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暴动的武昌起义浅析
2017-01-30步雪
步 雪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作为暴动的武昌起义浅析
步 雪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学界普遍认为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首义,对武昌起义的学术重要性已有高度关注。文章主要探究武昌起义作为一种暴动的发生原因及在暴动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认同。研究武昌起义的暴动行为,不仅要探析其发生的社会基础,也要对暴动模式加以解读,以期深化对武昌起义的认知。
武昌起义;暴动;集体认同
一、暴动发生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背景
武昌起义的爆发,在当时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同时也是近代以来反清势力发展演变的一个高潮。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拥有南方地区实力最强的新式军队;在开办新式教育的背景下,社会思想解放,容易接受新思想;同时,湖北革命党人务实地运动新军,宣传革命思想;而湖北军队部分派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一时兵力空虚。从历时性角度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深受外国势力和清政府压迫,反清势力不断扩大,在辛亥年间表现为清政府与革命党人的矛盾不断升级。[1]
(二)暴动群体
辛亥武昌起义的暴动有以下特征。聚众性:武昌起义是一种共同的非法行为,之所以发生暴动,是在革命思想的长期传播及革命精英的有效组织、策划下进行的,是采取暴力手段反抗清政府的搜捕构成湖北新军的共同行为。群体性:革命主力湖北新军在职业、年纪、性别、知识水平及政治信仰在暴动前夕趋同,暴动群体内部差异小,在面对共同的危机假设时产生了共同的价值取向。
二、暴动的集体认同构建
(一)暴动动机
革命党人为何视暴力且非法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而且有正当性的呢?革命党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形成了集体认同,即推翻帝制,共和立宪。而在清政府大肆搜捕花名册上的革命党人时,湖北新军内部的革命党人在面临共同危机时,开始重视暴动与骚动形式的表达功能,并试图通过武装反抗构建合法性与正当性。革命党人在界定暴动的动机、目标中,怎样扮演一位决定性的角色呢?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两个相关的概念:“革命党人”与“正当性”。这些革命党人无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地认可暴动行为,都先后产生了认同感与自主感,他们共享的革命目的和意义的感受,在构建正当性和诱导群众行为中,扮演着一个有力的角色。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革命党人代表新的思想,与满清政府形成对立,他们被“告知”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并受到一定社会舆论的支持,于是他们便采取了集体暴动的行为以验证其正当性。
(二)暴动手段
通过政治宣传手段,在不同认知的情况下影响湖北新军的组织、角色及功能转换。革命党人的政治宣传,使湖北新军中出现共享的目的和意义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转化为对革命正当性的认识。湖北革命党人与同盟会不同,他们务实地运动新军,主张“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不可”,[2]于是在文学社、共进会的政治宣传下,湖北新军逐渐倾向革命。当湖北新军中的部分精英选择暴动时,革命党人内部必然会出现权力的变迁以及角色的转变,如积极策动暴动的熊秉坤、吴兆麟等权力得到强化,而湖北新军的革命功能更加强化。[3]
通过运用正规军事力量,构建革命党人暴动的社会正当性和合法性,强调军事权威的表达功能。通过占领楚望台军械所缴获步枪、大炮及子弹、占领蛇山炮轰督署,对敌对势力进行打击,在军事实力强弱对比中,建构起一个强权形象,从而激励革命党人,坚定斗争信念。
通过给暴动施加仪式特征,使似乎仪式化的暴力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如约定以枪声为号、制定“据占楚望台及蛇山而击督署及藩属”计划[4]、推举都督以及成立军政府等一系列军事仪式、政治仪式,使看似仓促的行为转化为有计划的行动。又如设计代表当时十八个省的九角十八星旗作为军政府的旗帜,制定《鄂州约法》等,原本非法的暴力行为转化为全国正义的代表,原有符号的本质发生的转化,使仪式变成另外一种武器,所以仪式正当化了暴力。
(三)暴动意义
革命党人在界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打造自己的革命认同时,表现出了积极性和灵活性,在武昌起义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求助于暴动仪式,完成了辛亥首义的壮举,保卫了革命群体内部安全,也借此反抗了清政府的外部威胁。就像娜塔莉戴维斯总结到的,看上去无权的团体,有用现存社会结构的裂缝或断层分界来打造权柄的能耐。[5]
三、总结
武昌起义的爆发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革命党人在整个暴动过程中建构的集体认同是其爆发的关键因素,武昌暴动也在社会层面上产生了组织、角色及功能转化的意义。革命党人的自我认知正当化了非法行动,而且影响了行动的方法。从这一政治事件可以总结出,暴动可以作为一种形成集体认同的整合手段。尽管暴动群众的这一非法行动不必然带来立即的短期成功,但这种暴动仪式对参与者革命党人和民众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经过很长时间,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警觉,更多群众对革命民主意识的深化,将驱策他们防止暴力,于是武昌暴动未完成的任务留给了南北和谈。
[1]阎新华.论武昌起义爆发与失败的原因[J].河东学刊,1999(01):77-80.
[2]严昌洪,等编.张难先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8.
[3]肖建东.论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首义的关键因素[J].理论月刊,2015(05):78-83.
[4]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174.
[5]林恩·亨特,主编.新文化史[M].姜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
步雪(1994-),女,汉族,四川广元人,西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在读。
K
A
1006-0049-(2017)18-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