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017-01-30李晓晖
李晓晖 张 勇
1.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2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李晓晖1张 勇2
1.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20
文化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文化遍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渗透着文化的光辉,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在世界舞台中的精神力量,只有文化自信,方可体现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自信。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自信
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渡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之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还可以使我国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体系建设更加健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非只具有文化含义,而更多的包含了精神方面的内涵,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精神方面价值观的培养
根据历史经验得知,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而言,其核心部分的价值观应和该民族以及该国家的历史文化方面相互契合、和该民族以及该国家的历史使命相互结合、和该民族以及该国家的时代问题相互适应。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优秀的文化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成为养育我国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对精神世界孜孜不怠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标志,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基因以及重要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我国文化基因方面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及人民在修身、治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慢慢沉淀出的区别于其他各国人民的独具特色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也历经了无数个思想变迁,从先秦子学发展到两汉经学、再从两汉经学发展到魏晋玄学、再从魏晋玄学发展到隋唐佛学、再从隋唐佛学发展到儒释道合流、再从儒释道合流发展到宋明理学、再从宋明理学发展到明清实学、再从明清实学发展到近代心学等,历经了许多学术思想的变迁。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已经生根发芽,对我国人民有关思维方式方面以及行为方式方面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大力推广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需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之中,从中汲取其思想精华,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积极推动我国社会的改革创新,为传统文化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讲述仁爱、重视民本、坚守诚信、坚持正义、崇尚和合、追求大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之中。
二、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相关体系的相互融合
儒家“五常”通常包括仁的方面、义的方面、礼的方面、智的方面、信的方面这五大块。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在精神方面的价值体系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
所谓“仁”,即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该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人们对于不同的道德关系及利益关系进行处理时所遵循的根本准则,在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中都体现出“仁”的思想,是对中国人民在其思维方面和行为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谓“义”,是和“仁”一样,同为儒家思想的道德代表,常有“仁至义尽”的说法。“义”代表着一种“义不容辞”的人生观、一种“见义勇为”的价值观。同时,“义”还体现出一种责任、一种奉献,诸如词语义诊、词语义务等,都被中国人所一直推崇。
所谓“礼”,主要体现的是儒家的仁学方面,其中,礼为表,仁为里,对于礼而言,仁是其内在精神。要求以仁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社会转型,怎样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所谓“智”,在孔子看来,智是使仁变为现实的重要手段,智在求仁中起到了“利仁”的重要作用。人们进行其道德行为过程中,通过“智”明辨出“可为”以及“不可为”的事情,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形成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其中,智并非是独立存在的,通常智和行使相互结合,只有用“智”去指导“行”,使人对其“行”做出“智”的判断,才可以使人获得道德素质,进而完善其道德价值观。
所谓“信”,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以及进行立身处世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型,诚信成为当今社会的必备品质。对于企业而言,诚信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内部可以做到“信”,则整个群体便和谐相处,企业监控成本也可以得到降低,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而如果企业内部出现“不信”,则会降低企业的管理力度,弱化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而降低工作效率,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对于我国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对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文化所独有的魅力,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还可以加大各民族之间对于文化方面的相互认识与相互认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对我国而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张凯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N].学习时报,2017-06-12004.
[2]郑小九.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特质与生成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9):15-18.
[3]赵宏武.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学保护与传承[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6):78-79.
[4]杜玉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6(7):4-5.
[5]周晓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15(15):169-170.
[6]马国艳,李德万,李建新,朱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62-63.
李晓晖(198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本科,唐山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政课教育(人文社科)。
G
A
1006-0049-(2017)18-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