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转型期校地文化互动发展策略研究
2017-01-30孙丽颖
李 丹 郭 双 孙丽颖
1.中共哈尔滨铁路局委员会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3.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大学转型期校地文化互动发展策略研究
李 丹1**郭 双2**孙丽颖3
1.中共哈尔滨铁路局委员会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3.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转型”是当前地方高校的热门话题,如何转型则是关键,各校都在根据学情学况做着深入的尝试去一点点探索。地方院校的特色是地方性、区域性。地方性、区域性需与地方、社会密不可分,那么如何通过校地互动发展去实现大学转型,就是我们研究的关键。
转型;地方高校;校地互动
应用型大学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和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其主要特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根据应用型大学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要建设应用型大学,就必须加强校地互动。
一、创意特色办学,增强高校优势,通过互动改善现状
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根据区域经济上的优势,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才能让社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一)定位高校现状,内部推进发展
地方高校在发展中需分析自身在区域高校发展中的位置与环境,确定好办学定位,确保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既不能故步自封,抱守老的专业不放,也不能盲目跟风,盲目攀高,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不断盲目扩充专业,追求升格换牌。
(二)重塑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
应用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其道德修养及文化素质,在专业理论稳扎稳打的基础上,扩展某一领域内的相关知识理论,内化为真正使用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走向社会,与社会需求直接对接。
(三)注重高校教育品牌的推广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社会中地位的象征,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凝结成为学校跨越时间和空间并为社会认同的心理符号,是学校精神的集中反映。学校品牌是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具有特定质量水准与文化底蕴及识别符号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学校品牌是良好的区域文化品牌的支柱,学校要打造品牌又需要文化支撑,二者互相影响。学校品牌形象好,可以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扩宽区域文化发展空间,为好的文化发展提供契机。所以为了高校与区域的文化发展协同,必须加强品牌意识,这将是一份宝贵的资产。
二、发扬区域经济,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互动培养人才
首先,加强与地方院校与地方科研院所的课题合作,深入研究现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制定部分适合长远发展,有利于各部门、各行业、各学科齐发展的重大调研课题。其次,加强地方院校与相关部门、专业化专家的交流,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新需要。调研岗位培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步提高研究人员专业研究水平;大力投资研究机构,采取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措施,真正实现学生在校知识与社会接轨,争取早日成为专业化研究人才,为地方发展做贡献。
三、拓宽大学转型期校地互动发展的范围与层面
校地互动是指高等学校与学校所在区域或其他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相关社会组织(如行业系统、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通过一定形式整合各自掌握的资源优势,并生成新的资源优势,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校地相互合作、共生共赢和科学发展。我认为要实现大学转型期的校地互动需要三阶段:
(一)密切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遵循地方发展规律的结果。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趋势,地方企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应密切当地地方企业与高校间的联系,学校针对地方文化建设需要,设定特色专业,形成多个特色专业相互支持的特色群。企业针对地方文化建设需要,定向招收“适销对路”人才,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使区域文化建设更有保障。
(二)密切校政合作
现今高校以发展“学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计划,正逐步向“应用型”人才转型,这对于高校来说,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技术型人才需要实践,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需要政府对其教育的大力支持。从政策上,放宽企业招收政策,为高校人才提供实习基地;经济上,给予财政补贴,为高校人才发展计划提供科研经费。地方高校普遍面临着优秀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方高校水平差距较大,导致高校转型困难,难以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师资力量,需要建立有力的教育支撑体系,这需要文化部门加大帮扶力度。
(三)密切社会互动
地方高校转型是有利于地方建设的大事,社会也应付出一份力量,对部分家庭贫困生提供资助,可采用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让真正的人才不再因为资金而错失为地方发展做贡献的机会。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所,对于提高区域公民素质有着很大的责任。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即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地方高校应该承担提高公民素质的责任,开设市民讲堂,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公民素质,有利于更好的构建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1]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01.
[2]时明德.论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向度与现实旨归[J].教育研究,2014.02.
[3]吕立志.崇尚学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李丹(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哈尔滨铁路局委员会党校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郭双(1996-),女,黑龙江黑河人,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系,学生;孙丽颖(1979-),女,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
A
1006-0049-(2017)18-0043-01
2016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6C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