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倾城之恋》探析

2017-01-30周润达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范柳原倾城之恋白流苏

周润达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张爱玲《倾城之恋》探析

周润达*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张爱玲最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创作于1943年,至今已历经70余载,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部短篇小说仍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但凡优秀的小说作品总是因为对世事的明智的洞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而彪炳青史。《倾城之恋》因为对男女主人公的婚姻、命运等波澜壮阔的描述而把这部小说的魔力推向了极致,也正是在描述这样的情节故事的过程中,这部小说所散发的人情味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才达到了极致。

《倾城之恋》;主人公;命运;人性

一、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

(一)白流苏的命运写照

其实,在张爱玲这部小说中,白流苏一直是个关键性的人物。纵观整个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爱玲特别地善于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她总是善于把每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如何兴旺发达起来到兴旺发达到顶点再到这个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整个过程描述的淋漓尽致。但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张爱玲的小说透视着对封建女性的无限哀怨。我们知道,但凡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总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本人的真实情感,这种真实情感包括作者的个人的人生经历、感情经历以及作者对他人的命运的深刻关怀,也只有建立在作者的深刻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更多的人情味,也才能在读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这也正是为什么张爱玲的作品总是那么扣人心弦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这与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有绝对的密切的关系的,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家庭,她的祖母就是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从出生时起就受到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张爱玲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女子对男子的经济依附关系,这种经济依附关系是女子仅仅是男子的一个附庸,也就是说,女子根本没有任何的经济地位或者独立的地位,女子不得不对男子百依百顺。白流苏就是这众多封建女子当中的一个真实写照,白流苏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是众多的乃至不计其数的封建女子的命运的真实缩影,尽管白流苏有着比一般女人更姣好的面貌,也更比一般的女人更富有才情,但这丝毫没有改变白流苏要最终在这封建体制之下成为男人的附庸的命运,面对强大的社会体制与社会惯性的驱使,纵然富有才华且拥有良好外在条件的白流苏也是束手无力的。作为一个一般女性的封建代表,白流苏的命运是悲剧的。

(二)范柳原的情感算盘

世间有多少个范柳原也就有多少个白流苏。这是在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倾城之恋》中,可以说根本没有任何爱情可言,应该说爱情是建立在男女双方彼此相爱、彼此互相爱慕、彼此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在一个平等的爱情基础上,应该是男女双方都是在一种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他们彼此对待双方相敬如宾,没有丝毫的人格贬损,更没有丝毫的看不起双方的意蕴。这样的爱情才是一种常态的爱情,也是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也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爱情观上的爱情才是健康的爱情。然而,《倾城之恋》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这个正确爱情观下的人们的丝毫张力。范柳原的形象拿到今天来说就是“钻石王老五”级别的角色,但他比“钻石王老五”更有情调,他是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人,他深谙世事,懂得如何俘获女人的芳心。在封建体制之下,他更知道女人总不会真心实意地爱上他,即便女人对他表达了爱意,也不是真心冲着对他好而去的,而是为了让范柳原能够养活她。范柳原的这种观察或者这种算盘在他与白流苏的交往中就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了,范柳原清楚地知道白流苏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即便容貌姣好的白流苏向他表达了爱慕之心,范柳原的反应也是相当的麻木,他并没有因为一个容貌绝伦的女子的表白而欣喜若狂。相反,作为一代浪子的范柳原深深的知道,他不能娶白流苏为妻,一旦范柳原娶了白流苏,那就意味着他再也不能不管这个女人。其实,范柳原的这种心理也是可以从封建环境中观察到的,即便在封建时代,只要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结了婚,明媒正娶之后,这个男子就多了对这个女子的更多的负责的义务。这个男人从此就要对这个女人的终生负责,起码不能让这个女人饿肚子,这就是范柳原的逻辑。这就是为什么在刚开始的时候,范柳原宁愿或者更加喜欢让白流苏做他的情妇的原因,因为白流苏做情妇就完全没有了范柳原的照顾义务,他可以随时甩掉这个女人。

(三)白流苏兄嫂的同类相残

在这里,有必要谈到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白流苏的兄嫂。可以这样说,白流苏的兄嫂一样是和白流苏一样的封建体制及封建环境之下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这个女人也是一样依附在男人的经济地位之上,也是离开了男人就没有饭吃的女人,也是随时就可能被男人辱骂、羞辱、抛弃的女人。但在封建制度下,这个女人却失去了作为女人对女人最起码的同情心,也就是说白流苏的兄嫂对白流苏根本没有丝毫的感情可言。其实,这里恰恰揭露了封建礼制下人们总会缺乏人性,总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亲情的巨大的人性丑恶。在白流苏经历了第一次失败的婚姻,而不得不回到娘家栖身,白流苏的家嫂就极力把白流苏带来的财产挥霍完毕。在白流苏从夫家带来的财产几乎用尽的时候,白流苏的兄嫂更是没有了半点的同情之心,而是下达了逐客令,用近乎残忍甚至灭绝人性的方式对白流苏冷嘲热讽,不断地对白流苏施加各方面的精神压力,最终逼得白流苏要下决心再找一个依靠。这实际上就成全了范柳原,也让这种女子对男子的封建经济的依附关系更加强烈。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封建背景下,即便相同命运的女人也总是对与自己命运相似的人产生不了感情,其实产生不了感情,这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还要雪上加霜,不能让那个命运悲苦的人翻身,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样的行为或者这样的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倒加剧了女子对男子的经济依附关系,这种经济依附关系随着女人们之间的互相贬低乃至互相摧残而更加稳固。这就是这个封建社会带给人们的深刻思考,这样的封建社会让弱者更弱,让强者更强,让社会的不公平一步一步地更加拉大,在这种拉大的过程中,人们之间不再有任何感情可言,逐渐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感情与本性,剩下的只是赤裸裸地弱肉强食。

二、喜剧与悲剧之争

(一)一般意义上的喜剧与悲剧之区分

传统上,我们都认为,一部小说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部小说最后的结局是不是向着一个普通善良的人的主观愿望去发展了。所谓普通善良的人的主观愿望在文学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但这个概念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向善之心。那就是说,一部小说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一定要看它的结局是不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只要它的结局最后都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并且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的共鸣,这部小说就是喜剧。比如说,在小说的最后,坏人得到了惩处或者得到了相应的报应,也就是说坏人最后没有好日子过了,而好人在最后总能化险为夷或者逢凶化吉,获得了快乐与幸福,那么这部文学作品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反之,如果一部小说在最后的叙述中,坏人的目的得逞了,坏人把好人害死了,或者好人最后没有好报,反而遭了殃。那么,这样的小说就可以称之为悲剧。比如说,余华的《活着》堪称是一部悲剧,因为最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都几乎死完了,而死去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心地善良的人。第二、是不是促进了整体的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悲、喜剧的划分办法与传统意义上的划分办法截然不同,这种划分办法摒弃了传统的人们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也就是说,这种划分办法,不考虑人们的主观感情色彩,因为人们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过于感性,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价值观、个人的喜好完全是不可捉摸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以这样的方式做出来的悲、喜剧的判断往往是不够准确的,也就是说,这种悲、喜剧的划分办法侧重或者主要就是根据理性的判断标准来说明情况。这种划分办法的依据是这部小说在当时的历史境况下,是对历史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还是阻碍的作用(当然这个“当时的历史境况下”指的是小说中的历史境况,而非现实中的历史境况),那么,延伸出来的意义就是说,只要这部小说促进了小说中的历史进步,这部小说就是喜剧。假如这部小说阻碍了历史的进步,那么这部小说就是以悲剧而结尾。

(二)传统喜剧观点展示

当然,在这里我们要着重谈谈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以上的叙述只是为现在的判断做出准备。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出版后不久,就已经被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抢购一空,大家争相阅读,在阅读之后,人们之间经常交流彼此的看法,尤其是这部小说,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已经在文学界广为流传。传统观点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个喜剧,也就是说,这部小说最终有了喜剧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第一、这部小说最终使白流苏与范柳原结婚了。尽管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经历了那么多的分分合合甚至恩恩怨怨,范柳原甚至一度希望白流苏做他的一个情人,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范柳原不是一个对白流苏有真情实感的人,也就是说,范柳原在刚开始,并不是爱白流苏,他知道白流苏不嫁给他根本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甚至说,白流苏根本没有办法养活自己。白流苏在刚刚开始也并不爱这个男人,她是怀着戒心的,尽管白流苏去香港找过范柳原,但这些都是因为封建经济的生产关系下,白流苏不得不为的事情,因为在这样的社会,女人不可能出去做工,更不可能有养活自己的手段,男人在外面挣钱养家是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与现实样态。女人一旦离开男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离开了生活甚至生存的依靠,所以,白流苏刚开始是对范柳原存着相当大的戒心的,她总是担心范柳原对他就是玩玩而已,这样自己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尽管,二人都是在这样彼此算计的过程中,但最终他们两个确确实实在一起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个喜剧。第二、那个社会太多像白流苏的女人因不能养活自己而无法生存。我们知道白流苏在第一段感情或者婚姻结束之后,已经是一个年近30岁的女人了,这样的女人在传统封建观点看来就是一个被男人抛弃的女人,是一个没有男人依靠的女人了。况且这样的女人又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从这两个层面来看,白流苏既是一个被夫家抛弃的女人,而因为这些,娘家人又不太可能接受这样的嫁出去的闺女,因为这样的女人来到了娘家也只会白吃饭,创造不了任何经济价值,所以那时候太多像白流苏一样的离异女人进进不得、退退不得,最后郁郁而终。而白流苏最后竟然找到了人生的依靠,这个弱小的女子竟然能够在这封建社会当中生存了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喜剧。

(三)传统悲剧观点展示

无独有偶,在文学作品的讨论中,往往有相反的观点来展示,这是促进学术进步的当然状态,也是学术争鸣的当然表现。既然有观点认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一个喜剧,那么就有观点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这就是一个悲剧。持悲剧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第一、这部小说最后二位主人公的结合是被迫的。尽管白流苏最后嫁给了范柳原,但这是在二人各自的“算计”当中促成的,白流苏不惜跑到香港找范柳原,并不是因为她真的深爱着这个男人,而是她利用这个男人就可以得到一个永久的饭票。所以白流苏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体制之下的牺牲品,如果不是封建经济关系的制约,白流苏可能就自谋出路了,甚至自己做生意或者经商去了,但现实却不得不让她做一个“淑女”,所以白流苏是无辜的,她所做出的一切都是在那时候的封建剥削或者封建压迫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行为,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所以白流苏实际上就是这个封建时代的牺牲品,也是这个封建时代的广大妇女的悲苦命运的缩影或者结晶品。而反观范柳原,这是一个多情浪子,家里有钱,闲不住,这也是白流苏要嫁给他的主要原因,因为跟着这个男人起码不至于饿死街头。范柳原一次次地打击白流苏其实流露出来的就是封建的男权主义的直白表现。而范柳原最终会娶了白流苏也主要是因为产生了感情,但这并不能推翻这是个悲剧的立场。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喜剧而是彻彻底底的悲剧。第二、白流苏的兄嫂的非难。白流苏之所以在离婚后不能在娘家待着,其实她的兄嫂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她的兄嫂已经使出浑身力气把白流苏从夫家带来的财产挥霍殆尽,正是这个兄嫂的冷酷无情,让白流苏无家可归,没有任何可资生活的物品,使白流苏迫不得已尽快再找一个夫家。这里就是流露出来的,在封建经济的压迫下人们普遍没有了善恶观、普遍没有了同情心,甚至对于自己同类的人也是先下手为快,揭示了封建经济压迫下的人们的生活现状,毫无人情味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1]孟令怡.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3).

[2]李玲.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主题再释[J].职大学报,2016(2).

周润达(1995-),女,蒙族,辽宁北票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I

A

猜你喜欢

范柳原倾城之恋白流苏
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为例
倾城之恋
——张爱玲认为的真正的爱情
你若懂得,我便不再孤独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
我和你一直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