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工作问题中辅导员应发挥的作用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困难资助

姚 凯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高校资助工作问题中辅导员应发挥的作用

姚 凯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为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并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公平正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高校辅导员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改善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资助;存在问题;困难生;辅导员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模式“机械化”,灵活度欠缺

按照目前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家庭困难相关证明须由学生家庭所在民政部门开具。在现实中存在民政部门不予落实客观情况即出具证明,甚至部分学生利用“关系”及利益输送的方式,出具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证明,不仅加大评定工作的难度,而且动摇评定工作公平正义的根基,并暴露严重的诚信问题,难以全面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客观。此外,部分学生家庭情况发生临时突变,如何及时掌握情况并实施资助,也存在困难。因此,单凭上述材料难以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真实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导致认定工作不公平。

(二)认定体系存在道德风险,或导致不公平正义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应在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下由全民共享。建立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目的就是为了让家庭存在较大经济压力的学生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助政策顶层设计及执行过程显示公平,都将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仅存在高校辅导员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及执行偏差,而且部分高校辅导员存在由道德风险引致的主观“人为安排”,如资料审核不严谨、由其领导的评定小组漠视关键信息,导致评定工作存在纰漏,甚至是不公允行为。

(三)认定过程监督流于形式导致的问题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认定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人为主观因素过多,认定过程随意性较强的特点,且在认定、发放及使用等相关环节监督及制衡机制实质缺失,仅停留在纸面。由于监督及制衡机制缺失,导致认定过程“掌权”人员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等:部分人员权利大于责任,便利用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认定为自己“谋私”;部分人员责任大于权利,倘若出现风险事件,还将承担严重的与权利不匹配的责任后果。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在深刻理解政策及学校文件制度及制定方案并保障评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正义方面为第一责任人,一旦出现违规事件,将面临学校处分甚至承受法律制裁及道德审判。

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问题

高校困难生多来自经济极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落后的生活条件和闭塞的生长环境难免导致部分学生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孤僻、敏感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将家庭经济困难视为“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把困难资助及他人给予的关怀视为“施舍”和“瞧不起”而加以排斥。更有甚者会因为落差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及“埋怨父母,埋怨出身”的心理。上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疏导,久而久之,沉重的心理负担将直接导致人格扭曲,在一定刺激下极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酿成悲剧,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资助模式形式多元,实质单一的问题

我国目前形成的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俭学的资助多元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互相补充,整体覆盖”的资助效果。但依然存在家庭困难学生普遍接受“奖、助、补、减、免”等一次性无偿资助,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资助方式接受程度较低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手续复杂,资金无法及时发放到位;勤工俭学所提供岗位有限,岗位品类单一且可持续性差。另一方面,家庭困难学生主动规避“风险”,害怕以后还贷出现问题造成不利,害怕勤工俭学引起周围同学的“异样眼光”。因此,我国高校多元资助体系存在结构失衡问题。

四、面对当前资助体系问题辅导员应发挥的作用分析

(一)采取多种方式掌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及状态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并掌握各种有关高校家庭困难生资助相关政策及文件,以此作为资助工作开展的依据。其次,在困难资助申请人提供相关信息后,应及时展开背景调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申请人所在地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申请人家庭状况第三方证明核查;向申请人宿舍同学了解申请人日常开支等情况。再次,在资助全过程采取动态持续跟进措施,在资助后不定期与被资助人进行沟通,了解学业及生活开展情况的同时对被资助人进行观察监督,对不符合情况的被资助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除此之外,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具备条件学生利用“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的资助模式,充分发挥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缓解资助模式结构失衡存在的问题。

(二)制定相应措施保障认定过程的公平正义

认定过程应提前制定相应规则并严格执行,保障资助款项能有效配置到最急需的地方,以便发挥最大效用。在实际评定过程中,可采取量化规则,采取“打分制”的方式进行平衡及排名,尽力保证资助款项向“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倾斜;在组织学生评议小组过程中,采取公平公正方式(如抽签,辅导员不进行干预)选出评议小组成员;在认定全过程引入外部监督及评价机制,对评议工作进行监督复核。

(三)遵照育人为本原则,帮助学生“精神脱贫”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高校老师,更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知心朋友。面对家庭困难学生,应多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更加自信、奋进、感恩的方式去面对学业及生活。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及暗示,使家庭困难生认识到家庭困难只是一时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将困难克服。同时,家庭困难作为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可以不断磨砺心志去更好的面对生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实现“精神脱贫”的目的。

总之,虽然在当前高校资助体系下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高校辅导员积极开展工作,合理有效配置资助资源,引导并感召家庭困难学生,将使我国高校家庭困难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姚凯(1988-),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安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8-0191-01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