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无限于有限
——宗教哲学观念与艺术表达的相互影响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道家佛教绘画

韩 至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寓无限于有限
——宗教哲学观念与艺术表达的相互影响

韩 至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从来到山东艺术学院版画系的学习开始,我就一直对绘画中的宗教元素很感兴趣,从第一幅黑白木刻创作《信仰一》到铜版画藏书票创作《浮生》《阴阳》的期间,绘画方式与技法发生了改变,对宗教思想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对这两点的思考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有着直观的体现,在这篇论文中主要谈我对这两点的创作思考。

版画;佛教思想;道家思想;艺术表达

一、佛与画,画与道——佛与道在绘画中的东方特性

纵观艺术史,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绘画都是宗教一种重要的依托,绘画也极大程度的延展了宗教的影响范围。在西方,自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宗教信仰艺术至今,艺术家们都没有停止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阐述宗教信仰的问题;东方更是如此,宗教思想对画家的影响从以前单纯的国画、木版画延展到现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从新石器时代的《稷神崇拜图》《金刚板若波罗蜜经》到现代的唐卡,王瑞琳的雕塑《美猴王》等等,都是艺术家对中国传统宗教的诠释。

中国传统的宗教哲学思想不外乎佛、道、儒三个方面,中国绘画的发展也都被这三种思想所影响,然而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佛教与道教。其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最为深远,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信仰的力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希望脱离苦海凡尘,或追求心灵上的慰藉,佛学思想更是对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东汉到六朝,佛教绘画几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绘画享誉世界,寺庙中的壁画更是数不胜数,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中卷十七有记载:“给孤长者施院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变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装饰。’既往白佛,佛言;‘随意当画。’闻佛听己,集诸色彩,并唤画工,报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答曰:‘从何处作?欲画何物?’报言:‘我亦未知,当往问佛。’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旁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画本生事;佛殿门旁画持鬘药叉;于讲堂处画老宿苾刍宣扬法要;于食堂画持饼药叉;于库门旁画执宝药叉;安水堂处画龙持水瓶,着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大小行处画作死尸,形容可畏;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骷髅。’是时长者从佛闻己,礼足而去,依教画饰。”由此可见佛教绘画在寺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弘扬佛法,彰显佛陀圣德,又能庄严寺院。这也是宗教通过艺术的表现力将宗教的教义加以具象的阐释并放大了宗教的威严。版画,尤其是木版画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佛教也是促进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早期的印刷品大多是佛经插画为主,正是由于宗教需要大量的艺术作品来宣传,版画因其具有可复制性而成为最适合的一种艺术载体,大量的佛经佛画通过版画这种艺术令普通的大众所接受,增强了佛教的影响力,而正是由于这种宗教宣传的需求,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定型和发展。宋元之后,佛经著作几乎都要搭配佛画插图,这些插图多出自当时著名版画家之手,雕刻技艺细腻讲究,构图严谨庄严,不仅满足了宗教宣传的需求,还具有极大的审美和文化意蕴,可以称得上中国欣赏性木刻版画的鼻祖。

道教对于绘画的影响与佛教相似,虽然道教没有佛教流传的这么普遍,但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秦汉之时,道、儒本为一家,秉承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不分家,而到了南北朝之后,道教为了与佛教抗衡,融汇了道家思想,使道家与道教二者难以分辨,并奉老子为教主。“道”绘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道教仪式相关的功能性绘画,例如:《水陆图》,供奉礼拜用的神仙画像,装饰用的壁画,甚至道士作法用的黄箓,也是一种精简变形的艺术形式。另一种类型是文人雅士取材于道家思想创作的作品,这一类宗教色彩并不浓重,更多的带有文人的想象与对山川万物的理解而创作,并不一定与道教信仰有关,往往来自作者对道家思想的体会。道教以“道”名教,遵从老子之道,追求应道而行,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道教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前,吸收了儒、佛的诸多理念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极其高雅,又特别通俗,道家思想为众多文人墨客提供了感悟自然宇宙的一种途径,也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在绘画创作中,道家思想主要强调的“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空灵的特点,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后世的发展中,与儒家的“中正平和”,佛家禅宗的“自由彻悟”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影响着中国画家绘画风格和审美情趣,形成了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道法自然,这种充满道家特色的绘画风格。

二、宗教哲学观念与艺术表达的相互影响

宗教与艺术在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上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与科学不同,宗教与艺术都有感知、想象、联想、情绪等诸多感性情绪,审美观与宗教情绪同样也是高于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追求的并非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快乐,所以宗教与艺术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宗教为了扩大其影响力,需要一种合适手段来推广,而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相比晦涩难懂的经文,更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所以艺术更多的被宗教所利用,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所有世俗艺术,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也仅仅是将神绘画的拟人化,并没有摆脱宗教题材,在中国也是如此,尤其是佛教在中国推广之后,仅从四大石窟就可看出,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等等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可见艺术是宗教最好的载体,它将宗教虚无缥缈晦涩难懂的哲学理念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见所思联系起来,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宗教同样为艺术提供了诸多题材。如佛教“舍身饲虎,割肉贸鸽”,道教鲲鹏展翅等等,基督教耶稣受难等等,塑造出许多永恒经典的形象,宗教的需求调动了许多人力财力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与创新的舞台,推动了技法、技术的发展。

宗教对于艺术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宗教思想极大的限制了艺术家在题材创新上的自由,例如中世纪的欧洲,宣扬“原罪”禁欲主义,用一个宗教理论的框架严重约束了艺术的创作,艺术也完全沦为宗教发展的工具,使得那个时期的艺术发展畸形。

纵然艺术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许多共通之处,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鼓励人们寻求自我的价值,寻求世界的真理,是对人类自由创造的能力的印证,而宗教则是利用了艺术的特点,仅仅将艺术作为宗教理念的载体,虽然对艺术具有推进和促进的作用,本质上还是束缚着艺术自身的发展。

三、版画创作中对佛道思想的思考

(一)黑白木刻《信仰》系列与对佛教的思考

自从在山东艺术学院就读时我就开始思考宗教中的哲学内容与绘画的相结合,我认为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从中外古典时期的宗教绘画作品到当代艺术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自己的信仰与哲学观念,而这些观念也为这些艺术作品注入了灵魂。我最早在大一时开始接触的是佛教思想,其中的人生皆苦,四大皆空,因果报应令我感受颇多,尤其看到虔诚的藏族佛教信徒对于苦难的生活所抱有的一种超脱与淡然的姿态最令我激动,由此在大二下学期创作了《信仰一》这幅黑白木刻作品。

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位藏族老太太与大昭寺前闭目参拜的形象,画中的老太太露出了平静的神态,让我感受到佛教带来的一种正面的、平静的力量,面对这个形象的时候,仿佛能平息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烟火红尘,我在写实人物的背景刻上了藏族唐卡绘画中平面化图案化的藏传佛教内容绘画,意在表达出这位藏族老人求佛途中内心的平静与升华。这个时期的画我在创作中主要想表达的是佛教对人生所能产生的积极意义,然而到了大三,通过学习和研究,我的艺术创作有所改变。

在大三下学期我创作了第二幅信仰系列的黑白木刻,这一幅是我第二次去西藏后回来的有感而发,行走在藏区的路上,目睹了无数虔诚的信徒从遥远的地区一步一叩地向着拉萨前行,耗尽半生来丈量信仰的距

离,我看到很多藏族的老人,手和膝盖上的皮垫都已经磨破,额头和鼻头都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这种五体投地的礼佛方式令我感到非常震撼。许多藏民认为一生能磕一次长头,朝拜一次布达拉宫大昭寺是终生的愿望,为此不惜用尽毕生心血和财力,一些人认为这是愚蠢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让朝圣之人得到了心灵的平静,朝圣者的内心平静的如同藏区的天空,而宗教就是沟通内心与天空的桥梁。在这幅画中老人上方浮现了一坐庄严的大佛,俯视着众生,外人看画或许会感到压迫,会认为宗教是压迫着人民的一座大山,但对虔诚的藏民来说,身上的这座大佛就是他的世界,画中的老人坚定地眼神就是想要告诉观者,就算他的世界是沉重的虚幻的,他也会坚定不移背负着它走下去。

(二)铜版画——藏书票《浮生》《阴阳》

随着几幅木刻作品的完成,随着创作过程中我对佛教的思想所产生的思考,我认为佛教的思想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其宣传的解脱不过是对世间苦难的逃避,人们信仰虔诚,相信佛教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现实,最终却成为了宗教的俘虏。例如佛教空宗宣传“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是“空”,甚至连佛性、真知、涅槃都“空”了,不要求百姓累世修行,只需皈依三宝礼拜如来,就可以达到极乐世界,这便起到了麻痹人民的效果。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我便开始将目光转向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不同于宗教,其崇尚自然,具有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反对争斗,无所不容,而“道”的概念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人们通过“道”来描述世界的本源,规律和原理,所有这种思想影响了众多文人画家的创作。

《浮生》《阴阳》两幅作品是藏书票,创作于大四上学期,创作灵感来源于道家的阴阳观念和顺其自然的思想。在《阴阳》中描述了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引用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画中一男一女,男子仰身向上,女子躬身向下,形成一个圆形,男女中间又形成一片虚空,意在表达负阴抱阳的和谐平衡的感觉,三角形几何体的意义既为“二生三”的体现,又是“三生万物”中万物的抽象表达。

《浮生》这幅作品表达的是我的死亡的看法,道家中讲老子“太上无情”其实并非无情无义,而是将生老病死看做生物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人从自然中来,来源于最普通的元素,死后又会回归自然,从生到死不过是道的一部分,这就是画面中为何有一只兔子与一只狼,狼捕食兔子,人又杀死狼,这三者所代表的是一个抽象的世界,这三者其实是一个整体,所以画面中间我用一个多面体表示“道”,人、狼、兔子表示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往复,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一个整体。这也是佛与道对待生死的区别,佛教希望涅槃跳脱出世事轮回,而道家看到的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

综上所述,宗教哲学观念与艺术表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无限的宗教与哲学必须凭借有限的艺术表达出来,而艺术的限度又被宗教和哲学不断地扩展,这就是我对有限与无限的理解。

[1][美]E.H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12.

[2]李耳.道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

B

A

1006-0049-(2017)18-0070-02

猜你喜欢

道家佛教绘画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