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激学说在运动训练中应用
——从机体内环境稳态角度分析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机能稳态机体

张 杨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应激学说在运动训练中应用
——从机体内环境稳态角度分析

张 杨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应激学说;运动训练;应用

在训练中的各种方式、强度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如何使得运动员对刺激进行适应并接近自身最大潜能,那么就需要机体对所接受到的刺激通过各器官、系统进行宏观调控。机体对自身稳态的维持,是要通过大量的精确的调控过程来维持自身稳态。

一、应激学说的概念类型

因研究方式与应用目的不同,各学者对应激的概念的阐述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可归纳为三类:

(一)应激对机体不良刺激理论

将应激作为一个刺激的因变量或是机体的一个反应,分析在什么环境下人会产生紧张情况,从而,使我们了解到早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不良身心反应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或是刺激下引起的。

(二)应激对机体刺激的反应

这种反应将应激作为自变量,用来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

(三)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此观点主要讨论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应激刺激物、应激心理和应激生理。至今发现的因素,如个人经历、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认知评价和个性特征等。其中许多人认为应激的关键性因素是认知评价。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

二、应激过程

(一)警觉期

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机体会产生适应性的防御,如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自身生理机能的调节,以缓解外来环境对机体的刺激。

(二)抵抗期

当内外环境突变时,机体通过加快呼吸、血压变化、血糖浓度的变化、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充分调动人体的潜能,来应对这一突变。

(三)衰竭期

当促使紧张的刺激持续存在,阻抗继续时,此时的机体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其自身的防御力量将反作用于机体自身,对其造成伤害,如果这种状态长期维持会导致机体产生适应性疾病。由此可知,长期的应激状态可能会引发消极状态,包括心力衰竭、各种疾病和死亡。

三、机体内环境稳态

稳态的维持是内稳态是对变动之后的代谢和功能活动的自身调控。机体维持稳态的根本特征是由于某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内环境能在特定的时间保持所需要的特定状态。体内各细胞、器官、系统进行正常功能活动以维持一个生命过程的基础,使体内某一机能活动在某一水平上保持相互恒定,达到其内稳态。

机体内生理功能的稳态调节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人体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人体运动时,由于肌肉活动增强,体内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体温上升、二氧化碳增加、呼吸加深加快,从而致使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出现较大的波动。同时多种与之相关的功能活动也发生相应波动,如皮肤为加强散热,泌汗增加体温下降,呼吸活动增强以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各种功能活动都作出相应变化来保证内环境相对稳定。

四、应激学说在训练中的应用

(一)应激学说与机体内环境稳态

从运动训练角度分析,应激是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角度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负荷刺激下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运动训练是人们通过大量的训练来追求机体内稳态的提升。

(二)应激学说在训练中的应用(从机体内环境稳态角度分析)

运动训练中,主要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主动的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在高运动负荷的水平下,与之达到相对平衡,从而使机体机能向高水平的方面转化。应激在训练中的应用可为三个方面:训练原则、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生理训练适应。

1.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主要是对运动员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来实现的。但有时即使是施加了负荷,也不一定会预期的训练效果。运动负荷的实质是对机体施加外界刺激。使机体产生适宜的负荷适应,如果负荷过小,就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而在过度负荷刺激作用下则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因此,运动训练须遵循适宜负荷的原则。

2.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

应激水平较低,则运动能力较低;随着应激水平的提高,那么运动效能也会随之提高,直至最佳水平;但是应激水平如果再一步升高,则开始对身心活动产生不良影响,使运动能力下降;过低和过度应激都会造成运动员心理的不良反应。所以,竞技心理训练就是心理应激训练。通过应激控制训练有效地控制心理的紧张程度,提高运动员适应训练和适应比赛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技能与技术技能的协同能力,提高赛场上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

3.生理训练适应

机体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刺激与负荷刺激之后,会自行对内环境进行调整,训练过后运动员得到充分恢复后,通过超量恢复原理,使得运动员的机体能力得到提高,然后准备对下一阶段的负荷进行应激。随着负荷刺激的逐步提升,会使得机体内环境不断调节且适应性、稳定性也不断提升,运动员运动技能不断发展,逐步呈现出良好的训练状态与竞技状态。

五、总结

(一)由于运动员机体适应了长时间单调的训练刺激,所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经常变化训练方式,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是运动员产生适应调节,避免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出现停滞发展的现象。

(二)在训练过程中,每节训练课之间、小周期之间等都要使得运动员得到充分休息,使得运动员的机体能够达到充分适应。

(三)通过训练控制运动员机体不断在警戒和抵抗阶段循环,防止其发展到衰竭阶段,当机体将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状态,机体的各项机能能力将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随着此循环阶段的累积,其产生的效能不断加大,使得机体的机能水平将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1]刘建中.应激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训练·竞赛,2005:05,37-39.

[2]陈祖学.训练强度核心地位的内稳态探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6,76-79.

[3]龚守灵.从内分泌学的发展看机体的内稳态[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报,1987.4.

[4]韦有华.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21.

张杨(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

A

1006-0049-(2017)12-0109-01

猜你喜欢

机能稳态机体
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稳态运行特性研究
碳化硅复合包壳稳态应力与失效概率分析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仿真软件开发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邓俊峰作品选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发动机铝机体气缸表面涂层