和“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的角度深入;此书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此书非常“哲学”——根本、基础、开阔、逻辑,对我们的写作非常有益。因此学习写作利于我们了解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和鲍曼的相关思想和观念;同时我国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在起步阶段,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

(二)《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

黄琼瑶教授认为鲍曼的《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什么样的哲学是音乐教育专业所期盼的,并且明确指出答案就是Philosophical Inquiry(哲学质询),同时指出,哲学质询是一种实践。具体观点:不能对实践问题进行阐述或解析的哲学质询很快就会退化为漫无边际的抽象和没有区别的分析;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项。哲学问题和哲学方法是与具体环境相适应的事项;哲学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行动具有更多的智慧,使得意图与结果更加协调一致;哲学质询是一个连续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历程至少与终点一样重要。同时提出了哲学质询的具体过程,实施哲学质询的原因以及哲学质询时应关注的事项。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于洋、彭玮婷、赵俊芬、陈航航分别从《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不同的章节切入,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以及学习经历,提出了读书中的体会、见解以及哲学思考。

(三)鲍曼音乐教育实践思想的缘起

鲍曼博士在初涉音乐教育领域时,最早接受的是音乐教育审美哲学思想,在其对“审美主义”研究形成了新的理念,即是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思想。

李方元教授认为鲍曼在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最早接受的是审美哲学,然后后来为什么会改变,李方元教授认为鲍曼不是从现有观念出发,而是考虑了音乐教育审美哲学的历史根源、哲学基础、感性前提,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审美”和“多元”,与社会性、与伦理性等问题,也就是从基本问题出发——探讨什么是“音乐”?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音乐教育”?一层一层推理。鲍曼提出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实践活动,如果“音乐”不被看作一个“物”,那么“声音”、“乐谱”就都不是“音乐”的存在。然而,审美哲学的音乐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声音”和“乐谱”这类“物质”之上的,我们今天的音乐分析就是以“乐谱”为依据的分析。它被认为是音乐的“本体”。另外,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是实践活动,它们以“道德”为纽带,“审美主义”扭曲了音乐的含义,剥夺了音乐道德意义上的要求。鲍曼他从哲学角度重新对其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清理,因此他自己作出了选择——音乐教育实践主义思想。李方元教授认为这也是鲍曼“背离”审美主义哲学的缘由。

David Herbert教授通过分析鲍曼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和贡献,从鲍曼对哲学、元哲学的分析,从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反还原主义、社会政治层面等方面对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理论的分析解答了为什么鲍曼选择了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

(四)音乐教育哲学内涵

黄琼瑶教授从哲学含义上的分野问题指出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学、教育学和哲学的交叉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这个表象上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但在不同文化体系里的音乐、教育、哲学三个方面的认知习惯均有不同。而认知的不同导致我国音乐教育认为哲学是抽象的,很少涉及到具象问题,是“哲学家的哲学”,音乐教育应更多关注方法论问题,实践问题又不被认为是哲学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杨阳副教授提出哲学是阐明人们信念的基础和行为的意义,不应用来强化未检验的信念和习惯,而应促进传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革新。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杨燕宜副教授在主要对“音乐”的以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并提出音乐教育应当“教育”什么,也就是音乐教育哲学应研究的主要议题。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业茂教授以音乐教育哲学的多维视角的切入鲍曼音乐教育哲学的“教育”视角。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包含伦理学、宗教、艺术哲学、美学、社会学以及现代及后现代哲学,并对国内相关研究作了简要梳理,解读出鲍曼音乐教育哲学的“教育”视角是以伦理学、实践论以及新实用主义哲学作为支柱,核心在于伦理关怀,并从主体观、知识观、实践观分析了鲍曼音乐教育哲学的“教育”视角。

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教授认为讨论音乐教育哲学之前有必要首先讨论哲学和教育哲学,他从中西方的“哲学”起源讲起,引出音乐教育哲学反应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从音乐教育的哲学、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做了详细分析。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崔学荣教授从自身亲身的教学实践,将有关音乐教育本质论、目的论、过程论、规律的哲学观点逐一分析,提出要以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为基础;要以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体验哲学和身体哲学为载体;要以美育论哲学和功能的音乐哲学为指导,真正体现音乐教育观的兼容性特征,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这兼容性音乐教育哲学观指导音乐教育实践。这样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可以实现兼容并蓄、协调统一的“音乐教育”。

(五)鲍曼的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

李方元教授首先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为起源清晰了理清了“实践主义哲学”的思路,并深入分析鲍曼的实践主义思想,鲍曼提出“音乐教育需要哲学”,同时打破“审美原理=音乐的价值=教育的信誉”矛盾、混乱的公式,提出音乐教育缺乏哲学的质询和思考;音乐教育研究缺乏哲学的参与;音乐课程学习没有批判;音乐教育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改变和发展。而实践哲学可以提供“审美哲学”之外的哲学思考,同时还可以在音乐教育中正确地引导音乐的本质和价值。

鲍曼的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指出,当今音乐的教育常关注音乐训练、关注发展演奏某种音乐作品的技巧,但那不是音乐教育;把非表演者培养成为更加具有“审美”品味的音乐欣赏者,这也不是教育。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和“教育”的简单相加,它一方面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一方面不完全具备音乐性。鲍曼认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将音乐与教育统一的关键性即在于“道德”。他提出教育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尤其与人们的性格、特性、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转变有关,同样音乐教育也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二者的价值、目的和评价都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同时,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实践活动,就不可能预设,没有现成可依凭的东西,实践中的伦理道德才是其取向。

山西师范大学丁旭东副教授从鲍曼的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作为伦理道德一项事业角度,具体分为三点解读了鲍曼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即其基于对文化启蒙运动思想的批判,形成以理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作为伦理道德的一项事业,分析了鲍曼在对伦理和音乐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教育进行道德伦理教育这两个问题的论证,并提出应如何回到我国当下语境思考问题,可以扩展音乐教育的意义的议题。

谢嘉幸教授由鲍曼的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以及教育3.0目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深入音乐作为教育学科生存的意义,提出其伦理性不仅是简单的道德,而是社会参与的观念,伦理是社会参与很重要的指标,它不是简单的培养抽象的“道德”,而是培养参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并提出“为人生而音乐”,音乐教育是没有彼岸的桥梁。

(六)启示

黄琼瑶教授指出,同时也是鲍曼博士反复强调的,哲学在音乐教育中被边缘化是我们对哲学认识不够深;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和使命,不应让他人来决定,哲学更加造福音乐教育事业和人类发展。

在这一点上,杨阳副教授,吴骏同样如此想,也因此开展了对于外国关于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相关书籍的翻译工作,将音乐教育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张业茂教授从鲍曼音乐教育哲学的“教育”视角,认为可以从音乐教育研究逻辑起点、音乐教育学知识建构、音乐教学实践的视角考虑音乐教育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冯兰芳副教授以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为思考,提出我们最应思考的是“培养什么人”以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能为学生带来什么的问题。

(七)翻译事项

黄琼瑶教授作为《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主要翻译工作者,她认为应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些英文会比中文翻译更为准确,但由于出版社要求而统一全部翻译,指出这样则会为学者造成很多困惑,使学者对音乐教育实践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入了解造成很多不便。

(八)存在的局限性

David教授谈提出了鲍曼实践主义哲学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实践主义者的可持续性;专业音乐教育的实际运用会获得什么指导;或是鲍曼自身的社会背景作用甚微,而如何弥补哲学和实证研究之间的巨大鸿沟等局限性。

谢嘉幸教授认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特定的文化实践的产物,并受到其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一点是和鲍曼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观点是一致的;但不应简单的说审美哲学对或错,而是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局限,这样才能有客观的判断。

二、牛津出版社书籍翻译

(一)《音乐教育哲学牛津手册》

《音乐教育哲学牛津手册》是2012年牛津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关于音乐的一系列丛书之一,包括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蒋聪老师担任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同时按章节简要介绍了本书,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本书有两位主编——加拿大的Bowman教授和阿根廷的Frega教授,共有来自加拿大、美国、阿根廷、台湾等地的26位作者写的26章。他们涉及了国内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国际上普遍面临的音乐教育问题。内容包括音乐信念、音乐教育哲学等,领域包含基础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等,并同时传达了一个主要思想——在音乐教育中,应实施或采取深刻思考之后、更加负责任的行动,才能达到哲学意义上的包容性。

杨阳老师主要介绍《音乐教育哲学牛津手册》第26章谈到的成书缘由以及音乐教育哲学的定位问题,由此引出此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议题:哲学过程包括什么,有效的音乐教育实践音教哲学的目的和本质渐趋多元、去中心化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谈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意义。并谈到了在翻译工作中,应找到其内在含义翻译,注意其概念界定,以便学者深入研究,并以theoria(理论)、praxis(实践)、poiesis(创制)三类活动的误解问题举例。

(二)《牛津音乐教育手册·第二卷》

《牛津音乐教育手册·第二卷》主编为Gary E. McPherson教授和Graham F. Welch教授,该书是对音乐教育关键议题的前沿思考,由七章62篇文章组成。

吴骏老师先介绍了此书是对24个国家156位作者的翻译工作,这本书上卷是刘沛老师翻译,第二卷翻译后约共计40万字,全书七章分别是特殊能力,特殊需求;社区中的音乐;终身学习语境中的成人学习;作为实践的音乐创造性;借助科技的音乐教学;媒体、音乐和教育;批判性反思和未来的行动,翻译此书吴骏老师希望可以勇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体系,将音乐教育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并提出了几个在我国语境中的未尽问题希望大家有所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李洁琼硕士担任Emotion in 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一文的翻译工作,着重介绍了此节内容,以及翻译工作过程中的疑问及学习上的体会。

中国音乐学院郑依萌硕士介绍了《牛津音乐教育手册·第二卷》其中的11篇文章的内容和翻译情况,以及翻译中常见的典型性问题,提出在文献翻译中需要结合相关领域以及文中的语境。

三、音乐教育系学生的读书启发

任咪咪博士通过对鲍曼《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的学习,着重思考“音乐”“教育”“研究”和“理论”究竟意味着什么为思考,从“吟诵的”的角度,以《吟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音乐性问题研究》为题,简要梳理了吟诵教育文献、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并汇报了目前阶段性完成工作。

鲍曼提出,在实用主义的核心中,我们要先搞清楚内容才能继续深入,因此王莉博士以《评剧艺术的早期传承》为题,汇报了目前对评剧传统教育模式和内容的研究的梳理工作,以及对于当下传统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

袁野硕士根据鲍曼的“声音、社会性和音乐:审美观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对音乐体验的探讨问题,以《音乐的动态可视手段在新媒体下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为题,以现下大环境下已有的以及自己制作的可视动态音乐系统为例,研究可视动态音乐系统在当下是否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感受,有哪些可以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中。

刘一浔硕士着重理解了鲍曼的“认识音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学习分析视野下的音乐教育——音乐学习得私人订制》为题,研究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工作,以及目前对一些高校的具体研究工作,以研究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音乐教育模式。

左升鹭硕士受鲍曼“音乐教育中审美学说和多元文化学说的问题”这一篇章启发,认为审美取向是具有特定文化规定性的,以《中国当代音乐观念多元化及其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影响》为题,研究多元音乐哲学观以及中国当代多元化音乐观念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提出是保持“多元”还是发展“新一元”的议题。

四、写在音乐教育哲学读书会之后

在读书会最后,谢嘉幸教授以《我们为什么要读哲学书》为题开始此次读书会的发言。他指出我们除了在我们自己的学科世界以外,还处在一个大时代,变革的大时代,而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想要有“话语权”,就肯定和哲学有关。

谢教授教授谈及他个人亦是从读书会开始的有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并在读书会前指出以下四点:

(一)读书要带着问题

谢嘉幸教授认为一切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没有问题,书亦是读不下去。他曾经写过一本著作《反熵·生命意识·创造》就是对里夫金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产生疑问,并受到赵红洲教授“中国哲学有八斗,南季北谢占六斗,拾洋人牙惠的占两斗”的美誉。

(二)哲学观念的活灵魂在于应用

谢嘉幸教授在1997就曾关于音乐教育哲学方向翻译了David Elliot的两篇文章《对音乐教育哲学传统的反思》《新音乐教育哲学的起步》,并刊登于《中国音乐》,并将David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其博士论文《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使其研究有了鲜明的特色。同时他运用古人之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习”就是做。

(三)需要有比较研究的意识

谢嘉幸教授所指的比较研究的意识即是不盲从,因为每一种思想都是在特定的音乐实践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比较后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才可能解决它。

(四)客观的“味道”与主体的意识

谢嘉幸教授受“中国音乐学术论坛”上的启发,认为每一种学问都不是孤独存在,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节点,任何观点或是思想,都应了解其来龙去脉;此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个人的主体意识,也就是实践的意识也很重要,应了解个体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形成什么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本次读书会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为议题,与会人员是计划的五倍之多,会议最后谢嘉幸教授总结:就学科建设、学科研究而言,读书本就是最重要的内容和首要的前提;我们处在大变革时代下,读书的意义就更为重要。并提出音乐教育读书会应成为音乐教育的传统。

[1] 黄琼瑶等译.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17.

猜你喜欢

鲍曼读书会哲学
鲍曼不动杆菌双组份调控系统研究进展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菱的哲学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2014-2017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ICU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鲍曼关于“世界音乐”作为跨文化策略的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喜庆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